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7-10)594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霍光和郭子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霍光是谁?郭子仪又是谁?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们两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甚至,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然而,尽管际遇相似,但是,两人的最终结局却完全不同。

霍光被灭门,而郭子仪却安享了晚年。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二人,都是著名的“中兴之臣”,可是,如果硬要比较,那么,郭子仪应该要略胜一筹。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究竟如何,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拿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这对古代的士人,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可是,霍光却偏偏缺少了“齐家”这一个标准。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在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里,霍光一直都表现的很好,可以算是一名骨干力量。

在“巫蛊之祸”中,太子自杀身亡,储君没了,使得汉武帝十分担忧。后来,武帝选择了幼子刘弗陵,刘弗陵年幼,要是继位的话,难免朝政会发生动乱。这时候,一个中流砥柱似的人物是很重要的。在一众人选之中,汉武帝选择了霍光,因为汉武帝认为他可信。

在汉武帝去世后,霍光正式成为了汉昭帝的顾命大臣,与其他大臣一同辅佐。在这一众大臣之中,无疑,霍光的权力是更大的。霍氏家族除了霍光之外,还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霍去病,这是霍光同父异母的哥哥。兄弟俩都是了不得的人物,一文一武,都是重臣,可谓是无限风光。

霍光对汉昭帝可谓是忠心耿耿,帮助他粉碎了多次夺权阴谋。可是,还未等霍光大展身手的时候,汉昭帝就去世了。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然而,霍光的辅政生涯,却并没有随着汉昭帝的撒手人寰而走到尽头。

哪曾想,新的机会已经来临,命运当真是跟他开了一个玩笑。霍氏家族依旧掌握着更高的权力,这足以令他们欢呼雀跃了。后来,他把新君刘贺给废掉了,将刘询拥立为新一任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在辅佐两个皇帝近二十年的政治生涯里,他尽心尽力,使得国家安定兴盛。

汉武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他的穷兵黩武之下,汉朝国力开始空虚,不仅前代积累下的财富没有增加,还使得百姓依旧生活贫困。在霍光上台之后,他颁布了一系列温和的措施,给了百姓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得大汉的状况慢慢的好了起来,另一个盛世开始形成,也就是“昭宣中兴”。

可是,纵使霍光的能力再大,作为一个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成长的人,他依旧跳不出当时的那个圈子,光宗耀祖的思想在他的脑中由嫩芽逐渐成长为苍天大树。而与之相随的是他个人势力一日日地增大膨胀,在朝廷上深深扎根。同时,不幸的是,霍氏宗族的人多是为非作歹之徒,这也为霍家埋下了祸根。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霍光有恩于刘询,刘询敬重霍光,但是,也对他十分畏惧,使得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君主对霍光的畏惧为他日后覆灭做了一个铺垫,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俗话说得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默默支持他。可是,霍光却偏偏败在了女人这方面,霍光的夫人可谓是一个飞扬跋扈、心狠手辣的女人。她本来只是一个陪嫁的侍女,后来,被霍光收为了妾室。在霍光的正妻死后,她被扶正,成为了一家主母。

在身份发生变化之后,她更加变本加厉,张狂非常。霍成君作为她的女儿,与她的品性可谓是如出一辙。在霍成君嫁入皇宫之后,便毒死了许皇后,自己当上了皇后。这件事情,也成为后来引发霍家灭族悲剧的导火索。一家主母尚且如此嚣张,她下面的那些随从是什么模样,恐怕也不用多想了。

在公元前六十八年霍光去世,他当了将近二十年的帝师,为大汉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完成了他人生的巨大飞跃。汉宣帝为了表示对霍光的敬重与感激,给了他一个十分盛大的葬礼,甚至,还两次下诏称赞他。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可惜,霍光的家奴比较愚蠢,在霍光去世后,他们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更加膨胀,一点点地蚕食着朝廷。看到这种情况,汉宣帝终于坐不住了,现今霍光已死他已经没有了那么多顾虑。因此,他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在霍光死后的第三年,汉宣帝一举端了霍家,皇后被废,该流放的流放,该杀的杀。

总之,都没有好下场,曾经风光无比的霍家,就这样被灭了族。直到十多年后,霍光才被汉宣帝轻度 *** ,公元前五十一年,汉宣帝接受南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并列霍光为之一。

但是,因其死后家族谋反,满门抄斩,故不名霍光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此后,霍光一直为汉朝皇帝所尊奉祭祀,汉成帝年间,曾增加守墓人一百户。汉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二年,以千户封霍光堂弟的曾孙霍阳为博陆侯,奉祀霍光。

可是,他的名誉,却始终没有被恢复。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郭子仪,他历经七朝,却仍然能够明哲保身,全身而退,可谓是有大智慧者。在危难时刻,他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化解危难;在和平时期,他能上交权力,服从安排,坦然离去。如此作风,受到了四位君主的倚赖,同样,郭子仪的家属也大都加官进爵。

不过,与霍光不同的是,郭子仪做好了准备,极力让他们不要触碰“皇权”这个禁区。郭子仪将自己的命运与大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不露锋芒,做到了更好的自我保护。霍氏一族是树倒猢狲散,可郭氏一族却十分昌盛,这背后的故事,不得不令人深思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7/72619.html

“霍光和郭子仪,为什么一个身死家亡一个福泽子孙?” 的相关文章

赵光义在继承赵匡胤的皇位后 赵光义是怎么对待皇嫂和侄子的

赵光义在继承赵匡胤的皇位后 赵光义是怎么对待皇嫂和侄子的

对赵光义继位之后,为何对皇嫂和两个侄子如此冷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太宗即位之事本就迷雾重重,自古以来争议极多,真相已经无从得知。那么赵光义继位之后为何对兄嫂和两位侄子如此冷淡呢?赵光义继位之后,兄嫂宋皇后被冷落于东宫,八年后郁郁而终。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因...

温恢是什么人?l历史上他的才能怎么样?

温恢是什么人?l历史上他的才能怎么样?

温恢,字曼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随即北攻樊城,发动了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战”。在关羽北攻樊城之前,有一人早就料定关羽会这么做,他简直料事如神,堪比郭嘉、贾诩和司马懿。而他...

韩林儿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韩林儿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韩林儿,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之子,曾被推为大明王。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小明王韩林儿的身份可是非同一般。准确地说起来,他算得上是红巾军的开国君王。为什么说他是开国君王呢?红巾军起义能够发展起来,韩山童是功不可没的。韩山童在元末的时候发动农民起义,他的做法,和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领袖的做法,都是...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粮草用尽,无奈选择退军,这时,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在木门,双方交战,诸葛亮将张郃射死。张郃中箭战死之后,受益最大的是谁?谁最高兴?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可以分析一下,到...

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历史上的明君,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故事,在后世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可以说,姜太公用直钩钓鱼,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宣传包装案例。姜太公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当上了周文王的座上宾,进入了周文王的核心领导层。那么姜太公用直钩钓鱼,为...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荆州失守,保住关羽一命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实在是大意了啊。虽然是关羽大意失的荆州,但刘备实在也有失察之过。当日,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两月,刘备这面惨胜。但是汉中人口多被曹操迁入中原,刘备也没有发起陇西之战进一步占领陇右诸郡。...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