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机:从不鉴宝,研究文物是为了历史

中国历史1周前 (11-15)80

《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书封。译林出版社供图

著名文物专家、考古学家孙机有一个“三不”原则:“不保养、不锻炼、不娱乐”。几十年如一日,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之中。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发布,全面展现孙机的学术生涯。

“孙机是一位孜孜问学、心无旁骛的学者。学术研究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黄燕生说。与孙机聊天,若与学术相关,他便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谈及其他,他则一言不发,似与己无关。

1929年9月,孙机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岁来到北京,当过坦克兵。1951年,他到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文艺科工作,驻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任北京市工人业余文工团副团长。正是在这一年,他同彼时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沈从文相识。

1951年,敦煌壁画展在北京午门举办,沈从文几乎每天都会到展厅给观众做义务讲解。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午门距离非常近,孙机经常去听。馆内观众不多,一来二去,二人逐渐熟络。

2002年,孙机在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发言时回忆,对于敦煌壁画展,沈从文讲解的重点不是佛像、菩萨像,虽然介绍经变故事,但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历代的供养人,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幞头、帔帛等,孙机以前虽然在书本上见过这类名称,但对具体形象却毫无概念。在沈从文这里,孙机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在服饰史的研究上,孙机说,沈从文是他的启蒙老师。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宿白。1960年毕业后在北大历史资料室工作,1979年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馆藏及其他相关文物,对它们进行解释,让观众获得权威的信息。其间,有一件事为人乐道。国博藏品里有一个五代时期的小瓷人,一直被当作一般文物。孙机经研究,鉴定这个小瓷人为当世仅存的“茶神”陆羽,是当时卖茶人供奉的神像,生意好用茶祭拜,生意不好就用开水浇头。于是,小瓷人立刻身价百倍,赴国外展览的保险额大涨。

文物研究似乎总和“鉴宝”分不开,孙机严守学术与职业道德规范,从不做鉴定,“我们研究文物是为了研究历史”。

孙机的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古器物鉴定与研究、科技史、古代车制与服装、中外文化交流等4个方面。他不仅仅研究文物的名称、形制和工艺特点,还将它们还原到历史中,特别是还原到古代社会生活里,探求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变迁,透过文物看到古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古代文物,他能够“由小见小”。北京明定陵出土的霞帔坠子,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不清楚尖的朝向。有人猜测这是香囊、银熏或者佩饰。孙机说,后来对照明代典籍,知道这个东西叫霞帔坠子,尖应该朝上。霞帔是从肩膀上垂下来的飘带,帔底下就是个坠子。

孙机不仅“由小见小”,也“由小见大”。宁夏固原一座北魏墓中出土的漆棺,漆棺上虽然画的是中原的二十四孝图,但人物都穿着鲜卑装,体现了两种文化。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运动。这幅漆棺画早于孝文帝改革,为后世了解改革提供了背景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改革的全过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孙机的著作不算多,但有很多精品。他曾历时20年,筛查汉代文物、梳理汉代文献、分类整理考订《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全书犹如一部汉代大百科全书,涉及两汉社会生活和考古发现的方方面面。

从农业到膳食,从服装到建筑,从交通工具到玉器瓷器,乃至武备、科学技术,孙机所著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共谈论了中国古代物质成就的10个方面。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影响世界的科技有70多项。孙机觉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我们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但有一次,孙机和一名“年轻同学”闲聊,对方觉得中国古代没什么了不得,“四大发明不就是放了个炮仗、造了张纸吗?”他闻言“心里一震”,觉得不管能写成什么样,都得写,给大家补补课。

在一些方面,历史上的中国一直遥遥领先,到了工业革命后才出现转折。以舵为例,广州出土的东汉陶船后面就有舵,同时期西方没有,他们在船尾两边各支两个长桨,用长桨控制航向。舵利用了力学原理,舵一动,船马上拐弯,很好操作,桨则费劲了很多。直到公元11世纪,欧洲低地地区(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水手才开始用舵,和中国差了八九百年。

有人曾问孙机:“您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证都非常详细,引证的资料非常多,您是怎么做学问的呢?”孙机回答,自己没有任何技巧,有时只是灵机一动,想将事情系统地梳理出来。脑子里有最基本的东西,写的过程中再去查查,而不是碰到问题临时去找。

在孙机的著作中,有很多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线描图,均由他亲手绘制,将人物、动物、器具等造型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是孙机的一手绝活,不过他总是低调地说:“我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考古制图是一门必修课。”其实画这些图,极耗心神。家人回忆,有时候,孙机吃完晚饭就坐下来画,完成时东方既白。一幅图画两三个星期也不稀奇,他乐在其中。

2023年6月15日,孙机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自1979年至2023年,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了44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1107.html

“孙机:从不鉴宝,研究文物是为了历史” 的相关文章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

能击败曹魏十万大军,王平是如何做到的?

能击败曹魏十万大军,王平是如何做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王平是蜀汉后期少有的将才,他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是打仗很有一套,颇具军事才能,诸葛亮北伐时,王平曾成功地挫败了张郃。王平最出色的表现,当属他一条计策,击败曹魏十万大军,可以说料事如神,足以和张郃的“料战势地形,无不如...

许劭: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善于评价,定期举办月旦评

许劭: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善于评价,定期举办月旦评

许劭(150年~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少有名节,善于评价,定期举办“月旦评”。举孝廉出身,出任汝南郡功曹。拒绝司空杨彪征召,投靠扬州牧刘繇。刘繇被孙策击败后,逃往豫章郡。东汉兴平二年,去...

安禄山有何实力敢发动安史之乱?

安禄山有何实力敢发动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水岭,始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谋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古代是中央集权社会。这样的集权社会,因为是用高压的办法控制地方,因此,只要朝廷的统治力变弱,地方上就容易造反。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变弱,一般都是朝廷进入了衰败时期,对地方上无法控制,地方上的诸侯...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丢掉江山?打不过朱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不听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的遗言,最终丢掉了江山。朱元璋死前就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太嫩了,斗不过燕王这些藩王,便给朱允炆留下了削藩三步走的...

清朝官员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上朝不太累下朝才要命

清朝官员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上朝不太累下朝才要命

还不知道:清政府官员到底有多累?上班上朝不算累,真正要人命的是下班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了中国200多年。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带来的康乾盛世,将国力一度推向顶峰,也能看到清朝在晚年,大厦将倾时的落魄与无助。清朝的统治者是我们常...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朱高炽为何会被称为明君?跟什么有关?

朱高炽为何会被称为明君?跟什么有关?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起有明一朝的那些帝王,估计你第一时间会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或者是明成祖朱棣,再就是那个自缢皇帝崇祯,认为剩下的十几位帝王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洪武大帝还有永乐大帝,的确有很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