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平型关大捷其实是险胜?从当时的数据细节,能看出八路军当时处境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7-09)55128

1937年9月25日,日本东京广播电视台播报了一个重磅新闻:日本陆军王牌部队、有钢军之称的第5师团,在中国山西北部遭遇袭击,部队损失惨重,其中还有一名高级军官阵亡。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引爆日本国内的舆论,军部面对这种状况十分愤怒,他们连续给驻扎在天津的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发出急电,要求华北方面尽快搞清楚事实,并确定阵亡军官的姓名。

那时,甚至有消息称被击毙的高级军官正是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当板垣本人得到这个消息后,恼羞成怒的他立即组织部队开赴平型关,打算到那里找回场子。

因为在那一天,八路军在平型关一带成功伏击第5师团一部,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这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此战不但振奋了国人的信心,更是让日军从上到下都破防了以至于板垣本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找八路军复仇。

毋庸置疑,国内外对于该战的评价都极高,当战报传到了八路军的后方,不仅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肯定,连 *** 方面也罕见赞誉道: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役毛主席、林总仍然觉得有美中不足,为何这样说呢?首先毛主席在看到作战报告的时候,说了一个“但是”,后面则是改进策略。而林总看到报告后,一度半晌说不出话。

这场仗到底是怎么打得?从当时的一些数据变化对比中,能看到八路军的处境。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抓住 *** 在华北消极抵抗的弱点,加快在北方的攻势。很快,北平、天津等华北重镇相继沦陷,日军很快又将进攻的重点放到山西。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北方的重地,由于独特的地形优势,古代就有得山西得天下的说法。一旦日军掌握了山西,那将会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于是日军不断在山西北部取得重大进展,主政山西的阎锡山起初对抗日并没有什么应对策略。可随着大同等重镇失守,阎锡山慌了,日军长驱直入连续攻下灵丘等地。

眼看着雁门关、平型关一带的防御线就要被突破,那样太原等地必然会暴露在日军面前。无奈之下,阎锡山不得不与日军好好打一仗,可他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支持。

最终阎锡山主动与 *** 联络,请求八路军的帮助。

当时为抗战大局,毛主席等人一直将阎锡山视为统战的重点,毛主席也对日军在山西取得的诸多军事胜利感到担忧。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山西战场合作抗日。

毛主席对山西的形势早就十分了解,他敏锐意识到日军进展过快带来的弊端,于是他给彭老总下令,要求他们尽快与阎锡山商议好合作方案。

彭老总接到命令后,立即与阎锡山等人会面,经过他们对于战局的分析,彭老总决定要在平型关一带与日军打一仗。

平型关古称“瓶形关”,因其关前谷地形状如瓶而得名,它位于灵丘县与忻州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平型关在明代就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是灵丘一线通往忻州的战略要地。

日军侵占灵丘之后,第二天就派出第二十一旅团长三浦敏事率步炮6个大队分两路向平型关发起进攻。阎锡山已经下令出动晋军14个团死守平型关一线,防止日军突破关口侵入忻定盆地。

国共双方经过商议后,决定由晋军负责守卫平型关正面,彭老总则命令八路军115师隐蔽在敌人必经之路的侧面,等待敌人进攻平型关,八路军从敌军侧后夹击他们。

这个方案得到毛主席、阎锡山的认可,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毛主席与林总有不同的看法。接到彭老总的任务后,林总前后三次前往平型关考察战场,他决定集中陈光343旅的兵力,给敌人带来更大的打击。

毛主席认为部队应该以游击战的方式袭扰日军,毛主席反对单纯与敌人拼实力拼消耗的打法,认为部队可以分散动员群众,发挥八路军的特长,打好山地游击战。

不过在和彭老总,林总等人沟通之后,毛主席同意了他们的打法,但也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乘!则仍以适当把中心转到群众工作上为宜。

就这样,林总等人按照原先的作战计划开始准备,当战士们朝着平型关一带前进的时候,大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路上,八路军经常可以看到被打散的 *** 溃兵,以及前线退下来的国军残部。自打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后,国军在正面战场就节节败退,一处处重要城市相继丢失,军心涣散。

一系列的失败,给抗战蒙上一层阴影,日军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是无法被打败的。因此,打好这一仗,不单单战略需要,更是提振全国抗战士气的关键。

林总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惜亲自带着各级干部反复三次考察平型关,选好埋伏的位置,确定了日军必经之路。

可就在他们准备的时候,之一个意外出现了——林总收到彭老总等人的电报,敌军已经向平型关防线的 *** 军队发起袭击。

得知此事后,林总、聂荣臻立即指挥部队进入作战区域,但考虑到敌军的行动,115师必须要留下一部在灵丘以南,保障自己的左翼。

于是林总迅速改变自己的部署,一开始他想着集中一旅的兵力,但如今出于谨慎考虑,加上为了确保胜利,他决定集中115师的全部兵力投入作战。

最终,他作出了部署:第115师以第343旅第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以第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随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以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阻击敌人增援;以第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

经过这番部署后,115师全体1.2万战士迅速进入指定位置,为不耽误作战,大家都付出极大代价。

平型关一带当时连续下雨,又爆发山洪,战士们只能顶着风雨一路行军,到了夜间山里气温极低,滚了一身泥的战士们只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忍着寒冷在山中待命。

大家克服了这些困难,都按时到达位置,到了凌晨,战场很快就传来了消息——杨成武的独立团发现了日军先头部队21旅团,按照之前的部署他们放过日军的先头部队,等到敌人的后续部队已经进入伏击的位置。

后来林总一声令下,等候多时的115师各部队立即发起了进攻。

战斗一开始,因为占据有利地形,战士们打得十分顺利,日军部队被拦腰截断,公路打头的车辆迅速被我军击毁,这些车辆反过来堵住了狭长的公路,使得日军先头部队与后面失去了联系。伏击圈内的日军一下子被打懵了,顿时乱作一团。

抢占主动权后,115师又封锁日军南逃的道路,可就在一切按照计划实施的时候,日军的恐怖之处展现出来,第二个意外也随之到来......

失去指挥的日军,居然自觉形成3人战斗小组,他们往往背靠背与我军的战士交战。

而班排一级的日军,几乎是完全独立作战,开始在战场上寻找我军的薄弱环节。日军在平型关遇袭后,其他据点的日军迅速行动,涞源等地都派出了增援部队,这又大大增加八路军的压力。

林总选择的主要战场在乔沟,这里是一条很窄的沟壑,它是黄土丘陵被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一处险隘,曾经作为官道使用。战斗开始后,两军迅速在乔沟厮杀成一团,混乱中日军立即开始抢占道路的制高点。

依靠着不要命的厮杀,日军一度攻占了关键的制高点老爷庙,林总十分着急,他迅速让李天佑等人指挥部队务必要占领老爷庙。好在日军缺乏山地作战的经验,混乱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高点,只派出了少部分兵力,大部分部队还在公路上与八路军战斗。

李天佑等人迅速发起进攻,守在高点的日军死战不退,双方又展开多次残酷的白刃战。关键时刻,八路军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哪怕这次是敌人王牌,强悍异常,还是前赴后继的继续战斗。

有的连几乎全部打光只剩下了十余个人还在坚持战斗,有的基层军官阵亡只能靠普通战士顶上去继续指挥作战。

除了在老爷庙之外,乔沟的战斗也进入到白热化,日军小部队多次利用我军的视线死角,打起了迂回穿插,还成功在山陵上设立了制高点反过来袭击我军。

许多日军利用沟壑与汽车作为掩体,一面抵挡着八路军的进攻,一面寻找着突破口。外围日军的其他部队也不断朝这边靠拢,打算打出缺口救出被围部队。

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也没想到日军会如此疯狂,战场上许多日军的伤兵,哪怕拖着重伤的身体也要起来继续作战。

吃了几次亏后,八路军也彻底放弃劝降敌人的打算,各部都加大攻击力度。终于,李天佑的686团成功拿下老爷庙,彻底掌握了制高点。

日军很快反应过来,打算派出重兵夺回老爷庙,但为时已晚。李天佑的部队稳住阵脚后,利用高点优势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其余各部队士气大振,经过几个小时的苦战,终于消灭了全部敌人。

此战,日军21旅团有1000余人被115师消灭,同时我军还击毁了100多辆汽车。

然而本来按照原定计划,115师消灭敌人之后应该立即转向东跑池,与 *** 军合围板垣师团。但第三个意外出现了——没想到部队进入东跑池后,那里并没有发现 *** 军的影子。

其他各地的战场上, *** 军也没有按照原定计划配合作战,这导致八路军无法趁机扩大战果,板垣师团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

日军各地增援部队,得知被围部队已经被歼灭的消息后,陆续放弃增援计划,这场平型关大捷,最终以八路军取得完胜而收尾。

毛主席等人得知取胜后,十分高兴祝贺前线部队,肯定平型关大捷。不过,八路军高级将领们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尤其是此战的直接指挥者林总。

在战前,林总决定投入一个师的兵力打一场大战,然而八路军也缺乏与日军作战的经验,平型关大捷虽然重创了敌军,但115师自身也有不小伤亡。

当部队的损失报到指挥部的时候,林总陷入了沉默,以两倍多的兵力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还付出了超600人的伤亡,这让他感到美中不足。

毛主席虽然也肯定了此战的重要性,但对此战也指出:向恒山山脉及其东、西、北三方向突击展开敌人侧面的游击战略计划,暂时尚无执行的条件,要待敌人更深入,后方更空虚时才能执行!

显然,毛主席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也吸取了这次的经验,即:像平型关这样的战事,以后在没有执行条件的情况下,以后就不要再打,一定要等时机,更加成熟。

此战过后,林总等前线指挥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虽然平型关大捷八路军伤亡大于预期,但在不熟悉敌人情况的时候,还能够打败日军装备精良的精锐王牌,其实已经是十分难得了。

——毕竟,我军伤亡可仍然远低于日军。敌人是一千余人,我方是六百余人。

毛主席也在后来的《论持久战》中,也指出了平型关大捷对于全国抗战的重要性,此战鼓舞了士气,极大程度改变了抗战的走势,有极大意义。

那为何毛主席、林总还觉得不是完胜呢?除了是谦逊、对自身要求高之外,还有两点缘由。

之一,日军战斗力超乎想象,让我军有些意外,若是思虑到这点,或许还能降低损失。

第二,则是 *** 不配合,导致战果无法扩大,据当时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回忆:按照预定计划, *** 本该与我军同时出击,但并没有出现。

也正是这两点缘由,导致现场局势险象迭生,意外不少,但好在我军足够顽强,领导班子也足够沉着冷静,最终还是取得了这场之前从未有过的胜利。

参考文献:《 *** 在平型关大捷前后》——党史纵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7/601048.html

“平型关大捷其实是险胜?从当时的数据细节,能看出八路军当时处境” 的相关文章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还不知道:官渡之战,曹操如何打败袁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语:《三国演义》虽然七分虚、三分实,但罗贯中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战乱纷飞、鼓角争鸣的乱世。在三国时期,除了各位枭雄的雄才大略、各位战将的气吞山河,更少不了背后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谋士,在《三国...

雍正设立秘密建储的用意是什么?

雍正设立秘密建储的用意是什么?

雍正帝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雍正上台以后,对天下宣布,他确立皇位继承人的办法,将采用“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在宣布了这一决定以后,就把他的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圣旨上,接着把圣旨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从而完成了他所说的程序。但实际上,雍正自己首先违反...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上台后,囚禁了好几个兄弟,为何只放过了老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放过老十胤?的目的,可谓是“心机重重”。康熙末年,一场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九子夺嫡”风波,让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主动或是被迫地参与进来。最终,在经过激烈“角逐”后,皇四子胤...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

雍正和年妃合葬之后 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

雍正和年妃合葬之后 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

还不知道:雍正死后和年羹尧的妹妹合葬一起,为何陵墓至今没被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世兰是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女主角之一。剧中描绘的年世兰傲慢霸道,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傲慢自大,却是一个迷恋的女人,深爱着四哥雍正帝。电视连续剧《中年世兰》的原型是雍正皇帝的敦肃...

钟离牧: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深得部下爱戴

钟离牧: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深得部下爱戴

钟离牧,生卒年不详,字子干,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东汉尚书仆射钟离意七世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早年因宽容而名声鹊起,而后入行伍,安定山越,破五溪夷族,深得部下爱戴。后封都乡侯,兼任武陵太守。死时家无余财,为后世所称赞。人物生平早年事迹钟离牧早年曾在 永兴...

郭钊:升平公主之子,在入朝的路途病逝

郭钊:升平公主之子,在入朝的路途病逝

郭钊(772—831年),字克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州)人,唐代大臣、外戚。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为汾阳王郭子仪之孙,父亲郭暧,母亲升平公主,升平公主是唐代宗第四女。妻子沈素,沈素母亲为唐代宗女儿长林公主。人物生平郭钊,华州郑县人,身长七尺,方口丰...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