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全力进攻中国,却狂妄地挑战强大的美国?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 5 秒钟广告,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二战期间,日本就做出了这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它放弃全力进攻中国,反而把矛头直指强大的美国。
这个决定不仅让当时的国际社会大跌眼镜,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日本当年的决策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逻辑。
明治维新时期。那时的日本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东学一步西学一步,摇摇晃晃地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它的陆军学法国,海军学英国,结果呢这两个&34;从小就不对付,总是互相使绊子,争风吃醋。就像两个调皮的熊孩子,一个想往北跑,一个想往南跑,把他们的&34;——日本 *** 折腾得够呛。这种内部矛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下了日后决策失误的种子。
这种内部矛盾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夕,就像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不断影响着日本的战略决策。陆军就像个固执的老头,非要往北打,先灭了中国,再打苏联。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只有控制了亚洲大陆,才能确保日本的安全和资源供应。海军则像个爱冒险的年轻人,想往南闯慢慢占领太平洋的岛屿。他们的论调也不无道理:控制海洋才是日本这个岛国的生存之道。
1936年,日本 *** 终于看不下去了,喊出了&34;的口号,想把这两个&34;都哄高兴。但是北进派还是占了上风,就像家里总有个孩子更受宠一样。这个决定看似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实际上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就像命运喜欢和人开玩笑。日本在中国打得并不顺利,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越打越疲惫。他们原本以为中国就像一盘散沙,轻轻一推就会倒下,但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比日本人想象的要强得多,就像一棵看似柔弱的小草,却能在狂风中屹立不倒。每一寸土地,中国军民都要用鲜血来争夺;每一个城市,都成为了日军的噩梦。
更要命的是中国还得到了苏联、英国和法国的支持,这就像给小草加了肥料,让它长得更坚韧了。苏联提供武器,英法给予外交支持,这让日本的&34;计划彻底泡汤。
日本人这时候才如梦初醒,发现他们陷入了一个大坑。原本以为能速战速决的&34;,变成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持久战。
1940年,日本 *** 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了北进战略,全力南进。这个决定就像一个赌徒决定放弃手中的小牌,去博一把大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原因可多了:首先日本陆军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就像一个跑了马拉松的人,再也跑不动了。
中国战场就像一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日本的人力和物力。其次军部打压了一批激进分子,就像把调皮的孩子关了禁闭。这些激进分子主张继续北进,他们的失势意味着政策的转向。
但最重要的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就像两个大块头突然和好了,让日本这个小个子觉得很没安全感。原本日本还指望德国能牵制苏联,现在这个如意算盘落空了。
与此同时德国像旋风一样横扫欧洲,法国和荷兰被打得找不着北。英国也顾不上亚洲了,就像一个忙着灭火的人,根本没空管院子里的花草。
这种局势变化,给了日本南进的勇气和机会。他们认为趁着欧洲列强自顾不暇的时候,正是占领东南亚的大好时机。
苏联的态度更是让日本心里踏实,它切断了对华援助,把军事顾问和航空队全撤了回去,就像突然关掉了水龙头。这一系列变化,让日本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日本看准时机立刻行动起来,1940年6月16日,他们把第五师团派进了法属印度支那。这就像一只狐狸,趁着农夫不在家,溜进了鸡舍。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切断中国的国际援助通道,同时为进一步南进做准备。英属印度也赶紧切断了滇缅公路,就像一个害怕被牵连的邻居,赶紧关上了自家的门。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南进的决心。
然而日本的这些动作并没有逃过美国的眼睛,美国这时候可坐不住了,就像一个发现小偷进屋的主人,立刻拉响了警报。
罗斯福二话不说,要求日本立刻滚出印度支那。这个强硬的态度,让日本有点措手不及。接着美国就像发怒的老师,对日本连续施加惩罚: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成立远东司令部,收回菲律宾军队的指挥权,开始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最后美国干脆撤回了谈判代表团,还全面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废钢,这一系列动作,就像是给日本下了一剂猛药,把日本打得晕头转向。要知道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和钢铁都严重依赖进口。美国的这个决定,无异于掐住了日本的咽喉。
日本这时候也慌了神,就像一个被堵在死胡同里的小偷,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近卫内阁主张和罗斯福直接谈判,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想找家长说说好话。但罗斯福的态度很强硬,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
这下可难住了日本,就像让一个贪吃的孩子放弃到嘴的糖果,怎么可能?中国战场已经耗费了日本太多的人力物力,如果就这么放弃,不仅面子上过不去,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一旦撤军,中国会立刻反攻,把日本赶出东北和台湾。
日本内部对是否撤军争论不休,就像一家人为了一个重大决定吵得不可开交。军部坚决反对撤军,他们认为这等于承认失败,会动摇军队的士气。
外交部门则主张妥协,他们担心与美国对抗会导致日本的灭亡。这场争论最终导致了 *** 的分裂。近卫首相因为无法和东条英机达成一致,只好辞职了。
东条英机上台后,日本开战已成定局,就像一辆失控的列车,已经无法停下来了。东条是个铁杆军国主义者,他坚信只有通过战争,日本才能成为世界强国。在他看来与其慢慢被美国的经济制裁窒息而死,不如奋力一搏。
1941年11月,日美谈判彻底破裂,日本决定孤注一掷,发动突袭。12月7日早上7点55分,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的这个决定,震惊了全世界,谁也没想到这个亚洲小国居然敢挑战世界之一强国。
回过头来看日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看似疯狂的决定呢?也许是因为它低估了中国的抵抗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征服中国,然后腾出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中国的顽强抵抗,打乱了他们的所有计划。
也许是因为国内派系之间的争斗,让决策变得混乱。
军部和外交部的意见分歧,导致日本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也许是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让它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他们误以为欧洲列强的衰弱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却忽视了美国的强大。
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太平洋战争持续了近四年,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无数城市被夷为平地。最终日本在广岛和长崎遭受了 *** 轰炸,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日本原本想通过战争成为强国,结果却落得满目疮痍。它放弃了力所能及的目标,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最终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教训告诉我们盲目的野心和错误的判断,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信息来源:
黄靖皓.1940-1941年日本“南进政策”与“北进政策”分析[J].军事历史,2015,(03):27-32.
谯大俊.试论1941年日本对美开战决策[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3):53-59.
徐传博.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战争的胜算预估——驳“日本开战无胜算”论[J].人文杂志,2022,(1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