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不敢动这4人?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8-18)200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大明王朝就此诞生。当朱元璋登上九五至尊的那一刻,他内心的骄傲与自豪达到了极点,看着那些陪他打天下的朋友们,朱元璋也非常的感激众人,并且给予了大家丰厚的奖赏。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一共重点表彰了34个人,这34个人分别是6个公爵和28个侯爵。他们都跟着朱元璋打下了这偌大的江山,最后大家终于可以共享天下。

但可惜,这美好的盛况未持续多久,因为很快,众人就遭到了朱元璋的屠杀。正如民间传说,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34人之中,居然仅剩4人。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34人中,地位更高的是6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人可谓是战功赫赫,李善长号称萧何,徐达常遇春战神无双,李文忠当年号称敢死猛将,冯胜、邓愈更是蓝玉曾经的偶像。这些人享有更高的荣誉当之无愧。

但这6个人中,

却只有邓愈和李文忠安全老去。

至于其他的人,李善长参与谋反,全家被抄没。常遇春暴病而死,关于他的是历史存疑,不少人认为他屠城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或有天灾或有人祸,但和朱元璋离不开关系。冯胜,号称功劳最多,结果和藩王沟通,受朱元璋猜忌,然后无罪赐死。徐达,民间传说,因烧鹅而死,但的确徐达因兵权受猜忌,多数可能是受打压而抑郁死去。

另外还有28侯爵,他们分别是,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羙、黄彬、梅思祖、陆聚。

和汤和、耿炳文、郭子兴、吴良,华高、杨璟、康铎、韩政、曹良臣。

前部分的28侯爵全部因罪受死,只因为他们都被胡惟庸案牵连。

正如史书所记载,胡惟庸案牵连官员上万,看看以上的侯爵阵亡人数,70%因此而死,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胡惟庸案并未夸张。

而且,就算是后半部分的候爵们,也基本难得善终。大名鼎鼎的郭子兴和朱元璋关系尴尬,不少野史记载,郭子兴过得非常憋屈,后来还受到朱元璋惊吓,最终郁郁寡欢而死。至于说其他几人,杨璟战死,吴良病逝青州,康铎军中英年早逝。曹良臣和韩政儿子造反,结果家族被抄。华高更牛,直接连儿子都没有。基本上说,这些人要么因朱元璋而死,要么为朱元璋而死。

所以这20多个人中,

最终平安活下来的,只有耿炳文和汤和。

因此,总的来说,陪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居然只有4个人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4个人能够平安着陆呢?

首先来看汤和。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汤和与冯胜等人都因为兵权受到朱元璋猜忌,尤其是蓝玉事件之后,汤和差点跟着老伙计一起去了。

但有意思的是,汤和此人一直有自知之明,一旦事情解决,他立刻上交兵权,一旦有事要他帮忙,他立刻挺身而出。当然最有趣的是,在正史记载中,汤和曾经被朱元璋给予一个承诺,但他却只选择黄金和美女。可以说,汤和活的最明白,而且行为处事都极有分寸,这才让朱元璋念及旧情,饶他一马。

紧接着是耿炳文。

说起来,耿炳文和其他人根本没有可比性,大家都比他更牛,而且有着更大的功劳。但有意思的是,

此人虽然不一定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是他有一特点,那就是尤其擅长防守。有学者认为,耿炳文是34位开国人物中更具有防守能力的人。

既然耿炳文有这样的特长,那么作为即将死去的朱元璋,必然需要保住此人,

因为他担心子孙不如他,所以需要有这样的防御人物去抵抗外敌。而且,就算这样的人物掌握了兵权,也不可能伤害朝廷,因为他真的不会进攻,详情可参考靖难之役。

继续是李文忠。

与其他开国功臣相比,李文忠与朱元璋是有真感情的。

正如史书记载,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在14岁的时候投奔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就把他认为干儿子。

后来李文忠打仗非常给力,甚至在战场上多次为朱元璋解围,李文忠也因此成为了朱元璋心中的定海神针。

不过如果仅是如此,朱元璋也只能把他当心腹,但接下来李文忠又平定江南,搞定了张士诚。有了这么大的功劳,李文忠自然也成为了朱元璋最信任最喜欢的开国功臣。

正因如此,虽然开国功臣多受牵连,唯有李文忠岿然不动,而且深受老朱信任。

最后就是邓愈。

此人和李文忠一样,属于战场上的两大新星。

年少掌兵,纵横无敌,堪称一代传奇。遥想当年,鄱阳湖大战此人大显神威,后来又辗转边疆,在针对吐蕃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能力的话,那么其他的开国功臣多数都不比他弱,但他幸运就幸运在有一个劳累命。

正如史书记载,邓愈大半辈子都在辗转于边疆,尤其是在处理吐蕃和北元问题。长时间在外,自然没时间参与党争,天天吃沙子,自然也来不及让子孙后代贪污受贿,这都让他平安躲过一劫。

综上所述,当朱元璋的开国功臣着实有些艰难,要么因为贪污受贿被杀,要么因为党争之案被杀,甚至还有的因为前尘往事而死。看来民间说朱元璋屠杀功臣还真不是虚言。

不过,对此我们还是得客观的说一句,朱元璋也不是乱杀人,之所以他表现的如此突出,只是因为朱元璋不像唐太宗等人一样,深受背后的豪门大族的牵制不敢杀人。

大家都是底层出身,这些开国元勋是积累的第1代,所以他们敢于冒犯政权,敢于影响皇权,所以被挨个清理掉了。如果像其他4人一样,老老实实发挥自己的作用,懂得进退之道,自然也不会出问题。但可惜,身处局中,很多人就是上头了。

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8/605382.html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不敢动这4人?” 的相关文章

刘秀统一天下后有三个武将能参与朝政 他们分别是谁

刘秀统一天下后有三个武将能参与朝政 他们分别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武帝统一天下后,只有三位武将能参与朝政,他们都是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光武帝刘秀受到后世的称赞,因为他没有诛杀一位功臣。不过,光武帝在统一天下后,也没有任用功臣,而是采用“退功臣进文吏”的用人策略。大批开国功臣被解除实职,以列侯的身份闲居于家...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记室、礼部下大夫、大都督,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参加灭北齐之役,并随上大将军王轨救援彭城,俘虏南陈主将吴明彻。后随上柱国韦孝...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退位后,一直安然无恙,可刘备为何要为他发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期,汉献帝刘协做了一辈子的傀儡,最终退位,将皇位让给了曹丕,后来,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身为亡国之君一般下场都比较凄惨,但刘协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能够得以善终。在公元234年...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作为皇帝 乾隆是出于什么考虑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嘉庆作为皇帝 乾隆是出于什么考虑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最后选择传位给嘉庆,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在位六十年之后,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而他之所以传位给颙琰主要原因是有两个,第一是乾隆的选择不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第二是颙琰禀性宽厚,非常合适。乾隆一...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众所周知在西汉,最耀眼的将军莫过于卫青和霍去病,可是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卫青正是霍去病的舅舅。在霍去病还未曾参军时,卫青已经是西汉军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汉武帝器重。卫青的作战方式不同于其他...

刘岱:东汉末期宗室将领,汉末群雄之一

刘岱:东汉末期宗室将领,汉末群雄之一

刘岱(?-192年),字公山,东莱牟平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兖州刺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讨伐董卓刘岱的伯父刘宠曾经担任过东汉的太尉,刘岱本人则在汉朝历任侍中、兖州刺史。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

有哪些与羊祜相关的轶事典故?羊祜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有哪些与羊祜相关的轶事典故?羊祜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影响羊祜自西晋泰始五年(269年)起,以都督荆州诸军事总镇襄阳(今湖北襄樊),致力灭吴...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南朝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有个贬义词叫“烂汉脏唐”(也有别的相近词汇,意思相同),是说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的皇族和上层贵族私生活糜烂。从史书上记载的一笔笔事迹来看,也确实是如此,汉朝皇帝好男风,唐朝公主好面首,都是比较著名的。其实,在这两个朝代之间的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