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于凤至:错爱少帅到白首,死后四个字让张学良跪地痛哭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9-19)300

从1916年于凤至与张学良结为夫妇那一刻起,于凤至对张学良少帅的爱就从未改变,甘愿和他历经风雨。这段痴情虐恋跨越70多年,直至于凤至头发花白、客死异乡都没能如愿以偿。张学良的红尘过客、风尘往事数不胜数。然而,在她离世之后,墓碑上镌刻的那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瞬间击中了张学良的心,他久久地跪在那里,掩面哽咽。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羁押。于凤至作为张学良的妻子,辗转多地,陪伴着他度过艰难的囚禁生活。不幸的是,因为心情焦虑、休息不好、居住条件恶劣,于凤至确诊乳腺癌,但她凭借着救丈夫的决心,在美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并且战胜了病魔。为了继续援救张学良,她在美国通过大胆地投资股市和房地产积累了财富。

在识破蒋介石长期扣押张学良的意图后,于凤至在美国积极奔走呼吁,争取张学良的自由,引起美国舆论的关注和支持。面对压力,蒋介石表面上有所收敛,但实际上试图破坏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关系,最终迫使二人为了安全考虑而离婚。

虽然离婚了,于凤至仍然记挂着张学良,即使到了晚年,于凤至继续为张学良的自由而努力,并在美国经营自己的事业。1990年3月20日,93岁高龄的于凤至逝世前仍挂念张学良,并吩咐后代把自己的财产都留给张学良。

尽管张学良对于凤至可能没有深厚的爱情,但风雨同舟的战友情却是无法抹去的。在他恢复自由后,张学良前往她的墓地探望。当看到墓碑上镌刻着“张于凤至”这几个字时,他不禁流下了眼泪,内心的感受极为复杂,并且在墓碑前跪了许久。原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于凤至仍然认定自己是张学良的妻子,冠他之姓,情深不已。

在1916年,张作霖和于文斗在一次战斗后结为异姓兄弟,之后为他们的子女张学良与于凤至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当时,于凤至已经是个19岁的少女,而张学良只有16岁,他对她更多的是像对待姐姐一样的尊敬而非爱情,再加上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快张学良对于凤至的感情逐渐淡漠,转而出去风花雪月。

于凤至管不了张学良在家外的事,只能安慰自己,不把人带回家就好。直到张学良对赵一荻一见钟情,还决心要将她带回家中。起初,于凤至不愿同意,但张学良的态度异常坚决。1929年,赵一荻为张学良生下了一个儿子,两年后,她以私人秘书的身份住进了张家,与于凤至相处融洽。

1936年,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蒋介石囚禁。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蒋介石多次秘密转移张学良,从南京到浙江的奉化,再到安徽的黄山、江西的萍乡、湖南的郴州和沅陵,1940年又将他转移到了贵州的修文阳明洞。在这段充满不确定的日子里,于凤至一直陪伴着张学良,不断地迁移使她身体状况变差。

1940年的春天,于凤至患上乳腺癌。虽然很绝望,但她选择在死神面前用力挣扎。她去美国接受治疗,每天化疗的艰苦日子里,于凤至每天都坚持在医院的公园里跑步,并练习太极拳。尽管化疗让她承受了受尽折磨,但于凤至从未向疾病低头。

凭着坚定的意念,于凤至最终战胜了癌症,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于凤至深知,如果不是为了张学良,她可能难以坚持。她感谢远方的丈夫:“是汉卿给了我活下去的力量。”

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后,于凤至每天都密切关注着国内各种动态。她隐约感觉到,张学良的获释恐怕是遥遥无期的。因此,她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有可能帮助到丈夫。

为了在美国站稳脚跟,于凤至决定先解决经济问题。通过宋美龄的引荐,于凤至认识了一家债券公司的经纪人莉娜,她精通股票交易。起初,于凤至对炒股有些迟疑,但莉娜鼓励她说:“你连死都不怕,癌症也被你战胜了,炒股赚了还是赔了又有什么可怕呢?”这番话让于凤至茅塞顿开,她决定勇敢尝试。

于凤至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头脑聪明。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于凤至在股市中快速累积了财富,成为了百万富翁。然而,鉴于股市的高风险,于凤至选择退出股市,转而投身于刚刚兴起的房地产领域。她经常跑到纽约的房产中介那里,跟想买房子的人聊天,这样忙起来,就暂时忘了自己因为乳腺癌受的苦,没想到这样还让她身体好得更快了。

在洛杉矶那边,好莱坞的山顶上,她买了两栋大房子,自己住一栋,另一栋是留给张学良的,想着以后他能自由了,就接他过来一起住。她按照张学良喜欢的中式风格,把那栋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心里总想着,哪天张学良能来美国,他们一家人就能团聚了。可是啊,这一等就是五十年,时间长得让人不敢相信。

到了晚年,于凤至还是经常笑眯眯的,她觉得等得再久也是幸福的。她经常跟孩子们说:“我这辈子,生是张家的人,死也是张家的鬼。虽然我和张学良离婚了,但我的心还是他的,永远都变不了。”

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在弥留之际时仍然对张学良念念不忘,说要将财产和两处别墅全部留给张学良,并且在自己的墓旁留一个空墓位,给张学良。

天意不可违,造化总是弄人。在于凤至去世一年后,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当他与赵一荻一起来到美国,站在于凤至的墓前时,看到“张于凤至”这四个字,他才真正理解了妻子一生的坚持与守候。那一刻,他跪倒在地,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歉疚和悲痛,“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这句话道出了他心中的无限遗憾。然而,人生是没有办法重新来的。

2001年,张学良逝世,最终选择了与赵一荻合葬,未能实现于凤至共同长眠的愿望。

参考文献:

王春华.于凤至:为张学良而活[J].档案天地,2014,(12):35-3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9/607526.html

“于凤至:错爱少帅到白首,死后四个字让张学良跪地痛哭” 的相关文章

全琮: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人恭顺,被孙权亲近重用

全琮: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人恭顺,被孙权亲近重用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仁义,赈济灾民。起家奋威校尉,参与讨伐山越。募兵守卫牛渚,迁偏将军。参加洞口之战,加号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授九江太守。参加石亭之战,配合辅国将军陆逊,大败曹...

三国时期张苞和关兴死后,诸葛亮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三国时期张苞和关兴死后,诸葛亮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辅佐刘备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最终,成功建立蜀汉政权。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不久,赵云病死,诸葛亮听到赵云病死,跌足而哭,说国家损失一个栋梁,我少了一臂,而张苞和关兴去世,诸葛亮得到消息,不仅大哭,并且都昏倒在地,诸葛亮为何会昏倒呢?张苞...

电视剧中朱温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历史上的朱温确实如此吗

电视剧中朱温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历史上的朱温确实如此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推翻唐朝的朱温,他真的做过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梁太祖朱温,他的私德却是有问题,但远远没有到那种人神共愤的地步。现在,随着大多数说到朱温的影视剧,都将他描述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昏君,因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一说到朱温...

明朝时期朱元璋分封了多少大臣?爵位完整传承的为何会越来越少?

明朝时期朱元璋分封了多少大臣?爵位完整传承的为何会越来越少?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了明朝开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其中,封爵者36人(不包括死后追封的功臣)。之后,随着明朝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的持续,朱元璋在长达十...

曹操连司马懿都敢用 曹操为何不敢用吕布

曹操连司马懿都敢用 曹操为何不敢用吕布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敢用司马懿为什么不敢用吕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一代枭雄,曹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曹操的爱才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诗歌《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算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据说官渡之战中许攸前来投靠时,正在洗脚的曹操连鞋都顾不...

慈禧太后在上厕所的时候 宫女为什么口含温水守在一旁

慈禧太后在上厕所的时候 宫女为什么口含温水守在一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太后如厕时,为何要让宫女嘴含温水在旁等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慈禧太后作为清王朝最后的实际掌权者,她的一生可以说榨干了清朝最后的一滴血,不仅拿着国家税收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还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堪称民族罪人。慈禧的奢靡生活是民间热议的焦点...

历史上奇皇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奇皇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奇皇后是元惠宗)第三任正宫皇后,名完者忽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奇氏出身于高丽大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奇子敖在朝中担任总部散郎。奇氏早在高丽时便艳名远扬,一些两班贵族都曾向奇子敖求娶她。但奇子敖认为她奇货可居,所以一心想把她献给高丽王,以谋得政治上的利益。自元朝建立后,弱小的高丽国便主动...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孙权是三国中称帝最晚,也是最年轻的领导者,直到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登基称帝。孙权在称帝前,娶过两个女人,谢夫人和徐夫人。下面说一说孙权的原配发妻谢夫人的故事。谢夫人出身江东的书香门第会稽谢氏,她的父亲是谢煚是东汉尚书郎、下邳徐县县令,叔父谢贞是建昌县长。谢煚在黄巾起义后辞官回乡,而孙权的父亲孙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