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龙出河南|龙的定型,是中华民族对大团结、大一统的不懈追求

中国历史10个月前 (02-08)730

龙出河南|龙的定型,是中华民族对大团结、大一统的不懈追求

龙出河南|龙的定型,是中华民族对大团结、大一统的不懈追求

龙是中国的象征。早在伏羲时代,便有“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的传说,《竹书纪年》也有“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的记载。

根据现代考古研究,中国的龙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并以中原的龙文化为核心,各地区形态各异的龙不断交汇融合,奠定了后世龙的基本形象。

考古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龙的形象来源于东方苍龙七宿的天文星象。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严格符合苍龙七宿的连线。6500多年前的“中华之一龙”——濮阳西水坡蚌塑龙,就是该观点更好的物证。

西水坡蚌塑龙,是一种“鳄龙”。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分别出现了不同形态的龙形物。河南地区的鳄龙,东北辽河流域的蛇龙与猪龙,关中、陇东地区的鱼龙,长江流域也出现了鳄龙、蛇龙的形象。

在龙山文化阶段,各地的龙形态开始趋同,同时具备了鳄、鱼、蛇三种动物的特征。

夏都二里头文化的龙纹,承继龙山文化,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并带动各地区的龙相互融合演变,已经形成典型的成熟龙纹了。

公元前21世纪,中原的夏后氏开启了中国之一个王朝政权,龙成为国家权力的标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珥两龙,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即夏启)”,说的就是夏朝之一个君主——夏启。夏人认为龙是自己的神祖,也认为龙具有沟通天地神灵的力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就是中国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殷商时代,青铜器大量暴发,龙的使用也更加普遍,并进一步增加了鸟、象、鹿、马等动物的特点,奠立了后世龙的基本范式。

经过仰韶、龙山时代的孕育、演变,中国龙在夏商时期渐趋统一,这是当时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政治渐趋统一、意识形态渐趋统一的必然结果。它涵容化用“百物”特点,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协和万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自此以后,从秦汉粗犷奔放、仙风道骨的“飞龙”,到隋唐雍容华贵、刚柔并济的“行龙”,再到宋元复杂华丽的“升龙”,明清凶猛威严的五爪“祥龙”,最终形成了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形象。

可以说,中国人在龙的身上倾注了最虔诚的崇拜和智慧,也使它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龙的定型,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大团结、大一统的不懈追求。

而这一过程,正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2/580673.html

“龙出河南|龙的定型,是中华民族对大团结、大一统的不懈追求”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