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千年大冤案:他一辈子为国家打江山,如今却被当成卖国奸臣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7-03)5252

中国通俗小说史上,有三大著名家将小说。

分别为《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其中《杨家将》在民间传播甚广,小说叙述了杨家“一门忠勇尽亡倾”的悲壮故事。

老将杨业,身经百战,威震四海,号称“杨无敌”!

有将如此,本是国之大幸,却因奸臣陷害,最终头撞李陵碑壮烈而死,徒留下“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怆。

而小说中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之一,便是大奸臣潘仁美。

杨业忠勇、潘仁美奸诈,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文学作品的一般写法,毕竟又黑又白、有正义就有邪恶。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也有“原型”。

潘仁美

《杨家将》中的杨业,历史原型为北宋名将杨业,而潘仁美的历史原型同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

不同于《杨家将》,历史上的潘美可不是奸臣。若论功绩,潘美一生战功甚至要超杨业很多,宋廷将之视为大忠臣!

忠臣丑化为奸臣,以至遭后世唾骂千年之久,是何缘故?在说这桩旧闻之前,倒不如先来说说历史上的潘美。

一、开国功臣,颇受赵匡胤器重

论出身、地位,潘美倒真比杨业高几个层次。

首先,杨业是降将,潘美是赵匡胤的老部下,属根正苗红。

杨业在北汉刘继元手下当差的时候,潘美就跟着赵匡胤打天下,陈桥兵变那些老伙计中,潘美就是其中之一。

从龙之功,历来都是臣子的一道“护身符”。当然,有时候也会成为催命符。不过在潘美这里,那就是晋升的保障。

公元970年,赵匡胤将目光投向了南汉。

南汉地少人少,不过也有些兵马,彼时已将后蜀、荆湖收入囊中的赵匡胤,对南汉势在必得,因此下令征伐。

潘美被任命为行营诸军都部署,负责主攻。

虽说南汉羸弱,不过宋朝四处征战,落在他手上的兵力也不多。南汉这边得知宋朝来攻,乱了阵脚,哪怕无兵无将,总得派人御敌。

东拼西凑,凑了一万多人。

结局吗?自然是败了。

潘美顺势攻下贺州、昭州、桂州,南汉其他几州也相继投降。凭着这些战功,潘美当然升了官。

反观杨业,处境就不太好了。

就在宋朝攻打南汉前一年,杨业才因抵抗宋朝不力,被北汉皇帝刘继元褫夺兵权,并不受刘继元器重。

不过杨业为人倒是不错,即便北汉大势已去,刘继元不得人心,他依旧没有选择投靠赵匡胤,反倒是继续效忠刘继元。

一边加官进爵、一边被褫夺兵权,端是同样人间不同命。随着连州、西江各州相继投降,南汉就只剩下韶州据守。

这最后一道屏障,南汉还是下了血本——派了十万人固守。可拦得住潘美大军吗?那自然不能。

南汉十余万大军总是没挡住宋廷威武雄狮,南汉被灭,潘美功不可没,被升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担心再度上演“黄袍加身”,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武将权利大大被削弱。原本节度使掌管一州乃至多州军政大事,如今也就是个荣誉虚衔,不过好歹象征着“荣誉”。

单论此时功绩,杨业显然比不上潘美。一个是他国被猜忌的武将,一个是宋廷当红武将,二者完全不能比。

974年,宋朝计划征伐南唐。

备受器重的潘美,领兵先头抵达江陵。南唐秦淮之地,据水以为天险,宋兵来攻匆忙,未能准备好船只。

他却说:“骁勇之兵数万,岂能因一条‘浅水’畏惧不前?”

骁勇之师,当一往无前!

在潘美指挥下,宋兵果真战无不胜。

南唐旋即以十万大军迎战,势头正盛的宋军继续猛攻,早已失了必胜之心的南唐军队犹如散沙,一触即溃。十万大军也未能挡住宋廷巍巍雄师,南唐后主李煜彻底慌了阵脚,只能派人向赵匡胤求和。

求和?刀在手,案板之鱼肉岂有谈判的资格?

自此,南唐灭亡。

凭此战功,潘美升任为宣徽北院使。

二、降将杨业,大将潘美

公元979年,宋廷征伐北汉。

继南汉、南唐之后,北汉如今也朝不保夕。北汉皇帝刘继元也不是什么硬骨头,见敌不过宋廷,也就张罗着投降。

皇帝都投降了,其余文武大臣也没顽抗下去的必要,不过有一人例外,此人正是早先被刘继元褫夺了兵权的杨业。

杨业对北汉算得上忠心耿耿,也是个猛将,他有个绰号,叫“无敌”。

早年跟随北汉世祖刘崇,凭着骁勇善战,经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如果要论地位,潘美和杨业各自在宋廷和北汉,地位相差无几。

不过宋廷终究占了大势,杨业再“无敌”也难抵百万雄师。

到底北汉有恩于他,即便再难抵挡,他也甘愿以死相抵。赵光义是听说过杨业这个人,不免生了爱才之心,便让刘继元去劝降。

自家皇帝都派人来劝降,杨业实在没有继续坚持的必要。煌煌大势下,归降宋廷也不是件丢人的事。

乱世之下,本就是英雄混战,赵光义是更大的英雄,其余人只能当绿叶。不过能当这样一个英雄的绿叶,那也是值当的!

降了宋廷后,赵匡胤为其赐名“杨业”,任左领军卫大将军。

考虑到其对边境作战很有经验,又让他改任代州知州。代州也就是今天的忻州市代县,位于山西东北部。

公元980年,辽人来犯,以十万精兵攻打雁门关。

彼时戍边将领便有潘美、杨业,且潘美还是杨业上司。见敌人来犯,潘美下令杨业率领数千铁骑与之合击。

杨业领命,率部绕道雁门关以北,由北向南突袭辽军,潘美则由南向北突袭,二者合击之下,辽军大败。

这算是潘美和杨业之一次在战场上联手,且潘美作为主将,自然不存在所谓“杨业功大,盖过潘美”一说,潘美也不至于妒忌。

他倒是不妒忌,其余镇戍边疆的主将可就嫉妒了。

区区一个降将,凭什么能如此威风?气不过的边疆将领,暗中给宋太宗写信,诽谤杨业有不臣之心、行为不检。

杨业是宋太宗派人劝降的,好歹也算是他的人,旁人这般随意置喙,岂不是说宋太宗识人不明?

皇帝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既然边疆将领如此不识好歹,那就不必留着面子,于是将将领送上来的弹劾奏章审阅后,干脆直接送到杨业手上,足以看出对杨业的信任。

至于潘美?宋太宗也未厚此薄彼。

大破辽军之后,潘美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改封为韩国公。

能看出来,潘美、杨业二人同为武将,都深受宋太宗器重,也没有《杨家将》中演义那般,有太多矛盾。

至于演义中所描写,潘仁美被杨业标中落马、被佘太君射伤左腿等,无不是为塑造潘仁美这一奸贼形象,杜撰而出。因此潘仁美为报私仇、罔顾国家,公报私仇,导致杨业遇难一说,也就是无稽之谈。

那为什么会衍生出潘仁美害死杨业一说?毕竟文学创作总有原型,这就不得不说到986年,宋太宗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

三、雍熙北伐、杨业战死

燕云十六州,一直是中原王朝之殇。

自从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辽国疆域一直延伸至长城沿线,严重威胁了北宋政权的稳定性。

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成了宋廷常挂在嘴边的事。

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

潘美担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王侁为监军。

从西路军这套配置来看,倒也合理。无论是潘美、杨业,亦或者王侁,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军功,对行军打仗并非一窍不通。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每个人都懂一些行军打仗的道理,到战场上该听谁的?潘美作为西路军主将,听潘美的?那肯定不行,因为潘美还受王侁钳制,因此遇到关键问题,王侁的话语权反倒大些。

北伐大军出发后,各路大军相继攻克云州、应州等四州之地,也算是出师告捷,西路军随后驻扎在桑乾河边。

就在这时候,东路军在岐沟关之战惨败。

虽说东路军败了,西路军战力并未受损,王侁还有着“与敌一战”的熊熊斗志。不过东路军战败后,朝廷就下令各陆军相继回撤。

西路军接到任务,要保护所攻克四州百姓迁徙回内地。

这任务也不算多难,顶多需要防止敌军偷袭。

恰在此时,辽人携十万大军再犯寰州。西路军不过几万人,况且还要护持四州百姓回到内地,实在不应正面交战。

杨业提议:“辽军士气正旺,不应交战。”

潘美深以为然,表示只需按计划将四州百姓有秩序护送回到内地,就算完成了任务,避战才是良策。

王侁有反对意见,他十分自傲的说:“我们有几万精兵良将,岂能如此畏惧怯懦!”

他是不同意避战的,还主张大军直奔雁门关北川。

如果敌人来犯,那就战!

杨业颇为反对,说:“这样做一定会失败!”

北宋初期的宋兵战斗力并不弱,可辽军实力也不差,况且大军还需护持四州百姓,一旦和辽军正面交战,只怕危在旦夕。

潘美很支持杨业的观点,也不同意正面迎战。

王侁颇为不服,甚至借杨业降将身份,趁机攻讦:“将军号称‘无敌’,这次却畏缩不前,难不成别有想法?”

此言一出,杨业当场被气得面红耳赤。

他确为降将,幸得宋太宗恩宠,当年北汉一战并未要了他性命,反倒让他做了将帅,给予兵权。

常言“士为知己者死”,宋太宗对他有恩,他自当知恩图报、报效国家。如今敌人强势,绝不是出击的好时机,他也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在等待时机。

这些年降了朝廷,他虽没有多少功劳,苦劳总是有的。皇帝器重,没成想有人会认为他别有所图。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以死报国。

与《杨家将》中所写截然不同的是,潘美是不同意杨业率兵出击,更没有迫害杨业之心,只是碍于王侁,只能同意杨业以身诱敌。

杨业指着进军路上的一个关隘所在,让各路兵马在此摆开阵势,借以援助左右两翼,而他则主动作饵、诱敌深入。

本来计划万无一失,唯独漏算了王侁!

王侁和潘美按杨业计划,在谷口布阵,等敌人来犯,再配合杨业,对辽军进行前后夹击。当初雁门关一战,杨业和潘美就是用这招大败辽军。

结果这次碰上个草包王侁,此人实在急功近利,眼见敌人迟迟未来,还以为杨业率兵打败了敌人,打算趁机收割战场、赚个军功,于是率兵离开谷口。

谁知并非杨业立下战功,而是被辽军牵绊,王侁率兵出击,等同扩大了战场,让原本的诱敌深入的计策变成了正面战。

早先王侁就拿杨业是降将这事大做文章,如今两军交战,早已精疲力竭的杨业,也顾不得自身安危,只管奋勇杀敌,最终战死!

杨业一死,西路军阵脚大乱,只好撤退。

潘美作为主将,对杨业之死负有一定责任,而王侁则负有直接责任,若非他一意孤行、急功近利,杨业岂能战死?

听闻杨业以身殉国的消息后,宋太宗悲痛莫名。特别是在知道整件事原委后,潘美、王侁俱都难逃惩戒。

潘美负有部分责任,被削秩三级。

王侁负有主要责任,坐罪除名,流放金州。

而传统文艺上有关杨业之死,总需要一个人负责,显然潘美也就成了更好“责任人”,在经过无限的艺术夸张、扩大化后,就有了《杨家将》中的潘仁美。

也就是说:潘仁美确实是个奸臣,但潘美不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0435.html

“千年大冤案:他一辈子为国家打江山,如今却被当成卖国奸臣” 的相关文章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那么,为什么只是这三个儿子在争夺储位,其他儿子都没有参与呢?关于这个问题,我...

北宋的灭亡与宋高宗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北宋的灭亡与宋高宗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在一般都以“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1月至3月)发生之时,当成北宋灭亡的日期,但实际上从国土的沦陷范围来说,“靖康之变”后,北宋并没有亡。从历史记载看,金军带着宋徽宗、宋钦宗从开封...

刘秀作为一个开国皇帝 刘秀为什么延续汉作为国号

刘秀作为一个开国皇帝 刘秀为什么延续汉作为国号

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为何要继续沿用“汉”这个国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邦从微末之中起义,推翻大秦,打败项羽,最后立下大汉朝,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东汉的创立者是刘秀,也是刘邦的血脉子孙。其实按照我们一些人的想法,当时刘秀是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自己足...

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还不知道:为什么只有雍正才算得上清朝的明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一帝 ,享国276年。其中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比较有名的清朝皇帝,在位期间更是将清朝推举到了鼎盛状态,可为何只有雍正才算得...

曹洪是什么人?他最后差点死于曹丕之手是为何?

曹洪是什么人?他最后差点死于曹丕之手是为何?

曹操有夏侯氏和曹氏两大宗亲势力,其中,曹氏宗亲的实力最为雄厚。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成为皇帝不久,就把堂叔曹洪逮捕入狱,还判他死刑,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为何曹丕要杀死自己父亲曹操的兄弟兼救命恩人呢一,投奔曹操曹洪出身沛国曹氏,为曹操堂弟,早年担任蕲春县...

高桂英在李自成死后去了哪里?是什么样的下场?

高桂英在李自成死后去了哪里?是什么样的下场?

高桂英,米脂县城北壶芦山人,高一功之姐,李自成夫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仇远《葛雄女子舞剑歌》:我怜健妇胜丈夫,却欲骄兵如处女。安得成军如娘子,直气端能捷秦楚。古代女子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不乏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诚如上面的诗歌描述的那样,她们中有的是巾帼英雄,忠孝节...

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为什么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呢?

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为什么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呢?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为什么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呢?这是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不管之前曹操多么喜爱许褚,在掌权人改变之后,许褚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不然的话,根本没办法得到新任掌权者的喜爱。原本许褚就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豪杰,后来被曹操发现并带到自己身边。许褚的英勇无畏使得他很快被...

雍正和乾隆相比 两人谁的成就更大

雍正和乾隆相比 两人谁的成就更大

还不知道:雍正和乾隆,哪一个更优秀,所获得的成就更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了一股批判乾隆,赞扬雍正的风气,包括笔者自己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在众多的评价之中说雍正勤政务实,乾隆富二代挥霍无度几乎占了主流,虽然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仅从...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