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杨宇霆被枪决前跟张学良合影,注意看站姿,早已貌合神离
前言
1928年的一张合影,两个军人,一个身居高位,一个手握兵权,站在镜头前,表情严肃,神情莫测。这是张学良和杨宇霆的合影,照片中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却暗流涌动,隐藏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复杂的权力斗争。
几个月后,张学良在大帅府老虎厅亲自下令枪决杨宇霆和常荫槐,这段历史在今天仍然引发无数争议和猜测。
是什么导致了这对昔日的战友走向决裂?
合影中的微妙细节又预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探寻历史的真相。
背景介绍
1928年的沈阳,东北的政治局势如火如荼。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接替父亲成为东北军的领袖,而杨宇霆,这位老将军则是张作霖的重要谋士,曾在东北军的崛起中立下汗马功劳。
那时,张学良刚刚接过父亲的重担,肩负着振兴东北的重任,但内部的权力斗争却让他寸步难行。杨宇霆和常荫槐,作为老一辈的奉系元老,对张学良的统治颇有微词,认为年轻的少帅不足以担负重任。
合影分析
在1928年这张合影中,杨宇霆站在张学良旁边,气场强大,眼神中透出一股不可一世的自信和严肃。而张学良则显得若有所思,眼神飘忽,似乎在思索什么。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是在沈阳,背景是大帅府的花园。在镜头前,两人虽然站在一起,但神情却已预示着日后的分道扬镳。杨宇霆的表情仿佛在昭示他对未来的自信,而张学良的表情则透露出一丝不安和犹豫。
纪录片采访
1993年,张学良在接受郭冠英与周玉蔻的采访时,谈及了他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内容后来被 *** 成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在这段采访中,张学良回忆起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详细描述了他与杨宇霆之间的恩怨情仇。
张学良回忆道:“那时候,我年轻,很多事情没有考虑得那么周全,但对于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态度,实在是难以忍受。”
老虎厅事件
张学良在采访中透露,1929年1月10日那天的老虎厅事件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那天晚上,张学良召集杨宇霆和常荫槐到大帅府,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张学良借助抛银元的方式,六次决定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生死。
最终,张学良下令处决了这两位老将军。张学良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显得十分痛苦,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们的生命,但当时的形势逼得我不得不这么做。”
杨宇霆,字东明,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得力助手,在东北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曾担任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为奉系军阀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宇霆与张学良的关系在张作霖遇害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28年6月,皇姑屯事变后,张作霖遇害,奉系内部各派势力波澜云诡,张学良虽然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但在权力斗争中并不占上风。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发布东北易帜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 *** ,改易旗帜”,这标志着东北正式归属南京国民 *** 。
然而,杨宇霆和常荫槐对此举措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在合影中与张学良站在一起。杨宇霆认为张学良的决定有违奉系的利益,是对奉系军阀的背叛。
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要求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前往大帅府,逼迫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求任命常荫槐为督办。杨宇霆的态度强硬,试图通过这个职位来控制东北的铁路交通,从而在政治上压制张学良。面对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咄咄逼人,张学良感到极为愤怒。
张学良拒绝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要求,他认为“东北刚刚易帜,甫经安定,涉及外交之事,应上报南京 *** ”。张学良的态度坚决,他不愿意在这个敏感时期做出任何有可能引发内乱的决定。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态度激怒了张学良,使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老虎厅枪决
1929年1月10日晚8时许,张学良在大帅府大清楼老虎厅召集杨宇霆和常荫槐。会议进行到一半,张学良突然下令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
高纪毅执行了这个命令,杨宇霆和常荫槐倒在血泊当中。张学良回忆道:“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颤抖,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无法回头的事。”
事后处理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张学良派人分别给杨家和常家送去一万块大洋,并命令杨家和常家的财产任何人不可染指,要让两人的子女来继承。
张学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他内心的负罪感,同时也试图避免这场风波给东北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结语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张学良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4年,张学良被解除软禁,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子女则在新中国的怀抱中成长,他们继承了父辈的遗志,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亲爱的读者们,这段历史让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你们认为张学良的决定是否正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见解。
让我们一起探讨这段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