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创办景山官学
刘永加
随着今年高考进入录取阶段,一封封录取通知书飘然而至,年轻学子开始为崭新的大学生活做准备。清代前期,类似于大学的国子学与官学纷纷崛起。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康熙帝曾在景山绮望楼办过一所“大学”——景山官学,还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呢!
长期以来,景山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皇家宫苑,尤其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成为集儒学、道家、官学、佛教、射校、祭祀、游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御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景山各区域功能划分明确,建筑规整,西北区以服务性群房为主,建筑密集,秩序井然;东北区主要由永思殿、观德殿和护国忠义庙三组建筑群组成,三者毗邻而建,共同围合出中心区域;寿皇殿在北区居中而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是统领景山后区最核心的建筑群。
绮望楼依山而筑,楼阁三楹,建造华美,位于景山北面,南北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上面悬挂的匾额用满、汉文书写绮望楼三字。绮望楼内供奉孔子牌位,以示重视教育。
景山官学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帝降旨设立的内务府官学。内务府遵旨勘察筹办,在景山绮望楼及两旁的官房三十间设立满汉官学,其中清书三房,汉书三房,名为景山官学。
康熙皇帝为何这时提出建立教育内府子弟的官学呢?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在乾清门听政时,在对大学士明珠、王熙等人上奏有关官缺的任职人选做出旨意后,要求此后部院各衙门有中书、笔帖式的缺出,均要通过考试授缺。康熙帝说:“读书之人明于道理,与不读书者不同。况中书、笔帖式乃满人进身之阶,不可不加选用。嗣后部院各衙门中书、笔帖式有缺出,俱令考授。如是则人人鼓舞,勤于诵习,而学问优长之人也众矣。”他接着说:“现在京城汉军官员较从前甚不及,或旗下要缺需用,极难得人。”
康熙皇帝对读书之人才的看重,要求中书、笔帖式等满人进身之缺,必须通过考试选用,这就自然需要满人加强学习。而笔帖式等缺,后来也正是景山官学生学成后一二等成绩者出仕的职位。
一年后的康熙二十四年三月五日,康熙皇帝到乾清门听政。宗人府把四月行围,即打猎,需要随从的王、贝勒、贝子、公等名单报给康熙帝御览。康熙帝在阅定人选后,有感而发,告诉安亲王岳乐等,“朕观此内无一成材者,局量甚属衰葸,似此难点出行围,料其不能效力。且观其上朝时弇陋不知礼节,惟外饰虚貌,实无所有。所以致此高位者,亦不过各承祖父之荫耳,其曾有著绩行陈者耶!我先世曾见有如此等辈否?应严饬令其悛改,凡事务矢志奋勉。”并要求“恭亲王常宁令与会议”。
可见,康熙帝对王公子弟徒有虚表没有实学,非常气愤,令安亲王、恭亲王一起会商,找出解决的办法。当时清廷已建有宗室学,对宗室子弟进行培养教育,但康熙帝仍然不满意。四月皇帝行围之后,康熙帝认为,看得内府竟无能书射之人,应设学房,拣选材堪学习书射者,令其学习。视其所学,拣选好者录用,其顽劣不及者即行革退。显然,康熙帝对这次行围所带之人也是不满意的,就此产生了设立内务府官学的想法。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帝降旨设立内务府官学。
建立景山官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内务府“能书射之人”。建学之初规定,拣选内务府佐领、管领下闲散幼童官学生360名。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再次奏准:“内府三旗,每满洲佐领下各挑选学生八人,旗鼓佐领下四人,管领下六人,满汉学生共定为三百八十八人。”以后官学生有缺额,内府人有家贫不能读书者,也可入学肄业。到康熙三十四年,满汉学生共定为388名,乾隆四十四年达到392名。
在师资的配备上,额定“清书每房各设教习三员,汉书每房各设教习四员”,即满学三房共用教习9名,汉学三房共用教习12名。
景山官学的课程有清、汉书及翻译等。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等日,有满汉教习授课,其中汉书教习出四书文题,五言排律诗题;满书教习出译题。每月二十五日,由景山官学总管授课,出诗文题、翻译题进行学习。虽然区分了清书房和汉书房,实际上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是满汉文都需要通晓的,特别是要掌握满汉文翻译,因为是考试内容的需要。
景山官学的考试办法,最初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参照咸安宫官学例,规定每五年进行一次:“令管理官学官员等,将应考之学生开送,一同考试,分别等第,另折具奏,如有考在一二等者,另行请旨录用。”到了乾隆五年(1740年),改为三年一次考试:“嗣后景山官学生三年一次,考试时,将内府应行考试笔帖式人员,不分满汉员缺,盖以翻译考试,其翻译清汉字兼优者,以笔帖式即用;稍通翻译清汉字优者,以笔帖式用;不能翻译清汉字优者,以库使、库守用。其考取入选者,缮折具奏,入筒掣补。至于仅能书清字或汉字者,盖不准试。”五年改为三年,就是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业的监督和考试考核。并且明确将过去清书、汉书分开进行的考试,全部改为翻译考试,以翻译的优劣分别授予不同职位,充分说明景山官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满汉文皆通。
景山官学对教习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教习要求实心训课,任职勤慎。雍正皇帝曾下旨要求:“咸安宫、景山教习内,疏懒怠忽并不实心训课者居多,尔等将现今年满实在勤慎者,拣选带领引见,其余仍令效力三年,嗣后傥不实心训课,即行参奏重处,将此旨传谕两学总管教习等知之。”
为此,朝廷还派出监察御史负责稽查学务,涉及到学生的考试办法、专职管学官员的设置、教习务当尽心训课等诸多方面,官学运行中有任何不妥之处,均在他们的监察范围内。学生们如果不好好学习,更要严格惩处。当时还规定:“教习等所教学徒内,如有学习不能成就,秉性顽劣,不思上进者,该教习呈报,臣等即行查革,令当苦差。”
景山官学的设置是当时建立国家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山官学逐步制度化的教学与运行措施,保证了其在一定时期中的教学水平。景山官学拣选的学生,从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定位上更偏向基础型教育,其校址既离宫中不远,方便学校办学,又比设于宫中同样培养内务府子弟的咸安宫官学出入方便,因此景山官学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范围更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行政管理人才。
景山苑囿内设立官学,官学内书声琅琅,每天内府学子出入官学,服装整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当时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