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9)1830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曹丕公元220年篡汉称帝,刘备紧接着在221年在成都称帝,而孙权则是一直“隐忍”到了公元229年才称帝。虽然孙权最晚称帝,但周瑜、鲁肃两位“野心家”,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经有辅佐孙权称帝的计划。

周瑜——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

这段记载出自《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意思是说孙权称帝时,对公卿百官说:“如果不是周公瑾,我是不可能称帝的”。周瑜210年去世,当孙权称帝时,周瑜已去世19年了,而孙权能这样说,可见周瑜对于孙氏立国江东的谋划与贡献。

真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的文武全才,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小肚鸡肠。周瑜辅佐孙策扫平江东六郡,赤壁之战击败曹操,江陵之战逼走曹仁,绝对算得上一代英才,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周瑜的贡献,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瑜对江东立国的谋划。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三国志·鲁肃传》

这段记载出自《鲁肃传》,周瑜与鲁肃交好,当时鲁肃的好友刘子扬劝说鲁肃投奔巢湖大盗郑宝,鲁肃准备前往。结果周瑜已经提前把鲁肃的母亲送到了吴地,周瑜为了劝说鲁肃投奔江东,说了这样一番话:

当初伏波将军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当今天下,不只是君择臣,臣亦择君。现在江东孙权招贤纳士,而且我听有智慧的长者秘密谈论,承接天命代替刘氏的,一定会兴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奠定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

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之时,我刚体会到这个道理,你不需将刘子扬的话放在心上。鲁肃听从了周瑜的劝说,于是和周瑜一起南下江东,投奔孙权(当时孙策已死,孙权初执掌江东)。

我们看周瑜劝鲁肃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要知道当时才是公元200年,天下局势尚未明朗。而周瑜已经有了自东南兴起帝业的谋划,袁术称帝后迅速灭亡的局面看来没有让周瑜产生什么感觉。而鲁肃一听周瑜这么说,估计一下子感觉遇到了知音……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鲁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

看来孙权称帝时,发表“获奖感言”不止感谢了周瑜,也感谢了鲁肃。孙权对公卿大臣们说的是:“当初鲁肃早已经谋划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他实在可以说是对时势最为清楚的人。”孙权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鲁肃之一次见面就给孙权规划好了称帝路线。

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周瑜把鲁肃“忽悠”到了江东,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于是孙权立即召见他,两人之间的对话有人称为“塌上对”,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了早了七年的时间。我们来还原一下两人当时的对话:

孙权:“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鲁肃:“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

“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孙权又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年仅18岁的孙权或许是在掩饰什么,或许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没有想得那么远,但鲁肃的战略宏图却真的是让人非常惊艳!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鲁肃根据当时局势为孙权量身定做了“称帝战略”:之一步,鼎足江东,与曹操、荆州三分天下;第二步,攻取荆州,进取益州,全据长江;第三步,称帝建号与曹操争夺天下。不得不说,鲁肃是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的战略家,其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与预测,真的是一般人很难做到。

公元208年,曹操在南征荆州之后,把目光投向了江东。面对曹操的威名与几十万大军,江东群臣大多数都建议投降,为何只有鲁肃、周瑜认为不能投降曹操?除了各种客观原因,投降曹操与两人辅佐孙权称帝的谋划不符,所以他们极力主张抵抗曹操。

受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的影响,当时的有志之士的更高志向就是能够追随一位明主,逐鹿中原定鼎天下,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从龙之功”。如萧何、韩信,邓禹等那样,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开国功臣,所以周瑜、鲁肃有这样的志向,其实并不奇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2001.html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没有在周瑜与鲁肃的建议下早早称帝?” 的相关文章

都是打了败仗,许褚与曹洪受到的待遇为何不同?

都是打了败仗,许褚与曹洪受到的待遇为何不同?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曹洪和许褚都是曹操大将,曹洪是宗族将领,相当于嫡系,许褚是外姓将领,虽然是外姓,但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也深受信任。曹洪作为曹氏宗族大将,打了败仗,曹操要杀曹洪,为何许褚打了败仗,曹操不杀许褚呢...

张皇后:蜀汉后主刘禅第二任皇后,也是敬哀皇后的妹妹

张皇后:蜀汉后主刘禅第二任皇后,也是敬哀皇后的妹妹

张氏(生卒年不详),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二任皇后,敬哀皇后张氏之妹。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建兴十五年(237年),张氏的姐姐、蜀汉后主刘禅第一任皇后敬哀皇后去世。 同年,刘禅将张氏纳入宫中,封为贵人。238年...

关羽和张飞违抗军令都没事 马谡违抗军令为何会被杀

关羽和张飞违抗军令都没事 马谡违抗军令为何会被杀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都是违抗军令,马谡被斩首,关羽、张飞却不杀,这是为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在谁做先锋的问题上,诸葛亮违背了众人意见,选择了资历尚轻的马谡,命其统军前行。曹明帝曹叡得到蜀军北上的消息后,立马派出以“巧变”著称的老将张郃在街亭迎击马谡。马谡...

乾隆对权力如此痴迷 乾隆为何还早早退位给嘉庆

乾隆对权力如此痴迷 乾隆为何还早早退位给嘉庆

乾隆爱权如命,却为何早早让位给嘉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首先,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把大清王朝带上了巅峰。同时,乾隆对于权利过度痴迷,做了那么多年的统治者,甚至不愿意离开政治舞台。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便...

班布尔善是什么人?鳌拜被擒后他是什么结局?

班布尔善是什么人?鳌拜被擒后他是什么结局?

班布尔善,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少年康熙擒鳌拜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了。在清王朝,的确出现过这档子事情,但我们知道,康熙制服鳌拜后,最终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饶了他,并给了他一个爵位,也算是他有功一场罢。可在这件事的背后,康熙却没有...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对江东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对江东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陈表: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陈表: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陈表(204年—237年),字文奥,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偏将军陈武庶子,校尉、解烦督陈脩异母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表最初以太子中庶子之职,担任翼正都尉。后升任无难军右部督,封都亭侯。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兼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孙权以陈表兼任新安都尉...

高迎祥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会失败是那些原因导致的?

高迎祥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会失败是那些原因导致的?

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三十六营”联盟主要成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北府谷农民王嘉胤为响应前一年在关中爆发的“王二起义”,揭竿而起,一时应者如云,拉开了崇祯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王嘉胤也成为各支农民起义军公认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