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2007年,南海捞起一艘南宋沉船,船身800年未腐,出水文物18万件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6-05)490

2007年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打捞局历时8个月,终于将在水下沉睡了800年之久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随后包裹在巨大的铁制沉箱中,转移到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更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载有文物多达18万件,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航运史、贸易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这样一艘价值千金的古沉船,在茫茫海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事情还要从20年前说起。

1987年,两名英国人为了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货船,来到了中国广州。

根据资料记载,“莱茵堡号”当年载满了金银珠宝,不远万里开往神秘的东方大国,却因突遇台风而沉船,去向不知所踪。

这两名英国人为了船上的宝物,耗费多番心血,终于在中国的下川岛附近海域,发现了“莱茵堡号”的蛛丝马迹。

由于这里是中国海域,于是1987年初,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来到广州救捞局业务处,希望和我国合作打捞“莱茵堡号”。

随后,中方同意了英国人的请求,并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打捞任务,同年8月,“莱茵堡号”的打捞工作正式在川山群岛海域展开。

川山群岛位于广东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要航道上,是我国古代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上川岛和下川岛两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此时众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打捞之旅,没有捞出“莱茵堡号”,却意外发现了一艘在水下沉睡800年之久的中国南宋沉船。

在打捞“莱茵堡号”的过程中,中英两国的打捞人员商议决定,在预设海域先用声呐仪器探测海底,等发现目标后,再由潜水人员下水探摸。

由于水下淤泥深厚,经过一番搜寻后,并未发现“莱茵堡号”的船体遗迹,随后,英国人决定采用1t重的抓斗深挖,没想到这一挖,却意外挖出了247件瓷器。

这其中包括陶瓷器、铜器、金腰带、铁器等,这些明显带着中国文化特色的文物,立刻吸引了中方打捞人员的注意。

随后,双方打捞队对附近海域进行了仔细搜寻,竟然发现了一艘古沉船。

经过中方工作人员的初步判定,这是一艘大概在中国宋元时期,往来于中国和东南亚、 *** 国家的贸易商船,这一发现直接震惊了在场的工作人员。

几乎不假思索,中方现场负责人立即决定停止打捞工作,并迅速将现场的情况上报至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并将打捞出来的247件文物移交至广东省博物馆。

对于这一重大发现,广东省文物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根据沉船年代,临时将其命名为“南海宋元沉船”。

“南海宋元沉船”被发现后,中国为了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做了诸多计划和安排。

当时由于中国打捞技术尚不成熟,国家采取了“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办法,即相继派出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的青年学者,远赴荷兰、日本学习水下考古,与此同时,日本水下考古教授也受邀到中国来授课。

在此期间,有不少国外的打捞公司都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打捞“南海宋元沉船”,毕竟这艘沉船的价值有目共睹。

最终在1989年11月,中国和日本组成联合调查队,准备对“南海宋元沉船”进行一次全方面的勘察活动。

在这次勘察活动中,广州救捞局出动了“穗救201号”、“穗救205号”拖轮等船舶参加调查。

该行动一共分为两个阶段,之一阶段为测定沉船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是对沉船附近的海况、海流进行调查和测量沉船遗址表面。

11月17日,工作人员成功找到沉船的确切位置,掌握了遗址周围的水文、能见度、气象等一手资料,2天后,中日考古人员轮流下水,对遗址进行测量。

但由于这段时间海况很差,三天时间就花费了将近27万人民币,导致经费严重不足,且由于此时发掘“南海宋元沉船”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只能将其暂时搁置,只组织一个小队伍继续在这里做调查。

90年代初,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正式将“南海宋元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此后有数十年时间,并未对“南海一号”展开大的打捞活动。

直到2001年,“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才重新展开。

在这数十年间,我国相关考古人员积极学习了水下考古技术,并对“南海一号”的准确位置又做了七八次调查和试掘,竟意外的发现,这艘沉船保存的还不错,历经几百年而不腐,船上货物也十分丰富。

但“南海一号”周围有很重的淤泥,船身几乎被深埋在淤泥下面,且周遭海域能见度很差,这对于考古工作的展开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只是把文物打捞出来,对于我国考古研究来说是没有任何进步的,是以水下考古专家崔勇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思路。

此时的中国,水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掘和保护 *** 的创新,成为“南海一号”抢救性发掘工作的关键环节,所以崔勇专家提出的整体打捞思路,当即便获得了广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的首肯。

该负责人还提出,应该为“南海一号”量身定做一个用于安置的博物馆,打捞“南海一号”的行动确实非同小可,因此这一颇为创新的思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之后广州救捞局的工程师提出了使用“沉箱”的办法,刚好能满足整体打捞的需求。

至此,“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计划初步形成。

为节约经费,且保证“南海一号”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多次沟通和探讨,最终确定模拟复原了水下埋藏环境,来永久性保护”南海一号“的科学方案。

2003年,广东省副省长主持召开会议,规划和确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项目。

次年9月,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广州打捞局有针对性地对沉船数据进行了采集。

这其中包括对沉船的沉态、尺寸等进行了探摸和测量,海水流速记录、海水水样采集和分析等,工作人员反复优化打捞方案,进行大量模拟试验和科学计算,最终在2006年,“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正式通过,并确定由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实施。

至此,“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

2007年4月,关于“南海一号”的整体考古打捞工作正式启动,各方工作人员先后进场,虽然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诸多困难。

比如在沉箱过程中,集装箱有33米长、14米宽,500多吨重,对于如何将其放入水下准确位置,可谓十分艰难。

且在下沉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500吨重量完全不够用,海床并没有被完全切动,为此只能继续在集装箱上加码,等集装箱重达4000吨时,海床才被切开,集装箱得以顺利将“南海一号”笼罩。

之后便像事先计划好的那样,用36根钢梁横穿深井,这一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

钢梁在海里会受到海泥的巨大碰撞和挤压,从而导致变形,好在打捞团队先后投入了亚洲更大的起重船“华天龙”号和“重任1601”号半潜驳等大型船舶设备,潜水员们也不辞辛苦一点点调整,最终历时264天,裹挟着“南海一号”的沉箱终于被顺利打捞出水,并运送至提前建设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入驻博物馆后,专家们立即将其进行海水浸泡,使沉船尽快恢复到海底环境,为后续工作争取了时间。

经过测量发现,”南海一号“的木船体残长约22.1米,船体保存的更大船宽约为9.35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沉船重船体更大的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等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我们甚至可以从船上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怀着激动的心情,专家们对船上的文物一一进行清理,并在2011年3月对“南海一号”进行第二次试发掘。

本次试发掘主要目的是确定船首和船尾的准确位置,在这次试发掘中,“南海一号”的船头位置基本确定,2年后,“南海一号”再一次启动全面发掘。

到2015年时,“南海一号”经过长达七余年的整体打捞、两次发掘,沉船表面上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干净,船舱内超过6万件的堆积如山、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经考古识别,这些瓷器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以及福建德化窑系等几大民窑构成,充分展现了宋元时期我国瓷器外销的壮观景象,对于我们探索古代历时文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2019年3月,“南海一号”的船货清理工作进入尾声,一共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堪称目前我国水下考古之最,尤其以瓷器、铁器为大宗。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考古成果,是总重量超过130t的铁器,这说明在我国宋代,以煤炭化石为燃料的冶金业产量巨大,且铁制品在当时海洋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已广泛用于对外贸易,成为输出的重要货物品种。

除此之外,出水的文物中还包含了如金、银、铜、铅等各类金属器物。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为惹眼,最为气派的一类文物,“南海一号”中出水的金手镯、金项链等黄金首饰不但没有生锈,还在众多文物中熠熠生辉,它们的统一特点是比较粗大,其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由此可以推测出佩戴这些饰品的人应该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对于出水的铜环、铜珠等,考古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这些物品的用途还不好推测,不过根据其外观来看,只是经过了初步的铸造和打磨,并没有任何饰纹,很有可能是通过“南海一号”将其运送至海外,进行再加工的商品。

专家们还在船体内提取到少量的丝织品、纸张等化学残留物,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类极易腐蚀的文物没能保存下来。

不过“南海一号”的船体本身能够保存下来,已经实属不易。

该船船体使用的是松木,这种木材即便在水中浸泡千年,也不会完全腐烂,再加上船只外部设计精巧,密封状态良好,很好的保存了内部结构,且海底的含氧量十分低,船身还被泥沙层层包裹,这些都是“南海一号”船体没有大面积腐烂的重要原因。

而“南海一号”的造船技术也震惊了整个世界,让世人再一次为中国古代精湛的造船技术水平而折服。

至于“南海一号”为何会沉船,经专家分析,最可能的原因便是由于船上货物太多,重量太大,航行时来不及躲避触礁沉海。

这起意外事故,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南海一号”中包含的历史信息超乎人们的想象,可以说它浓缩了整个南宋的时代背景,而中国水下考古人员,也正一步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2022年4月,“南海一号”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项目,将以其无与伦比的考古成果和别出心裁的技术创新,载入世界水下考古史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6/597540.html

“2007年,南海捞起一艘南宋沉船,船身800年未腐,出水文物18万件” 的相关文章

明朝时期的惟庸案为何会牵连广泛?真相是什么

明朝时期的惟庸案为何会牵连广泛?真相是什么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胡惟庸案件,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开启诛杀功臣先河的案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胡惟庸谋反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对功臣们极度不相信,从而开启了残杀模式。那么,朱元璋杀胡惟庸,究竟过不...

把徐州让给刘备,陶谦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刘备的宗亲身份吗

把徐州让给刘备,陶谦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刘备的宗亲身份吗

陶谦,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大臣。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三国演义》里“陶恭祖三让徐州”的桥段很精彩,让我们感觉陶谦是个忠厚长者,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仁义之名满天下。陶谦让徐州给刘备的原因是:“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真...

孙策要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孙策要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能一统天下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建成真的不如李世民吗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建成真的不如李世民吗

对李建成真的远不如李世民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高祖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但这22人的年龄差距很大,唐朝开国战争期间,活跃在朝局舞台上的成年皇子,不过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对最有力的储君竞争者。他们之间矛盾产生的源头,正在于老爸李渊。李...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谁更胜一筹?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谁更胜一筹?

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打的匈奴闻风丧胆,这两位都是千古一帝,那么到底谁更胜一筹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大家并不陌生,他统一六国,奠定中华基本版图。其自觉功过三皇、德盖五帝,故始创皇帝尊号,其施行车同轨、书同文,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格局。秦始皇...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统次子,兄长凌烈,被孙权夸为他的虎子,后来兄长因犯事而被免职由凌封继承凌统的军队和爵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凌封是吴国名将凌统的儿子,凌统死的时候,凌封和哥哥凌烈只有几岁,孙权便把他二人接进宫进行教育,对凌封、凌烈的关爱和对自己儿子一样...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还不知道:张飞被刺杀时,为何没被大家发现,他的死为伐吴带来了什么影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时期,死得最憋屈的大将当属张飞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在战场上无人敢当,被古人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可是他却没有战死在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而且他的首...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两晋时期名臣,孙吴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