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0年中国如何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切要从1978年说起
1978年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组数据就说明了一切: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只占到了1.8%,人均GDP384美元,全球排名倒数第七;中国大陆境内没有一家私人企业,更别提什么世界五百强;中国一整年的汽车销售量为10万台。
这就是1978年的中国,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那么,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短短的40年间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一切也都要从1978年说起。
百废待兴之际, *** 派人看世界
1976年,中国长达10年的特殊时期终于结束了。 *** 在一些中央老领导的支持下重新走上政治舞台,面对着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 *** 和中央各位老同志迫切寻找中国的新出路。
以 *** 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班子开始着手恢复国内的经济和生产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社会慢慢走向正轨。但是10年的时间里我们闭起门来,百姓们内心压抑,他们渴望着新的希望,却又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为了寻求出路, *** 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让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队到欧洲发达国家参观考察。
此举震惊了全世界,要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之一次以 *** 的名义派出代表团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考察。
谷牧一行30余人先后到访了法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德国共5个国家。此行所到之处令考察团的成员们震惊不已,同时也焦急万分,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归国后,他们之一时间向中央政治局递交了出面考察报告。
这一份报告同样也震惊了当时的 *** 人。谷牧在报告中指出了这样两个事实:
中国在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出访的5个国家领导人,都有着强烈的和中国建立经济联系的愿望,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巨大的市场。
这样的报告让 *** 陷入了沉思,中国要想发展,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是更好最快的出路。可是,中国百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情绪依然存在。
在特殊时期中那些无辜受到迫害的人与迫害者之间的矛盾不能无视。
如果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势必会造成贫富不均,这与我们共产主义的事业是否矛盾呢?百姓会接受吗?但改革迫在眉睫,再不寻求变革,中国将又一次错过崛起的时机。
1978年8月,事情出现了转折,中日两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条约后, *** 做出了出访日本的决定。
*** 出访日本,决心改革开放
1978年10月22日, *** 正式出访日本,这也是二战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之一次来到日本。
当 *** 乘坐在高速前进的日本新干线列车"闪光八十一号"时,不无感慨地说,"快!感觉像有人在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很需要跑,要承认,我们落后啦!"没有人知道,是不是就在此时, *** 已经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来到日本后, *** 与日本各党派在一家俱乐部内进行了会谈, *** 说,"几千年前,中国的徐福为求长生不老仙药来到日本,如今我们也来日本寻药,寻找经济发展之药。"
*** 风趣幽默的语言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要向日本学习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
在答记者问上, *** 说,我们承认自己的落后,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落后的现实,才会虚心寻求发展之法!
在日本的8天时间里, *** 还参观了日本多家现代化企业。并与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进行了交谈。在松下幸之助的陪同之下,参观了整个松下公司的工厂。
在参观途中, *** 突然对松下幸之助先生提出:"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把松下公司开到中国去。"
*** 的这次邀请让已经83岁的松下幸之助震惊不已,但老先生很快从震惊中缓了过来,立即点头道:"好的,松下一定去。"
据后来随行人员透露,这件事本来并不在 *** 的预定的安排之中。
第二年,松下幸之助来到中国, *** 两次与他会谈,将中日企业合资经营等一系列相关事宜敲定了下来。松下幸之助带着这样一份伟大的经济计划回到了日本国内,动员各个电子企业到中国发展。
但是,让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去一个社会主义政治形态下的国家发展,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时间没有企业响应。
松下幸之助带着歉意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虽然没有动员其他企业来华,但松下公司还是兑现了在中国合资建厂的诺言,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树立了一个典型,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人才。
正式开启改革开放之路
时间回到1978年。出访日本归来后, *** 迅速召开了会议,终于打开窗子看向国外的 *** 人们兴奋不已,改革得到了多数领导人的赞成与支持。
中国 *** 开始着手准备引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近技术和装备。更有很多的老干部认为,要干就要大胆一些,弄上几百个项目和大企业。
但是,引进外资就意味着中国自己本身也要拿出相关的配套资金和配套设施才行。那么这笔钱要从哪里来呢?
很多领导被改革的热情冲昏了头脑,提议利用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手段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这种经济上的"大跃进"现象一旦出现,中国的经济可能将会偏离正轨,脱出掌控。陈云等人否定了这样的提议。
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是当时的中国呢?争论和矛盾必然存在。当时陈云的主张就和一部分主张冒进的官员们产生了分歧。
*** 深知这一点,但他更认同陈云的主张,中国再也经不起大的折腾,必须要保证在稳定中寻求发展。
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 与 *** 决定成立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掌管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主任的人选将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进程。最终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由陈云担任委员会的主任一职。
这一决策也得到了众多中央老同志们的支持,经济学家薛暮桥更是专门写下一篇文章,呼吁中央在经济决策上要多听取陈云的意见,防止经济上再出现冒进的错误。
薛暮桥这位经济学上的权威和泰斗级人物的呼吁,得到了众人的支持,陈云顺利掌管中国经济事宜。一场在 *** 指导下的改革开放热潮就这样在神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陈云的平稳发展策略让改革开放的步伐在稳定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证明, *** 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内地,以安徽凤阳县作为土地改革的试点,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内陆改革自此拉开了帷幕。
在对外开放上面,中央决定将广东和福建两省作为试点,相继将成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别行政区。从此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
1983年,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不再吃大锅饭的中国农民们,干劲十足,经济增长和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事实证明,这条改革之路我们走对了。
1984年,以 *** 为中心的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又相继增加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1990年,党中央做出了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崭新的局面。
总结:
如今,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史,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我们不再是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不再是在国际上处处忍气吞声,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我们挺起了脊梁走在了世界大国的前列。
199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 去世。《春天的故事》依旧在传唱,那位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是,国人不会忘记他的功勋,我们依旧在沿着他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