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8)98

还不知道: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只选用中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事实上,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后,刘备之所以只选择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上中下三计

刘备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这种绝世猛将相助,但苦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做大做强,直到自他遇到诸葛亮后,他的战略规划才开始逐渐清晰,这便是占荆州、夺益州,形成三分天下之势,然后待天下生变,刘备便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夺取中原,击败曹操,一统天下!

清晰的战略规划形成以后,刘备便一路奋进,最终成功地占领了大部分荆州,并和东吴结盟,一同对抗曹操。在稳定了荆州局势以后,刘备又开始将目光瞄向了益州,恰逢益州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前去,共抗汉中张鲁,于是刘备顺利地进入了蜀地,并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刘璋对刘备非常信任,几乎不设防,而刘备又是以仁义而闻名天下之人,所以刘备虽有取益州之心,但迟迟没有跟刘璋翻脸,更不用说对刘璋动兵了。在此期间,庞统曾数次劝谏刘备对刘璋动手,甚至派出手下暗中袭杀刘璋,但这一切都没能打动刘备,因为刘备还是困顿于他仁义的名声,不想破坏他在天下众人心中的好印象,直到刘璋主动翻脸,刘备才终于下定决心和刘璋摊牌!

当时刘备派出使者向刘璋讨要物资,但刘璋的手下却说刘备狼子野心,于是刘璋在手下的软磨硬泡下,改变了对刘备的态度,只拨给了刘备少量的粮食,这一下可惹怒了刘备,于是刘备直接当着使者的面撕毁了书信,还大骂刘璋,算是彻底的和刘璋撕破了脸皮!

原文: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使者逃回成都。

刘备前期一直以仁义示人,想的就是不要和刘璋翻脸,要收买益州的人心,慢慢地吞并益州,但是现在刘备毁书发怒,已然前功尽弃,于是刘备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帮助刘备攻取益州!

原文: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

说白了,庞统的计策就是这三个:一、出奇兵进攻成都,直接对刘璋进行斩首行动,快速瓦解刘璋集团的核心,这样的话刘备将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轻松拿下益州!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要彻底击败刘璋集团的主力,凡是敢于前来和刘备作战的蜀军,刘备都要将其击败。三、不打了,直接撤回荆州,等到时机成熟,实力更强一点的时候,再出兵进攻益州!

总的来说,这三个计谋中,上计更巧妙,中计更笨拙,而下计则是放弃。按照常理来说,刘备应该会选择上计,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更为笨拙的中计,这是为何呢?为何刘备只选择中计呢?

事实上,刘备之所以会作出如此选择,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一、刘备军事能力不足

虽然刘备在三国时期大名鼎鼎,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备的军事能力还是算不上顶级的!在三国的这些主公中,曹操的军事最强,算是顶级水平,孙权的军事能力最差,算是低劣水平,而刘备的军事能力则只能说是一般,也就是普通水平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刘备的前半生,才会颠沛流离,就算关羽张飞赵云这些顶级猛将,也带不动他。

大家都知道,汉中之战的结局是刘备击败了曹操,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此战的大部分时期,其实刘备的军队都一直处于下风!阳平关外,无论刘备率军如何猛攻,都无法突破夏侯渊与张郃的防线,直到法正建议刘备出奇兵走定军山,才彻底打破了僵局,要不然就算是刘备在阳平关耗死,也不可能进入汉中腹地!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刘备用兵的老实,他的军事能力相比于曹操还是要差一点的!

之后的定军山之战,也完全是法正的杰作,要不是他出奇谋斩杀了夏侯渊,搞得汉中曹军军心崩溃,刘备根本不可能打赢汉中之战!说白了,若不是有顶级谋士相助,以刘备真实的军事能力,他根本不可能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不可能占领汉中。之后的夷陵之战,失去了顶级谋士相助的刘备,便展现出了他军事能力上的弱点!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夷陵之战中,蜀军在士气和战斗力上都占据上风,以至于陆逊上位后,只能让手下坚守不出,避免再度战败,再度降低士气。按照常理来说,此战其实并不难,因为它就是汉中之战的翻版,当年汉中之战,刘备被挡在阳平关外,他也无计可施,随后法正建议其出奇兵走定军山,一举打破了僵局。夷陵之战中,刘备只需要复刻汉中之战的做法,出奇兵突破陆逊的防线,不要一直和陆逊正面硬钢,那么刘备便可以大胜,结果刘备不懂得变通,傻乎乎的和陆逊玩正面,最终闹出了七百里连营的笑话,丧失了蜀汉最终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从夷陵之战便可以看出刘备用兵的问题,他这人用兵喜欢正面硬推,不喜欢用计谋取巧,所以若没有顶级谋士帮助他出谋划策,刘备指挥大战役很容易出问题!庞统提出了上策,出奇兵进攻成都,本身是有一定的成功性的,后来的邓艾灭蜀、桓温灭蜀,都是用的奇兵,可见合适的人用出这种奇谋,是完全可以取的奇效的!遗憾的是,刘备本身的军事能力还是稍微差了一点,导致他没有这个能力完成上策,所以他只能选择中策!

二、刘备缺乏资本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刘备是最穷的,起点是更低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刘备四五十岁都还没成气候。后来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但刘备是那种苦日子走过来的人,他知道自己资本不足,所以他在决定的时候,都会掂量一下,很少冒进!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举个例子,公司老板让你组织一场直播活动,售卖公司的产品,提高公司知名度,现在有上中下三计。上计是请明星前来,这样的效果更好,但是明星需要50万的出场费;中计是请网红前来,这样也有不错的效果,而且出场费只要5万,性价比非常高;下计是请公司员工亲自上,这样成本更低只需要五千块钱,但是效果就不敢保证了。明眼人都知道,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公司应该选择邀请明星出场,但问题是,现在公司的预算没有50万,只有10万,所有说对于公司来说,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便是邀请网红直播!

同样的道理,刘备之所以不选择上计出奇兵,而选择中计,就是因为他的资本不足,他本身就没有多少兵马,万一遭到刘璋军队的伏击,都折损在了进攻益州的道路上,那么刘备就亏惨了,这种损失,对于家底本就薄弱的刘备来说,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三、刘备还有吞并益州的野心

刘备虽然仁义,但仁义不能当饭吃啊,不能因为你刘备仁义,就让刘璋把益州让给你吧?所有说,事情发展到最后,刘备和刘璋,还得刀兵相见!

当时的刘备已经50多岁了,而那个年代的人,能活50岁,已经算是高龄了,所以刘备不能退回荆州,一旦退回荆州,下次进攻益州就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既然不能退,那就不能选择下计,只能坚定信心进攻,而上计的出奇兵,是刘备无法完成的,所以他只能选择中计,稳扎稳打的向益州发动进攻!

原文: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结语

综合来看,刘备之所以只选择庞德提供的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刘备军事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上计的军事目标;二、刘备资本太少,无法承担上计附带的风险;三、刘备还有吞并益州的野心,不愿意就此放弃,退回荆州!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5/1779.html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的相关文章

清朝时期几品官才是大官 三品官员是大官吗

清朝时期几品官才是大官 三品官员是大官吗

还不知道:在清朝,官员当到几品的才称得上是大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那时我国的封建官僚品秩体系已经非常的成熟。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清朝实行的依然是九品十八级,也就是说清朝的官从一品到九品,每个品又分为正职和副职官员,也就是当时所称呼...

郭解,西汉中最后名的侠士,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郭解,西汉中最后名的侠士,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纵观历史,从先秦到民国两千余年,有关侠客的传闻不绝,这些故事无一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郭解,西汉武帝时代之人。他的外祖母许负,是秦汉之交的著名相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游侠列传》,根据记载,郭解是西汉中最后名的侠士,能够在《史记》里留下一笔足见必有过人之处或者说具有代...

霍弋是谁?他在蜀汉的地位如何?

霍弋是谁?他在蜀汉的地位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三国时代,名将辈出,蜀汉前期有张飞、赵云、马超、魏延等大将,到了后期,这些大将有的先后故去,只剩下了魏延,似乎人才凋零殆尽。其实,蜀汉后期,并非无将可用,有一位将领就是蜀汉的后起之秀,像赵云一样智勇双全,诸葛亮很喜欢他,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相...

徐晃能被曹操奉为战神 徐晃最后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徐晃能被曹操奉为战神 徐晃最后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徐晃曾被曹操奉为战神,为何死得如此憋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武将。而在这其中徐晃作为曹魏势力当中五子良将之一,可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名武将了。而纵观徐晃的一生,可以说是纵横沙场,战功赫赫。为曹魏的建立与壮...

费诗: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为人耿直敢言

费诗: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为人耿直敢言

费诗,字公举,生卒年不详,益州犍为郡南安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占据益州时,以费诗为绵竹县县令。刘备进攻刘璋夺取益州,费诗举城而降,后受拜督军从事,转任牂牁郡太守,再为州前部司马。刘备自封汉中王,以费诗为使,向督领荆州的关羽传达官职的任...

士燮:东汉末年军阀,任交趾太守,后归附孙权

士燮:东汉末年军阀,任交趾太守,后归附孙权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张妃:东吴大臣张承之女,她的结局是什么?

张妃:东吴大臣张承之女,她的结局是什么?

张妃(?~253年),张承之女,诸葛瑾外孙女。后嫁南阳王孙和为正妃。生骑都尉孙俊和公主陆孙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兴二年(253年),因舅舅诸葛恪被杀,孙和遭到赐死。她也随之殉情而亡。人物生平张妃是张承的女儿,张承一开始死了前妻,祖父张昭欲为其聘娶诸葛瑾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