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出大别山只剩5万兵,三个月增至15万,粟裕陈赓谁的贡献大?
1947年12月初,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最困难的时段,敌人重兵围剿,部队缺粮少弹,又逢寒冬时节,几有不能坚持之势。时刻关注大别山局势的毛主席,对此倍感焦急,深思破局之策,最终把目光聚焦在平汉铁路线上,而随后到来的两封建议电,更与毛主席的判断不谋而合!
毛主席认为,敌人之所以能够迅速调集30多个整编旅,投入到大别山区的“围剿”作战,最重要的便利条件,是拥有铁路和公路交通线,尤其是贯穿中原大地南北向的平汉铁路和公路,成为敌人调动部队和物资的运输大动脉,必须予以切断之。
而12月8日陆续到达的两封急电,分别来自挺进豫皖苏地区的华野副司令员粟裕、纵横豫鄂陕地区的“陈谢兵团”司令员陈赓,两名未来的开国大将,几乎同时提出了
“立即破击平汉路的”
作战方案,通过切断这条大动脉,从而以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来支援刘邓。
毛主席非常欣慰,对两位名将的战略眼光赞不绝口,次日复电批准了粟裕和陈赓的作战方案,并规定华野西兵团,负责攻击平汉路的
“郑(州)许(昌)段”
,陈赓兵团负责攻击平汉路的
“许(昌)信(阳)段”
,两军须以猛烈动作实施破击战,并调动敌人增援,减轻刘邓的压力。
粟裕出手便是雷霆之势,于12月15日攻克许昌歼敌5000余人,仅十轮卡车就缴获100多辆;陈赓也不甘示弱,连克确山、驻马点、漯河等要点,缴获颇丰。至此平汉铁路线完全中断,而“平汉路破袭战”极大震憾了敌营,南京方面迭电白崇禧,要求立即从大别山抽调部队回援。
不过粟裕和陈赓将军,都低估了白崇禧的狡猾程度,尽管平汉铁路沿线被我军搅得天翻地覆,白崇禧仅商调胡宗南系统的李铁军兵团增援,却坚决不肯抽出自身部队一兵一卒,率军继续疯狂围剿大别山,刘邓大军的处境日趋艰难。
(跃进大别山)
一、刘邓首长全部转出大别山
刘邓首长指挥的
“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
,出发时辖有四个纵队12万人马,在敌军30多个整编旅的围攻下,千难万难,终于还是在大别山坚持下来了,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陈粟、陈谢两支大军的战略配合和牵制。
尤其是在平汉路战役的收官阶段,陈赓兵团和华野陈唐兵团联手,一举全歼李铁军兵团所属的整编第3师,兵锋威胁信阳震动武汉,迫使白崇禧不得不抽调胡琏整编第11师等部驰援,有力缓解了大别山的压力。
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2月初,随着中原战场形势的巨大变化,以及刘邓部队相继开辟了桐柏、江汉等根据地,中央军委开始考虑,刘邓首长均应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流域,设立我军的南线指挥中心。
如此可以统一指挥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的作战,取得逐鹿中原的彻底胜利,指示电于2月7日正式发出,刘邓首长奉命于月底在阜阳的韦寨村胜利会师,此前刘司令员率
“后指”
已先期转出大别山,邓政委是率
“前指”
继续坚持的。
离开大别山之前,刘邓首长以中原局的名义发出
《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
,要求各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在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以后,要以更广泛的游击战争打击敌人,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根据地。
算起来,刘邓大军自1947年8月底跃进到大别山,至次年2月底转出时,整整坚持了半年时间,换来的是中原战局的整体好转!不过转出大别山的虽然是“主力”,但已然是一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部队了,南征野战军为战略反攻付出了重大牺牲:
根据野司的统计,至1947年11月底,野司直属队和四个纵队的总兵力,已经下降到91000人,与南渡黄河出发时相比,减员高达31517人;至完全转出大别山的1948年2月底,部队情况更是糟糕:
第1纵队:
尚有15363人;
第2纵队:
尚有11627人;
第3纵队:
尚有15384人;
第6纵队:
尚有14280人。
也就是说,除去野司机关和直属队,“刘邓大军”的作战部队当时仅剩56654人,全部四个纵队的实力,还不如华野两个满编纵队的人多,而且重武器严重匮乏轻武器缺少弹药,实话实说,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
刘邓大军的当务之急,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休整和补充,否则根本无法投入新的战斗,如此粟裕和陈赓的担子更重了,他们不仅要继续指挥作战,以掩护刘邓部队的休整,还要尽更大可能,在人员、弹药、粮食、药品等方面,给予刘邓部队以帮助。
(中原战场形势图)
二、粟裕和陈赓竭尽全力支援刘邓
刘伯承司令员率领第1纵队,是1947年12月中旬,率先转出大别山的,北渡淮河后连克临泉、上蔡等城,开辟若干新解放区,并组建了豫皖苏军区第四军分区,使豫皖苏和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
陈赓则于1948年1月初,亲率第4纵队前往确山接应,八路军386旅旅长终于跟129师的老师长实现会师。在第4纵队的掩护下,杨勇第1纵队在舞阳地区率先开始休整,陈赓同时下令4纵抽出大批物资,补充给兄弟部队。
由于在平汉路战役中缴获颇丰,两个纵队在建制上又同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关系自然亲近,给粮给弹都没话说,因此1纵是更先恢复元气的部队。期间4纵有些干部,优越感和本位主义有所抬头,遭到陈赓的严肃批评。
此间粟裕已接到最新命令,率华野三个主力纵队北渡黄河休整,以备挺进江南,遗憾地未能与刘邓首长会面,但是华野司令部仍然根据军委的命令,对刘邓部队实施大力援助,其中最重大的行动是:
电令华野第10纵队(宋时轮)、划归华野指挥的晋冀鲁豫第11纵队(王秉璋),自豫北地区火速出动,护送20000多名来自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新兵,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南下,这些都是晋冀鲁豫中央局邯郸分局筹措的。
两个纵队顺利完成了护送任务,于3月初在淮河以北与刘邓部队会师,已经严重减员的第2纵队、第3纵队和第6纵队,终于得到了兵员和物资的补充,从而士气大振,粟裕将军此举,堪称是雪中送炭。
(陈粟两位大将)
因此刘邓率领的南征野战军,能在短时间内基本恢复元气,与粟裕、陈赓两位将军和所属部队的无私相助,那是密不可分的,至3月底,野司机关、直属队加四个纵队的实力,已经发展到8万余人。
这还不算,为给野战军主力的休整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陈赓经过认真思考,稍后向军委和刘邓发出请示电,提议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联手,共同发起洛阳战役,并迅速得到批准,1948年3月7日洛阳战役打响!
此战全歼敌青年军206师等部共20000余人,不仅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还意外缴获了1万多套军装和77万斤粮食,这些都是刘邓部队急需的物资,洛阳战役期间,还调动敌人几乎全部机动兵团驰援,遂使刘邓野战军的主力,得以从容完成休整。
三、陈赓率两个主力纵队归建
以八路军129师主力发展起来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
,至1948年春共建有十二个野战纵队,不过战斗序列已经划分成为五大部分:
之一部分,是刘邓亲率的主力,包括野司和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6纵队。
在得到2万解放区新兵的补充后,在粟裕和陈赓部队的大力帮助下,这部分部队结束休整后,遵奉军委“远离集中之敌”的电令,实施分兵作战,攻击敌人兵力薄弱之广大地区,至4月底宛西战役结束时,兵力已经恢复到9万余人。
第二部分,是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率领的第8纵队、第13纵队、第14纵队
,在老根据地山西遂行作战,直接受军委指挥;
第三部分是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第9纵队和起义部队第38军
,也直接受军委指挥。
第四部分,是为了坚持大别山斗争,按照上级“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就地转为二级军区地方部队的第10纵队和第12纵队,已经不再属于野战军系统;第五部分,则是就近暂受华野指挥的第11纵队。
因此读者要搞清楚,广义上的“刘邓大军”(指晋冀鲁豫野战军全部),至少在1948年初,纵队数量其实并不少于同期的东野和华野,但是自刘邓亲率四个纵队跃进大别山后,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需要,已对该野战军的作战序列进行了拆分。
如今刘邓首长已回师中原,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1948年5月9日军委发布命令,重新划分解放区管辖范围,确定徐向前指挥的原晋冀鲁豫三个纵队,改隶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徐帅亦调任华北军区之一副司令员。
除转为地方部队的二个纵队外,其余七个纵队则整编为
“中原野战军”
,重新聚集在刘邓麾下,这意味着陈赓指挥的第4纵队和第9纵队,以及第11纵队均将归还“刘邓大军”的建制,原属陈谢兵团的起义部队第38军,则转为中原军区属的地方部队。
在这些纵队中,尤属陈赓的第4纵队最为兵强马壮,总兵力突破30000人,而秦基伟的第9纵队亦有20000余人,这五万大军的归建,使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从组建伊始就拥兵20个旅15万人,几乎是转出大别山时兵力的三倍!
而此时距离刘邓率部转出大别山,不过三个多月的光景,堪称战史奇迹!在此期间,刘邓部队无疑得到了粟裕和陈赓所部的鼎力相助,如果非要比较一下,刘邓的老部下陈赓将军,功劳显然更大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陈赓将军为损失惨重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以及后来的中原野战军迅速恢复元气和扩大实力,从而有能力遂行襄樊战役和其后投入淮海战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