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为什么说是反诗?
这首诗是黄巢造反了才被说是反诗,还是造反前就有人觉得是反诗了?
还有,《不第后赋菊》虽说这个明显一点,但还是好奇,有没有人提前认出这是反诗?
这么说吧,诗没问题,关键在人!
他之后被后人说为反诗,因为黄巢真的造反了,还没成功。
如果黄巢没有造反,这首诗就是一个普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的酸诗。
如果黄巢造反成功了,这首诗那就是一首体现太祖壮志豪情的好诗。
偏偏造反了却没成功,就……只能成反诗了
酸腐文人写不出“他年我若为青帝”这种吧,至多是“美帝把我当先锋”,酸腐文人虽然自命怀才不遇的居多且对当代不满,但多数是需要一个外来的主心骨的。
那黄巢为啥能写出呢?
因为黄巢本身是私盐豪强,他当然不是什么酸腐文人了。
黄巢本人他一共写了三首菊花
之一首:
第二首:
这首诗只是一首颇有志向的抒情诗。
如果不考虑唐末的社会环境,以及黄巢以后的作为,这诗就不是反诗。
自古以来, *** ,不爱国的,反人民的,从来都是上层权贵。
当然,真要往反诗上扯的话也能说通!
毕竟“青帝”两个字详细翻译的话确实反意满满,虽然看起来不明显,但很自傲也对唐朝挑衅味极强。
青帝是什么呢?
青帝就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的太昊,也就是伏羲。
伏羲在汉族历史传说中是炎黄二帝中炎帝的父亲,尊称是天皇。
青帝代表着东方,是木德(这个要特别注意,等下细讲)主管万物生长繁育。
“报与桃花一处开”这句话就点明了黄巢说的是东方的青帝。
暗戳戳的表明自己态度,翻译成大白话是满园的菊花冒着秋风,没有蝴蝶来,如果让我作青帝,我一定让菊花和桃花一起盛开。
菊花是一个隐喻,是指黄巢的“自己人”,他们的特点是只能活在秋天,没有春风与蝴蝶,而春天的花就不一样。
这隐喻的是唐末相当森严的阶级壁垒,寒门子弟就像菊花一样,一生没有春风得意的机会。
黄巢也是其中一份子,所以让他做青帝,他一定要让这些人都能沐浴春风。
这就相当于那啥,有人说“等哪天我当上了玉皇大帝,天皇陛下,我让菊花也开在春天”。
第三首:
单独拎出来一句来,看起来确实没毛病!
但是三首全放在一起,就是逐渐暴躁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让一老实人过渡到了杀神。
古代造反很常见,啸聚反贼,杀入帝都,自立为帝。
这是和皇帝为敌,其他人无非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感慨。
可黄巢不一样,他明确提出了“均平”的口号,然后要踏碎公卿骨……关键是他做到了!!!
这就很 *** 了。
不仅仅是针对皇帝,而是站在了整个地主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的对立面,在动摇统治根基。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这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其心可诛。
王朝时代的知识分子,人人刻苦努力,热衷科举,将来位极人臣,期望自己有可能成为公卿。
这是读书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一个伟大目标。
结果黄巢要踏碎哈哈哈哈。
别说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即便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也得被扣上反诗的名号哈哈哈
为啥呢?
毕竟普通老百姓没文化,说了就说了,在历史上留不下只言片语。
地主和知识分子不一样,他们会写书,会记录档案,办学教育下一代。
这帮掌握话语权的人不见得会帮皇帝说话,但一定会帮自己说话。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字材料中,黄巢就是挨千刀的反贼,人人得而诛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现在看都有点反人类了,但为啥不算反诗?
因为人家赢了!后来还当了皇帝,皇帝就是天下更大的正道,又何来“反”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