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67年黄克诚被打得实在受不了,写信向四野首长求助:他们不懂历史

中国历史2周前 (11-11)100

1967年,黄克诚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那年初,一群来自北京的大学生闯入他家,把他“请”到了首都,开始了冗长的审查。

年过花甲的他,早已历经风波,以为这样的磨难也不过是继续忍耐,然而他很快发现,这次的“审查”完全不同以往。眼前这些年轻人,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甚至把他这样的开国大将当作“敌人”。

黄克诚早就习惯了艰苦环境,可是在这些人的“审讯”下,连他也开始感到愤怒和无奈。

面对无理取闹的质问、无休止的“反省”,黄克诚一再忍耐,直到某天十几个大汉突然冲进来,把他架起来暴打。这一场打得彻底,让他几乎昏迷过去,醒来后他感到自己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疼。

在这样的折磨下,黄克诚开始怀疑,这群年轻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不懂旧社会、不知道革命经历过多少牺牲,也不理解他们这一代人如何走过枪林弹雨。

忍无可忍下,他决定写一封信,求助老战友,四野的首长林总:他们不懂历史。

黄克诚的“铁骨”

黄克诚一生以直言敢谏而闻名,面对任何领导,都敢实话实说。庐山会议上,当所有人纷纷“划清界限”时,黄克诚却选择站在彭德怀的立场上,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虚报风,认为当前的粮食问题已经影响民生。

“你这个人,能不能识大体一些?”谭震林多次劝他,让他随大流批判彭总,黄克诚直接跟谭震林吵了一架。即便是上级的柯庆施软言相劝,暗示只要黄克诚做做样子、走个形式就可以过关,但黄克诚的回答却是:“我手里没有石头。”他宁可自己受批,也不愿落井下石,顶着风险把自己推入风暴。

正是这种坚持原则的“硬脾气”,让黄克诚和彭德怀被逐出庐山,之后他频繁给中央写信,请求恢复工作,却始终石沉大海。

直到1961年的国庆,毛主席终于在天安门上主动跟他谈话,气氛融洽,黄克诚看到了些许希望。他鼓起勇气,提出想要继续为国家出力,主席当即点头,还问他是否想回到军队。然而,等待黄克诚的却是又一次搁置,直到风波再起。

走上“审查”的路

“他们居然不懂历史。”在写给林总的信中,黄克诚这样控诉道。他说自己一生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和折磨,也从未遇到过这样不懂历史的人。

1967年初,风声紧张,黄克诚曾听到过关于“运动”的流言,但认为自己早就接受过审查,应该不会被再度波及。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一群年轻人以“审查”为由,把他带到北京。这些人根本不了解黄克诚是谁,也不关心他是如何在旧社会一步步走上革命的。

从最初的质问到之后的殴打,黄克诚一直在忍耐,但心中的怒火也在积聚。一天夜里,十几个年轻人突然闯入审讯室,把他架起殴打,连还手的机会都不给,最终他痛得昏厥过去。

醒来后,黄克诚忍无可忍,他决定向自己曾经的四野首长、老战友林总写信求助。他在信中写道:“他们根本不懂历史,不知道旧社会和新中国的区别,完全不理解我们这些人是怎么走过来的。”

黄克诚一字一句道出自己的愤怒和无奈。这封信由一位哨兵偷偷送了出去,信里既是求助,也是控诉,他觉得自己不能继续沉默下去。

老战友的回应

信很快送到了傅崇碧手中,他也立刻将这封信交到了林总那里。林总看了信,没有亲自回信,也没有公开表态,然而自那以后,黄克诚的“审查”方式突然发生了改变。

原本那些粗暴打人的年轻人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相对温和的“说教”,虽然审讯内容没变,但暴力方式停止了。

在很多人眼中,林总似乎与黄克诚和彭德怀站在对立面,但黄克诚心里明白,彼此的分歧只是在不同的立场上,绝不是生死敌对。

早在庐山会议上,虽然林总批评了彭德怀,但从未下狠手,相反他还帮彭德怀澄清了一件红军时期的旧事。会后,彭总也曾高兴地对秘书说:“总算澄清了一件历史旧案。”

事实上,黄克诚始终对林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敬重。多年前的分歧只是战斗思路的不同,真正革命走过来的人才明白,在那个时代,有时无法避免在策略上分歧。但他深信,无论如何,林总是革命的,是值得信任的战友。

为战友澄清历史

四野首长林总过世后,一直缺少一个正面的形象,甚至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仅有寥寥几句介绍,或是模糊的背影。

那时候,黄克诚站了出来,反复向《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小组强调,关于林总的记录必须实事求是。黄克诚一再坚持,最终,林总的战绩和贡献才得到了较为客观的呈现。

回忆起那封写给四野首长的信,黄克诚曾感慨说:“其实他们不懂历史,又怎么会懂我们这些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0875.html

“67年黄克诚被打得实在受不了,写信向四野首长求助:他们不懂历史” 的相关文章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还不知道:孙权为什么非要击杀关羽?你看看周瑜临死前都说了什么,关羽不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9年,一个巨大的喜讯从前线传来,东吴的主将吕蒙在吴蜀战场上大获全胜,不仅收回了被蜀汉霸占多年的荆州,还擒获了蜀汉的大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这让东吴上下一片欢腾,仿...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

裴昭明:南北朝时期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裴昭明:南北朝时期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裴昭明(?~502年),字昭明,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南中郎将参军裴骃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这有什么根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

曹操五子良将手下有多少人 他们是怎么排序的

曹操五子良将手下有多少人 他们是怎么排序的

对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他们手中各有多少兵力,按照多少如何排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卷十七》中为曹魏的五员名将合传,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在对五人的评价中说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后人由此将这五人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屈突通(557~628年),复姓屈突,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屈突通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谚有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民谚内容形容的就...

蜀汉灭亡后张飞一家无人敢动 关羽后代为何会被屠戮

蜀汉灭亡后张飞一家无人敢动 关羽后代为何会被屠戮

蜀汉灭亡之后,为何张飞一家无人敢动,关羽后代却遭满门屠戮?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消除自己在“甘露寺之变”之中弑君的恶行,为代替曹魏攒下政治资本,司马昭不顾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趁着姜维被黄皓屯田沓中的机会趁机以举国之力伐蜀。...

历史上令妃如何受宠却没能成为皇后,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令妃如何受宠却没能成为皇后,是因为什么?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令妃是包衣出身,据史书记载,她早年被选入宫中做了宫女。由于她生得秀美,心地淳良,因此得到了乾隆特别的宠爱。但是,乾隆在没有皇后,又将令妃儿子永琰立为继承人的情况下,却一直不立令妃为皇后。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还不知道:明朝灭亡时,崇祯发出求救的圣旨,为何没有将军进京救驾?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世纪的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明朝有难时,边疆的将领却无动于衷,他们为何会抛弃明朝?当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时,崇祯发出了救命的圣旨,回应的将领却寥寥无几。当时的明朝,手握重兵...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