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戴笠心腹被蒋介石处死,16年后遗孀找到我党组织:他是烈士
1989年4月的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走进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只见这位老太太来到一座墓碑前,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墓碑上。在陪同人员肃穆的眼神中,她缓缓地直起了腰,拿出了一本外表陈旧的“日记”。这本日记的主人叫做周镐--这片墓地的主人。而这位站在墓碑前的老太太,正是周镐的妻子吴雪亚。距离周镐牺牲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40个年头。而令人不解的是:周镐牺牲时的身份是戴笠的心腹,为何能葬在烈士陵园呢?
一、弃暗投明的“军统少将”
周镐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的罗田县,与许多 *** 的将帅一样,周镐也是一个出身“黄埔系”的军人,只不过周镐从17岁开始就进入了黄埔系学校就读。所以,周镐绝对可以被称得上是一个十足的“黄埔系学员”,可是周镐毕业之后就去到了福建。在当地,他追随蔡天凯将军举起了“反蒋”的大旗。虽然周镐是黄埔系的学员,但他既然反对过蒋介石,按理来说,像他这样的人在 *** *** 中的“仕途”也就到头了。1933年的11月,周镐被几个 *** 宪兵扭送进了监狱,他意外地发现,负责看守自己的宪兵队队长居然是自己的“老相识”。对方一看到在里面的囚犯是周镐,态度也变得客气了许多。
这个宪兵还不停地劝说周镐,让他以“黄埔系”的身份再次加入 *** 的军队。当时,蒋介石为了清洗 *** 内部的反对派势力,正在筹建一个特务机构,这个特务机构后来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军统”。而周镐的“黄埔系”出身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进入“军统”的一把钥匙。自从加入军统以后,周镐的仕途果然变得顺风顺水,他先后被调到了武汉、贵阳、广州等重要的城市从事情报工作。由于绝大多数的时候,周镐和同事们都是采取“秘密行动”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所以,一段时间下来,他就将 *** 内部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全部看了个清清楚楚。接触到了这些“黑暗面”之后,周镐的心中对 *** *** 变得越来越失望。不过,在 *** 的队伍中混久了,周镐自然也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即便周镐的心中有再大的不满,他表面上依然会装作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1943年,军统头目戴笠派遣周镐到南京站担任站长,周镐上任后的之一个任务便是与大汉奸周佛海暗中联络,以获得汪伪 *** 内部的情报。不得不说,周镐的业务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周镐与周佛海取得联系仅仅三个月之后,他就将手中的信息规整了起来,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情报 *** 。通过这个情报 *** ,周镐不仅可以接触到像吴化文这样的“汪伪 *** ”高官,甚至还能接触到不少日本军界的人物。1945年8月,日本的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周镐在战争当中为军统布置下了一张庞大的“情报 *** ”。一些先前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摇身一变却成了军统的“座上宾”。看到这样的结果,周镐的心中对 *** *** 就更加鄙夷了。
不过,周镐本人倒是因为工作出色,被蒋介石亲自提拔为了“少将”。虽然战争时期 *** *** 曾经在军队里大肆分封官员、将领,但是军统系统内部的人如果能够当上少将,也足以称得上罕见了。就在周镐大红大紫的时候,有人却拿着一些子虚乌有的证据跑到蒋介石那里告了周镐一状,这些人谎称周镐在替军统执行任务的期间,有过“贪污行为”。看到这些证据的蒋介石怒不可遏,随即便下令将周镐逮捕关押了起来。周镐的心中虽然非常污愤恨,但也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切。1946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在一次飞行途中突然坠机身亡。这时候,军统内部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权夺利”。此时,所有人都去巴结新的局长了,自然也就没有人关心周镐这个“前朝老臣”了。于是,周镐在朋友的秘密帮助下偷偷地溜出了监狱。
出狱之后的周镐不敢在外面公开活动。所以,他只能给自己起了一个化名,平日里也尽量做到“深居简出”。可是,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一个人想要做到“独善其身”是相当不容易的。1947年,周镐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一个叫徐楚光的人,这个人表面上是一个一心爱国、富有正义感的商人。但实际上,这个徐楚光是中国 *** 在上海、南京一带的情报负责人。因此,他在之一次接触了周镐之后,便觉得这个人心怀正义,是一个可以被争取过来的对象。在一次谈话的过程中,徐楚光有意地将话题往“中国 *** ”上聊,没想到此时的周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惧怕之意。他一再表示,自己对 *** 人也很同情,不想与他们为敌。
过去他与 *** 之间产生的矛盾,都是为了执行上峰的命令,既然现在自己遭到了 *** *** 的“不公对待”,那么周镐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眼看着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徐楚光也直接向周镐坦明了自己的身份,他想邀请周镐加入中国 *** 的革命队伍,为我党在军统内部设置一条“暗线”。起初,周镐还是犹豫了好一阵子的,但他每每想到 *** *** 内的那些龌龊之事他都觉得无法忍受。作为一个良知未泯的“正常人”,周镐最终还是选择加入了中国 *** 的队伍。
不过,由于周镐在此前的经历实在太过复杂了,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一时之间还无法接受周镐入党,众人都觉得需要对周镐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对此,周镐也不抱怨什么,不管怎么说,他现在终于有了一个为革命做贡献的机会。当年他在黄埔军校读书时,认识了不少的“权贵子弟”。这些人现在要么就是 *** 的高官,要么就是商界的巨富。周镐突然觉得他好像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些关系,为 *** 构建一张情报网。如果他真的将这件事情做成了的话,那么,组织内部对他的猜疑和不解,也就会烟消云散了。那么,周镐心中所想的计划到底能不能实现呢?
二、突如其来的“大转折”
虽然周镐已经被迫赋闲在家了,但由军统改组而来的保密局却仍然每月给他发着军饷。所以,从工作隶属关系上来看,周镐现在还是“保密局”的人,在赋闲了一年多之后,周镐便向他的上峰提出了工作申请。周镐主动表示自己愿意去上海静安寺搞佛教工作,这样的要求倒是把 *** 高层的军官们给逗乐了。因为这些人的眼里只有升官发财,没有谁会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寺庙身上。因此,在周镐提出这个要求之后不久,他就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复,被调到了上海静安寺的周镐利用其手中的关系,开始为我党打探情报。虽然静安寺是一个佛教圣地,但每天这里来来往往的高官却不在少数,只要周镐稍微用计,便可以从这些人的嘴里套得大量有价值的消息。
一来二去,周镐将一座古老的寺庙变成了我党的“情报站”,这在我们党的情报工作历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但很快周镐就接到了一封来自上峰的“调令”。原来,1947年的下半年, *** 在东北地区与 *** 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结果, *** 不光白白损失了几十万的精锐部队,还将关外的所有地区都给“丢”了。蒋介石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缺乏监督,因此他需要在军队当中安插一批保密局的人来加强管理。同时,他也需要再找一个机会聚集大批部队与 *** 再来一次“正面交锋”。
最终,蒋介石将这次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徐州周围的一大片区域。当年,蒋介石正是从这里带兵北上开启“二次北伐”的,所以终其一生,蒋介石对徐州这个城市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而当初周镐所接到的那封调令,正是将他调往几百里外的“徐蚌战场”。于是,周镐赶紧抓住时机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一新的变化,接到报告的同志们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策反 *** 部队的好时机。如果周镐真的能够策反几名 *** 的高级将领,我军的伤亡就会减少许多。
1948年的夏天,周镐就被任命为了 *** 第107军的高级参议,周镐这个职务虽然名为参议,实际上却是一个如同“锦衣卫”一般的存在。周镐的手中有一份蒋介石的亲笔手令,他来到107军的任务便是监察该军的军长孙良诚。一旦周镐发现孙良诚有“通共”的迹象,便可以立即率兵抓捕他,但周镐却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策反机会”。如果自己可以利用手中的职权,外加一番劝说,让孙良诚战场起义,那可真是为革命立下了大功了。那么,深入虎穴的周镐到底能不能成功呢?
三、淮海战场上的“独行英雄”
周镐十分了解高级将领的秉性,所以在确定要策反孙良诚后,他连夜赶往了107军的驻地江苏宿迁。在到达宿迁之后,周镐将自己负责监察孙良诚的事情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孙良诚在听说了周镐的任务之后被吓得面如土色,坚称自己跟 *** 没有关系,但周镐向他展示了蒋介石颁发给自己的那张“手令”。周镐告诉孙良诚,如今无论孙良诚在做什么,蒋介石都会认定他是一个 *** 。孙良诚听了周镐的话,心中便更加害怕了。他连忙拱手向周镐乞求“解决之道”,并提出可以支付报酬。周镐故作深沉地看了看此时已经被吓破胆的孙良诚。而后,周镐又叹了一口气,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缓缓地说目前只有起义投共方可避祸求福了,其他似无更好活路。
孙良诚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但他却十分狡猾,只见孙良诚露出了一个奸滑的微笑便向周镐提出了自己的投诚条件。在孙良成看来,他可以将自己手上的所有权利通通交出去,但是中国 *** 和 *** 必须给他支付一笔至少1500两黄金的“高级军官家属安置费用”。周镐为了尽快促成孙良诚部的起义,便只能先答应了下来,但就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前方突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负责与徐楚光联络的那个交通员叛变了。对方为了在 *** 官员的面前“争取立功”,居然把周镐的名字也给供了出来。好在此时周镐的妻子吴雪亚谎称“要回老家探亲”,将周镐一并带出了城,周镐这才总算是逃过了 *** 保密局的魔爪。
可是,刚刚出城的周镐又想起了还没有完成的“策反任务”。于是,周镐在没有与妻子商量的情况下,又偷偷地跑回了宿迁希望面见孙良诚。为了确保“策反成功”,周镐还给孙良成写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但这个时候,蒋介石突然下令扩编了徐蚌地区所有的“杂牌军部队”。孙良诚本人是第107军军长,被提拔到了之一绥靖区副司令官的位置上。孙良诚居然被蒋介石的这些表面行为给感动了,绝口不提先前谈到的起义事项,而此时,蒋介石命令孙良诚手下的军队开往西高集一带与 *** 作战。虽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蒋介石在让杂牌军部队替自己挡子弹,但此时的孙良诚已经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死心塌地地为蒋介石卖命。
一场大战就要爆发了,周镐决定一定要在此之前争取孙良诚部的“起义”。1948年11月,107军麾下的部队已经抵达了预定的作战位置,对面的 *** 部队也已经架起了机枪和大炮,准备摆开阵势与 *** 军一决雌雄。这个时候,周镐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直接冲到了两军阵前。在阵地前,正好拿起了 *** 用来喊话的扩音喇叭,声嘶力竭地对 *** 军队宣讲起了政策。尽管此时双方的子弹都已经上了膛,但周镐还是希望能够争取一批 *** 士兵的起义。最终,经过周镐的努力劝说107军麾下的两个步兵营、一个工兵营,以及一个炮车大队向 *** 战场起义。经过清点,我军共计缴获了5门火炮、800多发炮弹。
除此之外,还有3000多条步枪和超过30万发的子弹,尽管107军最后并没有实现全员战场起义,但周镐对于任务的态度大家都看在眼里了。而且周镐能够在最后关头争取了数千人的起义部队,这本身也足以证明他高超的实力了。因此,组织上决定将周镐继续派往 *** 军中实行“策反任务”,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次看似十拿九稳的任务,却成为了周镐人生路上的“折戟之地”。
四、折戟沉沙功亏一篑
根据组织上最新的安排,周镐需要利用107军在 *** 部队内的旧有关系,促成另一名 *** 将领的起义。对方是一个叫刘汝明的 *** 将领,先前也曾与我党取得过联系。后来他看到了蒋介石对“杂牌军”的态度,便对起义的事情犹豫了起来,就在此时,先前答应过起义的孙良诚又派出自己的亲信副官与刘汝明接洽。孙良诚一再向刘汝明表示,自己向 *** 投降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现在他最要紧的事情便是赶快逃出“解放区”,回到“国统区”去。不过,在临走之前,他希望能够抓一个 *** ,当做自己将功抵过的筹码。于是,刘汝明将孙良诚的话一字不落地带给了“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刘峙在听说了此事之后,立刻喜笑颜开,他下令让属下的部队全力配合刘汝明和孙良诚,一张针对周镐布下的“黑暗大网”就此悄然展开……
1949年1月,周镐刚刚进入 *** 军队的控制区域,便被事先守护在这里的几个卫兵抓住了,在确认完周镐的身份之后,这些 *** 卫兵便露出了狰狞的微笑。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周镐的心里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他这回大概是无法逃脱了,不过他也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周镐被捕之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连夜送往了南京,他实在是不明白,像周镐这样一个出身黄埔系的“老牌军统特工”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提 *** 服务。但面对各种各样的审问,周镐依旧没有透露出半点有价值的信息。即便是刀斧加身,周镐也依旧面不改色,他坚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国民 *** 太过失望了。从个人信仰上来说,他根本算不上是一个“ *** 员”,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他也必须站出来推翻这在这个腐朽黑暗的 *** 。
同年1月21日,面对白崇禧,李宗仁等人的步步紧逼,蒋介石只能选择“下野”,在下野之前,蒋介石签发了最后一道手令要求他的属下立即将周镐处决。在临刑之前,周镐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刽子手举起步枪的那一刹那,周镐突然将双手戴着手铐举过头顶,高声大喊道:“中国 *** 万岁,新中国万岁!”随后,他便重重地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由于周镐的身份和任务都属于我党的内部“绝密信息”,周镐从被捕到牺牲的时间太快,我党的同志们甚至根本来不及组织营救。所以,最后这件事情也就成为了鲜为人知的一桩“旧事”,很少被人们主动提起。直到1967年的一天,周镐的妻子吴雪亚要求人民 *** 为丈夫“恢复名誉”。吴雪亚的手中有丈夫留下的一本日记,在这本日记中,周镐详尽地记录了他所承担的每一项绝密任务,有一些任务因为保密性过高,甚至连吴雪亚都是之一次知道。在经过了仔细的核实之后, *** 将此事上报给了中央。
最后,中央决定为周镐恢复名誉,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当吴雪亚拿到烈士证书的那一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悲痛的情绪,抱着孩子嚎啕大哭了起来。在周镐的“烈士身份”得到国家承认以后,他的遗骨被南京市 *** 重新埋葬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中。从那以后,每年吴亚雪都会去烈士陵园里替丈夫扫扫墓、陪他说说话,就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一样。
1989年4月,吴雪亚带着丈夫留下的那本日记又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当天正好是丈夫牺牲40周年的忌日,这也让吴雪亚的心情变得格外复杂。她躬下身子将脸贴在丈夫墓碑上,仿佛是在用心感受着丈夫的温度。当吴雪亚站在墓碑前与丈夫说完最后的一番话后,她便拉起孩子们的手转身离去了。在给丈夫扫完墓之后,吴雪亚当即决定将丈夫留下的那本日记捐赠给“雨花台烈士陵园”。吴雪亚觉得周镐生前既然能够为了人民不惜生命地去战斗,那么他去世之后也应当为人民和未来的子孙留下些什么东西。
1993年,周镐留下的那本日记被评定为了“一级革命文物”。随后,这本日记被交给了雨花台烈士陵园永久珍藏,并由专人负责整理。人们通过那一页一页泛黄的日记仿佛看到了一位忠于民族、甘愿牺牲的英雄人物。而他的故事也必将被后世的人们代代传颂,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
在近1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遭受了无数的摧残与磨难。许多人都选择逆来顺受,成为了麻木的“旁观者”。但有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主动站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当作火把,点燃了一片黑暗的空间。通过他们所照射的出那点点微光,我们总算看清楚了前方的路。也许,这些“甘为火把”的人们未曾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说着不一样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信仰。但这些人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在为了中华民族而牺牲。他们的“英灵”必将笑聚于长空之中,成为人们口中经久不衰的“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