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的心狠手辣-利用刘墨林,一举扳倒皇三子弘时
雍正:你带上几个人连夜赶到江南去,见到弘历之后,叫他立刻回京,另外叫李卫带上五百人,亲自护送弘历。
图里琛:皇上放心,奴才全明白。
雍正:快去。
图里琛:嗻。
夜审隆科多,明确了皇三子弘时的刺杀计划,雍正皇帝赶紧派遣最为信任的图里琛,赶紧前往江南,找到最为信任的李卫,全力保护早就已经内定的皇位继承人——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弘时的刺杀当然没有成功,弘历方面就只是牺牲了一个刘墨林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刘墨林到底是怎么死的?
真就是弘时派去的刺客所杀?
堂堂亲王前往江南,而且还是内定的皇位继承人,身边怎么可能没有护卫力量?再加上江南本就属于李卫的地盘,自然会将弘历的护卫工作放在首位;更何况,弘历自幼便跟随康熙皇帝练剑,功夫不凡;就算图里琛没能及时赶到,就算李卫没能及时增派警备力量,就靠弘时派去的几个刺客,真就能杀了刘墨林?
极大可能,刘墨林就是死于弘历的手中!
原因何在?
只要有人牺牲,只要雍正皇帝在乎的人丧命,弘时的罪过就能无限放大,弘历就能轻松将弘时送走,而且还能保证“杀人不见血”。
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
表面上看,弘历的这句话似乎没有问题,甚至还有着替弘时说话的积极表现,好一个重情重义的正面模样,好一个以德报怨的帝王形象。但请注意弘历的之一句话:托皇阿玛的庇佑。
啥意思?
您要是不派人前往,或者晚到一会儿的话,我就见不到您了!
如果这句话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皇阿玛圣明,儿臣实在不愿意因为这件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
还是求情?还是袒护弘时?
那你可能又误会了!
弘历甚至替雍正皇帝指明了处置弘时的办法——兴起大狱,更替雍正皇帝找到了处置弘时的充分理由——让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了!
眼看雍正皇帝始终没有反应,弘历更是赶紧追加了这样一句说明:
只是,刘墨林可惜。
刘墨林是谁?
雍正皇帝寄予厚望,准备留给弘历,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张廷玉一般的重点培养对象!
那么,弘历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就算不替我做主,那你也要给刘墨林一个说法吧!所以,刘墨林为什么必须要死,你现在明白了吧!
再看雍正皇帝,终于有了反应:
雍正:他有什么遗愿吗?
弘历:没有,哦,对了,儿臣曾听他说过,就是对不起苏舜卿。
既然刘墨林的牺牲就是为了扳倒弘时,那么雍正皇帝给出问话的时候,弘历为何没有抓住机会,一把掀翻弘时?
因为太过明显,因为弘历要注意影响,更要维护正面形象。说到底,弘历既要当还要立,他还有更好的办法将弘时置于死地!
为什么提及苏舜卿?
且看弘历如何慢慢将弘时送上死路:
弘历:儿臣有个请求,请皇阿玛俯允。
雍正:说吧。
弘历:请皇阿玛赐苏舜卿一品诰命。
请注意雍正皇帝的反应,一脸疑惑甚至明显带有不满地看向弘历,原因何在?
因为苏舜卿的身份特殊,因为苏舜卿出身烟柳,如此赐封基本相当于狠狠打了朝廷的脸,甚至会严重抹黑雍正皇权。
但弘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是要让朝廷难堪,更要让雍正皇帝下不来台,我一定要让你知道,弘时的刺杀究竟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雍正皇帝没有回话,弘历继续强调理由:
刘墨林是为了儿臣才被歹人害死的。
刘墨林是因为我才被害死,那我又是因为谁才置身险地?
剑锋所指,依然非常明确!如果你不想这么办,那你就只能严厉处置弘时,反正你要给人家苏舜卿一个交代!
但弘时到底是亲子,雍正皇帝再是心狠,怕也没有如此冷血,但弘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请皇阿玛了却了他这桩心愿吧!
雍正皇帝还能说什么?
一边是抹黑朝廷的封赐,一边是亲生儿子的性命,他也只能暂时妥协,暂时给出一个父亲该有的选择——赐封苏舜卿!
只是,弘时到底该如何处理?
雍正皇帝将这个难题甩给了李卫,而李卫则将自己毕生的人情世故全都用上,惊险闯过了这道但凡说错一句就能要命的关卡。
狗儿,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呐!
说说?
怎么说?
职场生活中,但凡牵扯领导的家务事,要么,你就闭嘴不言;要么,你就努力劝善;千万不能偏袒一方,进攻一方。你要知道,对于领导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领导现在能够理解你的初衷,万一领导将来后悔了,你猜谁会之一个倒霉?
官场生活,尤其是御前伺候,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就算雍正皇帝最是信任李卫,大概率不会出现后续的麻烦,李卫还是不能给出建议。
因为但凡李卫有了倾向性建议,就势必会背上“站位”的嫌疑!
如果建议杀了弘时。
你投靠弘历了?
如果建议放了弘时?
你站位弘时了?
所以,李卫就只能给出这样的回答: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儿,奴才我没法说。
不管如何,李卫终究没能回答雍正皇帝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讲,这叫抗旨,所以,李卫赶紧下跪,先拿出态度,先争取领导的谅解,如此操作,实可谓滴水不漏!
再看雍正皇帝的回应:
朕知道,朕不该问你啊,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既然如此,明知如此,雍正皇帝为何还要征求李卫的意见呢?
往腹黑里讲,弘时都能刺杀弘历,此时的雍正皇帝基本上谁也信不过,本次刺杀毕竟发生于江南地界,李卫本应承担相应责任,甚至有着提供刺杀场地的嫌疑。所以,雍正皇帝的这个问题,大概率就是试探,试探李卫的忠心!
要不然,雍正皇帝不会拿出曾静的信,就等着李卫给出反应:
雍正:来,朕给你看样东西。
李卫: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啊,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弟的,还贪财好色。
信里说的是谁,李卫真就不知道?
曾静是湖南人,李卫时任“两江总督”,更是兼管着整个南方的情报网略,怎么可能不清楚关于雍正皇帝负面舆论。但舆论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而且还有了曾静的现身说法,李卫就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如果知道,你为什么不加以控制?
如果不知道,你就是严重的失职!所以,更好的办法就是看不懂,弄不清,真就不知道说的是谁!
等到雍正皇帝揭晓答案,我们再看李卫给出的反应:
怎么会,哪条疯狗,敢这样辱骂主子。
知道了,就得有个鲜明的态度,别问为什么,别问怎么了,我就坚持认为我的领导最是英明,不容诋毁,不容抹黑。
雍正:这个人叫曾静,是湖南的一个老生员,他写这封信给岳钟琪,叫他起兵谋反。
李卫:人呢,在哪?
雍正:押解到京里来了。
李卫:主子,你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
句句不见忠心,但字字都是忠心!
不问过程,不问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抹黑我的领导就是不行,抹黑我的领导就是挑战我最不能容忍的底线。
对付这样的人,不用审讯,不用任何顾虑,就只能用最极端的手段,泄我之愤,慰领导之心。当然,雍正皇帝不会让李卫审理此案,他就只是想要试探一下李卫的态度,仅此而已。
但雍正皇帝给出的拒绝说法,就又给了李卫一次表现的机会:
你审不了,因为散布这些谣言的,其实就是朕的那些弟弟,许多谣言都是阿其那,赛事黑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布的。
好了,又牵扯到雍正皇帝的家里人了,但胤禩和胤禟并非一般的家人,而是和雍正皇帝站在对立面,甚至试图推翻雍正皇权的敌对势力。
那么,李卫就不能再沉默,更不能没法说,就必须给出一个态度了:
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都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李卫的这段话高明在哪里?
强势回应,甚至冒着“大不敬”的风险,硬是将领导心里的话尽数道明,帮着领导将心中的不快一吐为快。
领导有委屈,我就不管什么先帝不先帝;领导有了不满,我就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和我的领导相比,谁都要靠边,在我眼里,我的领导更大!所以,就算李卫有着明显的罪过,雍正皇帝还是给出了欣慰的表情!
更为关键的是,李卫趁着这个机会,还提醒了雍正皇帝,终究将弘时送上了绝路:
你说得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呐!
结果我们已然知晓,雍正皇帝含泪杀亲子,硬是承担了所有的骂名,帮着弘历肃清了前进的道路,终究换来了长时间的巅峰状态。
只是,李卫的操作仍没有结束,因为雍正皇帝的考验还没有结束,他就等着李卫会如何处理曾静,哪怕没被允许,哪怕有着抗旨的风险。
而李卫呢,闯到刑部大牢,偏还找到张廷玉要大牢钥匙,摆明了是要借故通知雍正皇帝,将曾静一顿暴打,雍正皇帝却只是给出了这样的处罚:
雍正:身为封疆大吏,如此不顾官体,张廷玉。
张廷玉:臣在。
雍正:将他罚俸一年。
对于时任“两江总督”,而且还是雍正宠臣的李卫而言,“罚俸一年”基本等于“罚酒三杯”,无关痛痒,甚至有着变相鼓励的意思!
雍正皇帝的心中,必定欣喜,李卫彻底安全了。
奈何,雍正皇帝到底走向了生命的重点,已然没有了任何障碍的弘历被钦命监国,而后顺利继位称帝,但却终究没能和李卫再续君臣恩遇。
诚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面对本朝天子,你有没有做到更好?
诚然,有些东西属实糟粕,但就算糟粕,你能不能先利用之,先慢慢崛起,然后再回来改变规矩,改变风气,甚至改变世界?
如果不行,那就乖乖适应、学习,然后努力超越!
别抬杠,别较真,别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