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之美|农历十一月,代称知多少?
时间铿锵向前,四季循环往复,转眼间农历十一月将至。细心的公众在翻看日历时往往会发现,公历12月1日的下方有的对应出现“十一月”,有的对应出现“冬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听听民俗专家怎么说。
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农历十一月通称冬月。人们常说“寒冬腊月”,其中的“寒”,指的是农历十月,也称“寒月”;“冬”,指的就是农历十一月;“腊”则是指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这三个月加起来就是完整的农历“冬仨月”。
农历十一月为什么叫“冬月”?这是因为十一月恰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所在月份,即便赶不上,也要用“闰十一月”来补上。宋诗“冬月梅花斗雪新,一枝折赠计偕人”说的就是折下一枝冬月里新开的梅花,送给即将远行的亲人。
罗澍伟说,我国古代,一年分四季,每季各有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比如农历十一月是冬季的第二个月,称“仲冬”。此时节,冬日渐深,冬寒更甚。
在古代,人们还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个月正好与十二律相适应,如十月对应十二律中的“应钟”,十一月对应十二律中的“黄钟”,十二月对应十二律中的“大吕”,因此十一月又被称为“黄钟月”。细想起来,古人此举竟有“唱响”年终岁尾之妙。
十一月还被称为“子月”。这个称呼是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推演而来的。在古代,“子”的对应月份是十一月,“丑”的对应月份是十二月,“寅”的对应月份是正月。开启了“家天下”的夏朝,即以“寅”为岁首。
罗澍伟表示,农历的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各自的代称,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非凡智慧,以及汉字寓意的丰富多彩。现如今,很多日历上农历月份中的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通常都会标注为正月、冬月和腊月。这既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也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这些代称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
冬至是冬月里最重要的节点。周朝就曾以冬至为新一年的开始,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时至今日,冬至的很多习俗,尤其是食俗一直保留下来。我国北方地区要吃馄饨、吃饺子、喝羊肉汤;南方地区要吃汤圆、米团、长线面,或吃烧腊、赤豆糯米饭、年糕。”罗澍伟说。
统筹:刘心惠、邵香云
记者:周润健
海报 *** :冯娟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