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9)103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392年,大明太子朱标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是亲情上的打击。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他最亲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标三个人,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儿子们,那都是来凑数的。

一方面,是政治上的打击。朱标13岁就被立为太子,朱元璋给他配备了豪华的教师团队,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以徐达为太子少傅,以常遇春为太子少保,精心辅导,为的就是有一天,把大明的江山传给他。

悲痛之余,朱元璋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大明江山传给谁?

当时,朱元璋还有20多个儿子,其中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而且都已经成年,但是,朱元璋偏偏一个都没有选,而是选中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有人说:“朱元璋瞎吗?燕王朱棣能力那么强,为什么不选他,如果选了他,不是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吗”。

不是朱元璋瞎,而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后来的发生的历史,以“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觉得朱棣就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朱元璋是根本不会考虑朱棣的,有几个原因,

之一:皇位继承,历来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弄不好就是“八王之乱”,因此,早在大周建立的时候,周公就制定了一个“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可能不那么完美,比如:没有嫡长子怎么办,没有儿子怎么办,嫡长子是个柴废怎么办?但是,最起码他做到了一条,那就是“有法可依”,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传承。

朱元璋身边有不少的大儒,在关于皇位继承方面,他不可能不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朱棣前面还有二哥秦王,三哥晋王,根本轮不到他。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如果按照顺序继位,那就应该是秦王,但是很不巧,秦王是个柴废,不堪大用,朱元璋不会去冒这个险。燕王倒是有能力,但是他排行老四,如果选了他,那就是向其他人释放了一个信号:只要是朱元璋的儿子,都有当皇帝的资格。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有26个儿子的人,如果放开来抢,那就不是靖难之役,而是天下大乱了。

第二:朱元璋把朱棣分封到北平,就是看中了他的军事能力,让他去做好大明的北部屏藩,别让蒙古人来“家”里捣乱。因此,朱棣有朱棣的使命和任务,朱元璋不死,他的这个使命和任务就不会改变。

第三:别看现在朱棣名气这么大,还弄了个“明成祖”的庙号,朱元璋要是知道了,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朱棣,并不是特别讨朱元璋喜欢,要不然也不会把他给扔到北边,去和蒙古人掐架。而且,他的身世存疑,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和朱标,朱樉,朱棡,朱橚五个人都是马皇后所生。

但是,根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记载,朱棣的生母,有可能是朝鲜进贡给朱元璋的一个妃子,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那朱棣就是庶子的身份,是根本没有继位的可能的。

因此,在综合考虑之后,朱元璋直接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

那是不是朱允炆,就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继承人呢,毕竟史书上都说了,他天资聪颖。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写史书都是有标准模板的,但凡是当过皇帝的人,那必须是天资聪颖,那出生的时候必须是有祥瑞之兆。

单从朱允炆后来干的那些事儿,就能看出来,他就是一个普通孙子,能继位当皇帝,完全是命好。

原本,朱元璋是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到朱标的身上的,为他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太子班底”,这套班底,完全可以顺利地接过朱元璋的权力棒,完全大明王朝的更新迭代。

但是,朱标的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全盘计划,“太子集团”已经成为朝中更大的一股势力,但是,现在群龙无首,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如何处置好这股势力。

这些人,不是菜市场里的大白菜,可以打包一起送给其他藩王,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可能集体倒向某一个藩王,一旦任由他们自我选择前程,那就会埋下对抗和分裂的种子。

一旦朱元璋选择其他藩王继位,那么,“太子集团”就是他无法翻越的大山。

与其让“太子集团”四分五裂,或者成为新皇帝的对手,还不如为他选择一个新的领头人,而朱标的儿子,就是更好的人选。

朱标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是原配常氏(常遇春女儿)所生,但是,朱雄英8岁就去世了,虽然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但是却与皇位无缘。

老三朱允熥出生后,母亲常氏就去世了,应该是与难产有关。因此,朱标的侧室吕氏就被扶正为“嫡夫人”。吕氏,就是朱允炆的生母。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允炆,也算是嫡子,长兄没有了,他这个老二,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就这样,幸运之神眷顾了朱允炆。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这个孙子有没有本事,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太子集团”会帮他把所有的事儿都给干了,他只要安安稳稳的坐在皇位上,别折腾,大明江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他唯一不放心的一个人,就是蓝玉。

这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军事领域”代表人物,他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标妻子的舅舅,如果朱标能顺利继位,蓝玉会是他最重要的助手。但是,现在情况变了,蓝玉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人。

朱标还有一个老三儿子朱允熥,这才是正牌的嫡皇孙,是常氏所生,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去世,蓝家和常家会联手拥立朱允熥,到时候,不但朱允炆小命不保,大明江山也有可能完蛋。

那为什么不直接让朱允熥当继承人呢?

这样更麻烦,以蓝玉的尿性,没有了朱元璋的压制,他会听一个小孩的话吗?而且,这个小孩还得叫自己一声“舅姥爷”,那到时候大明江山能不能姓朱,就不好说了。如果是朱标继位,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朱标还是能镇住蓝玉的。

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把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一干老将全部诛杀,牵连人数多达1.5万,算是彻底地为朱允炆铲除了隐患。

有人说:“那朱元璋就没有想到藩王会造反吗?”。

关于这一点,朱元璋不是没考虑,要不然,他也不会规定:“藩王未奉诏,不得进京”。但是,朱元璋内心里还是不相信藩王会造反的,他是从社会的更底层爬上来的,最看重的就是亲情,自从在南京当上吴王后,他就在找他失散多年的家人。

他分别找到了自己的二姐夫和外甥,大嫂和侄女,堂嫂和侄女,侄子,其中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一直跟随他打仗,立下汗马功劳,其他的人,朱元璋都给了很高的礼遇,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本意是让他们做大明的屏藩,枪口一致对外,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儿子们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他还活着,换一个人当皇帝,这些藩王们就未必这么老实了。

在朱元璋心中,“大臣造反”的概率远远大于“藩王造反”,因此,他特意在《皇明祖训》中加入一条,如果皇帝身边出现奸臣,藩王有权利和义务起兵“靖难”。朱棣,就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合理合法地起兵打到了南京。

朱棣为什么能靖难成功?

网上有很多人鼓吹,什么朱棣军事水平高,朱棣有高人指点,朱棣蓄谋已久等等,其实都是扯,如果不是被逼得没活路了,谁愿意造反?

对于朱棣来说,他所谓的“蓄谋”,是在朱允炆不断地削藩 *** 之下,才开始形成的,在此之前,朱棣只是想老老实实的当他的藩王。

前面我们说过,朱允炆的路,朱元璋已经给他全部铺好了,只要他老老实实地坐在皇位上,别折腾,就不会有事儿,但是朱允炆偏偏不信邪,他要怒刷存在感,削藩!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他的皇位,是从这些叔叔们的嘴里夺过来的,爷爷在的时候,他不用担心,爷爷一死,他生怕这些叔叔们过来找他算账。

在朱元璋眼里,这些藩王们就是大明的“防火墙”,外防敌人,内防小人,但是,在朱允炆眼里,这些藩王就是一个个的定时炸弹,让他夜不能寐。

按照《皇明祖训》,藩王靖难成功后,要立刻返回自己的封地,朱允炆如果足够自信,他完全可以坐在大殿上等着朱棣过来,告诉他:“你靖难成功了,可以回去了”。如果朱棣不走,那就是妥妥的谋反,朱允炆可以站在正统的立场上,号召更多的人来对抗朱棣。

很可惜,朱允炆居然自焚了,在他内心的深处,他还是很惧怕朱棣的,虽然他是皇帝,但显然没有足够的气场。

朱棣能够当上皇帝,除了他自己的放手一搏外,有三个神助攻。

之一:朱元璋诛杀了蓝玉等一大批老将,造成了朝廷弱,藩王强的这样一个局面。历朝历代,要想保证藩王们老老实实,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朝廷,否则藩王们就有可能造反。

第二:《皇明祖训》中规定了藩王有靖难的权利和义务,这就给朱棣造反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第三:朱允炆自焚,给朱棣省了不少的事儿。大明没了皇帝,他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一副劳苦功高的样子。

传位给朱允炆,其实是朱元璋深思熟虑过的结果,我相信,能从一个乞丐干到皇帝的人,脑子绝对比我们这些天天刷手机的人要好使,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朱棣起兵,完全在朱元璋的意料之外,因为他也没有想到,朱允炆会对自己的叔叔们那么狠,动起刀子来,毫不手软,惹毛了朱棣。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吃多少饭,就用多大的碗,不要贪图用大碗,最后把碗打烂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1975.html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的相关文章

后世对徐敬业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徐敬业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李敬业(636—684年),本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人,唐朝大臣,司空李勣的孙子,梓州刺史李震的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敬业善于骑射,颇有才智。总章二年(669),承袭英国公,授太仆少卿,出任眉州刺史,迁柳州司马。光宅元年(684年),面对武太后废除唐中宗李显...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根据历史记载,朱棣是一度想传位给次子朱高煦的。说他想传位给朱高煦,是有根据的。在“靖难之役”中,他亲口给朱高煦这样说过。而且为了让朱高煦相信,朱棣还说,当时作为“世子”的朱高炽常常生病,活不了...

刘廷让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刘廷让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刘廷让是赵匡胤义社兄弟之一,他也是众兄弟中出身最好的。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雍熙四年(987年),北宋名将刘廷让在被流放的途中绝食而亡。刘廷让是北宋名将,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助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局面立下大功。那么刘廷让为何会被宋太宗赵光义逼得绝...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李存璋是五代时期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八太保,在帮助义兄弟李存勖继任晋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使得前晋转危为安。那李存璋是如何安定前晋的一,追随李克用李存璋是河东道云中郡人,早年从军。乾...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赵匡胤如果没有死的话 赵匡胤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赵匡胤如果没有死的话 赵匡胤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还不知道:如果赵匡胤不死,他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不死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吗?不能,99%没戏。“不死”这两个字,其实是个伪命题,你总不能为了个燕云十六州让赵匡胤长生不老吧?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你打算再让他活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不管老赵...

赵云投靠刘备之后并没有大作为,是因为什么?

赵云投靠刘备之后并没有大作为,是因为什么?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众所周知,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在这几人当中,最为特殊的当属赵云,因为他是大众眼里的“杂号”将军。提起赵云,对于他“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故事我们如数家珍。在小说《三国演...

张煌言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多少作品?

张煌言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多少作品?

明末英雄张煌言以其坚定的抗清立场,赢得了时人和后世的赞誉,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他文武双全,既是一位著名的抗清民族荚雄,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作为南明大将,张煌言投笔从戎、抗击清廷将近二十年,在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斗生涯中写下了大量诗文。张煌言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