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有一个“学霸省”,历史上盛产状元,很多都来自于这个省份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8-19)150

从古至今,学习考试一直都是穷人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唯一机会,现代人有高考,古代人有科举制。

虽然两种方式名称叫法不同,但是意思却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现在的高考,还是古代的科举制,都是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立。

对于参加人选并不设门槛,保证在愿意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参加,都能有追逐仕途的机会。

不管是寒门学子,还是贵族后裔,只要肚子里有真才实学,能够通过考试的层层考验,就能够有金榜题名的机会。

金榜题名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要,也不用多说了,故人能把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一起并排为人生四大喜事,就可以见得金榜题名到底有多重要了。

在古代只要有机会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能够晋升仕途,从此彻底改变阶级属性,中榜做官就是读书人的唯一归宿。

科举制不仅是从民间选拔人才做官员,更是为皇上选拔共同治理国家的左膀右臂,所以在选择上必须要保持绝对的公平性。

任何不公平的小动作,都会影响人才的最终选拔,所以在科举制度之下,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不会因为谁背后有背景,或者哪位考生有钱,就对谁进行偏袒,必须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

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科举制选拔的人才来自全国各地,没有任何利益纠纷和结党营私的嫌疑,所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虽然科举制确实制造了一定的机遇,但是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每个人的教育资源,从出生起就已经固定。

达官贵族从出生起,就衣食无忧,他们不用为任何生计发愁,到了上学的年纪,自然有提前安排好的老师上门教学。只要不是天资太过愚钝,一般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都能够学出一番成绩。

但是寒门出生的孩子,连解决温饱都是个问题,一边要为家里干活,还要一边读书,能够考取一个功名实在是难上加难。

古代的教育条件到底有多简陋,凿壁偷光的故事都听过,西汉的匡衡家里世代务农,他虽然有一颗勤奋学习的心,但是无奈家里条件太差。

为了能够有学习的机会,他就去给有钱人打工,用劳动去换取有钱人家的书籍,然后自己看着书自学,但是白天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干活了,很少有时间能够看书,只有闲暇的时间能够掏出来翻看两眼。

晚上回到家,匡衡想要看两眼书,无奈家里太穷连油灯都点不起,聪明的匡衡就想到凿壁偷光的办法,在墙壁上凿出了一道缝隙,这样邻居家的光就透过缝隙射了出来。

就靠着这微弱的光芒,匡衡最终自学成才,成为了西汉的丞相、经学家。

从匡衡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古代穷苦人想要读书,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都说现在的高考制度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好学校的真是少之又少。

现在每年高考的考生都在增多,所以说高考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当时考生没有现在的人数如此庞大,但是其录取比例是没有变的。

因此,古代想要金榜题名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同样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像那些进士举人数量还可能多一点,但是状元从古至今,从科举制诞生至今,一共也就诞生过约六百名状元。

而且这还是分散在全国各个地方,如果不平均的话,有些地方可能连一个状元都没有出,但是有不出状元的地,就有出状元多的地方。

古代有一个省就被人们称为学霸省,因为这里曾在较短时间出了不少的状元,它就是福建省。

都说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按理说中原应该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为何反而不如南方一个福建省多呢?其实答案只有一点,那就是南方教育以及经济都更加繁荣。

在古代中原,乃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中原地带那是少不了发生战乱的,有战乱的地方就没有和平,那又怎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北方就更不用说了,气候条件就决定了,那里的经济是比不上南方的,再加上北方边境还有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入侵。

在这些外在条件的影响下,学习环境根本就无法与南方相提并论,再加上自从宋朝以来,北宋当时被少数民族入侵,宋朝统治者为了自保,只能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虽然宋朝损失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但是由于前往南方这样富饶的地方,所以说宋朝的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后面呈现出了富裕的态势。

当南方的整体经济向上提升,老百姓的手里都有钱了,那么自然便会在学习这项支出上花费更多的银子。

就像前文所说的那些达官贵族,他们培养一个状元要比贫寒人家培养来的轻松的多,他们有多余的财力,也有多余的时间和心血为之付出,只为了能够收获一份金榜题名。

福建这片地方不仅能够种植农作物,发展手工业,还能靠着航海推广贸易。在这样的多维度发展下,怎么可能会不富裕呢?

所以说,福建省能出状元和秀才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福建省之外,江苏也是一个状元大省,这两个省更大的特点就是都在南方。

不光是古代,包括现在也是,东南方的教育资源,普遍要比西北方要更加良好一些。

尽管科举制度还有很多弊端,并不是那么十全十美,但是在古代那样的封建统治之下,科举制已经是能够想到最公平公正的方式。

它让每一个贫寒子弟,都有一个去追逐升官仕途的梦想和机会,对于贫苦人家来说,唯一不公平的地方可能就在于教育资源的倾斜。

虽然当时宋朝没有义务教育,很多人并没有受到教育的机会,但是如今我们新中国的成立之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普及。

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在国家的资助下,每个人都能读得起书。

参考资料

《汉书,匡衡传》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8/605396.html

“中国有一个“学霸省”,历史上盛产状元,很多都来自于这个省份” 的相关文章

卢象升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是明朝末年大臣、名将。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卢植的后人。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据《明史》记载,卢象升战死后,“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可见老百姓对他去世的惋惜。同时,作为总督天下兵马的卢象升去世,也是明朝的重大损失。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屡剿不绝,与明军失去卢象升的指挥,不...

卢植:东汉末年经学家、儒将,性格刚毅,淡泊名利

卢植:东汉末年经学家、儒将,性格刚毅,淡泊名利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范阳卢氏先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存在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存在

对三国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口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物时,大...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各为其主 两人到底是更加厉害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各为其主 两人到底是更加厉害

还不知道: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到底强在哪里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的谋士,虽然人数很多,但真正能青史留名的却很少,其中诸葛亮算是最有威望,后世赞誉最好的一个。历史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司马懿是谋略的象征。诸葛亮辅佐刘备,司马懿辅佐曹操两人各为其主,各自都是曹...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对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亮。在诸...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为了国家而将生死置于度外,这些人值得敬佩和怀念,这些人不畏强权,从而流芳千古。袁盎,汉初楚国人,他的父亲从前是个强盗,后来迁徙到了安陵。在吕后执政时,做过吕后侄子吕禄的家臣,吕氏一族被灭门之汉文帝即位后,被哥哥袁哙保举担任中郎。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

褒姒与周幽王之间有何故事?有什么关于褒姒身世的传说?

褒姒与周幽王之间有何故事?有什么关于褒姒身世的传说?

褒姒[bāo sì],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代诗人胡曾写过关于褒姒的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褒姒也是大魔王灭敌国,抢来的小白兔。周幽王,姬宫湦,姬姓,名宫湦又...

雍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雍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雍闿,南中叛乱的始作俑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基因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能够遗传千百年而不变,比如“反叛”基因。雍齿是西汉开国功臣,曾背叛刘邦,几百年年后他的后人雍闿,公然反抗刘备和诸葛亮,在蜀汉南中地区制造了很大的混乱。雍齿之后,益州豪族雍闿[kǎi],建宁人,汉什邡侯雍齿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