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30)101

还不知道:朱高炽在位不足1年,为何能名垂青史?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泱泱华夏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历史记载的皇帝多达四百二十余人,这其中确实有许多残酷嗜杀的暴君与沉迷声色的昏君。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历史大河中不乏有许多开明、智慧、果敢、坚韧的好皇帝。朱高炽就是这样一位好皇帝。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也是明王朝的第四位帝王。他性格温和纯良、沉着稳重,在位仅仅一年却解决了明朝四个天大难题。他的功德为之后著名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本人成为了名垂青史的好帝王。

01 政治才能

朱高炽出生前,他的母亲——即之后的仁孝文皇后梦见了一位带着冠冕、以手持圭的人前来拜访她,随后不久朱高炽便出生了,因此他被视为能有一番大作为,很受家里人的看重。

十七岁那年,朱高炽被立为世子。与父亲朱棣不同,朱高炽生性儒雅端庄,举止温和有礼,尤其喜欢遍读诗书,在儒学方面造诣不凡,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小孙子,各位老师们也都对朱高炽赞不绝口。

朱高炽年少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政治才能。有一次朱元璋为了锻炼朱高炽,一大早就派朱高炽前往军队检阅士兵,然而朱高炽在军营转了一圈后就回来了,并说道,士兵们正在吃早饭,清晨气候寒冷,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个时间检阅军队,应当选士兵们吃过早饭后的时间。

朱高炽体恤军民的慈悲心十分令人动容。而在之后朱元璋委派给朱高炽的小任务中,他也总是反应惊人、效率超高、文才斐然,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后来朱元璋逝世,传位给建文帝朱允炆,身在燕地的朱棣拥兵自重、心有不满、起兵发难。朱高炽负责留守在北京城,凭借着过人的军事头脑,他率领部下阻挡了建文将领的五十万大军,成功守卫了北京。此举为朱棣称帝清扫了障碍,朱高炽也因此受到了朱棣赏识。

朱棣登基后,时常带兵出征,而朱高炽则留在朝内,替朱棣监国理政。他才华与人品俱佳,在朝中受到了不少文人志士的追捧,这为他之后稳坐储君之位打下了根基。

政治上他眼光毒辣、责任感极强、判断力惊人,是位极具领导能力的人物。一直以来,对待朱棣交给他的职务,朱高炽总是超标准完成,因此朝中臣子们都对他赞不绝口,十分敬重这位未来的帝王。

02夺储之争

不过,虽然朱高炽的品行受人爱戴,政治才干也十分突出,但朱棣却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反而更偏向于二皇子朱高熙及三皇子朱高燧。这两个孩子都是智勇双全的武将,性格与朱棣十分相像。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而朱高炽虽从幼时便开始习武,但生性好静恶动的他,慢慢开始发胖,到最后竟至于胖到行动不便,需要人搀扶着才能走路。这些让朱棣感到厌恶,嗜武好杀的他认为朱高炽完全不像自己的脾性。

不过,当时的封建礼制十分严格,一直以来帝位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除非嫡长子实在德不配位才能破例。而朱高炽人品极佳,又屡立战功,如果轻易改易储位,恐怕会引得天下不满,甚至可能会被指责对祖宗礼数大不敬。

再加上朱高炽十分得民心,朝中不少重臣都极力维护他,总是在朱棣面前好言规劝,所以朱棣虽对朱高炽不甚满意,但也只是将二皇子与三皇子立为皇位备选人,并没有改易储君。

朱高炽虽然保住太子之位,但是日子过得却并不顺心。两个弟弟始终觊觎着自己的位置,时不时就来给自己使绊子。朱棣由于始终对朱高炽喜欢不起来,也总是针对他,还将他身边亲信一个接一个送进了大牢里。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然而朱高炽始终不忘初心,默默隐忍着。在政治上他也不断积累经验,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冲破黑暗积蓄力量。二十年后,朱棣突然发病猝然离世,朱高炽终于迎来了黎明,顺利登上了帝位。

03解决四个难题

朱高炽登基后,对明朝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了四个天大的难题,还明朝朝政一片清明。这也是他为何仅仅在位一年,就能名垂青史,功绩甚至超过许多在位几十载的帝王们。

首先他改组了内阁,任命了许多德高望重的翰林学士与优秀官员,还将许多之前因与朱棣不和而被惩处的大臣们赦免,让他们能够为朝廷做贡献。

他任人唯贤,大力削减冗官冗兵,只留下真正做实事的人,矫正了朝纲,清理了朝纪。此举深得人心,朝廷运作效率急速提高,领导集体腐败现象无影无踪,权贵拢权现象顿减。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其次他还修整武备,宣布停战,休养生息。他把战备精良的军队全部调往边界,注重防守,以免外人入侵。同时他追求和平,不愿发动战争,希望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得到休息。

接着他废除了许多残酷的刑法,赦免了建文时期的许多旧臣, *** 了大量冤案。他大力推崇儒家学说,改革科举制度,并经常和群臣们讲经说史,将宽容、仁爱的观念散播了出去。

最后他积极发展生产,减免了徭役赋税,让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他颁布了数道诏令来建立公平买卖的体制,积极赈灾救灾,免除自然灾害地区的税收,避免流民四处逃窜的现象。他还专门设立了组织来调查各地赋税现象,以免当地官员中饱私囊。

可以说,朱高炽的举措是纠正明朝混乱局势的直接因素,他是明朝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明君与贤君。然而过早病逝没能让他继续完成自己的宏图壮志,实在是可惜之极。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04总结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的功德却流芳百年、福泽万民。都说人固有一死,有的人的死轻于鸿毛,有的人的死却重于泰山,朱高炽明显属于后者。

他的一生,不论是身居高位受万人敬仰时,还是不被重视受人欺辱时,都从未有过一分一秒改变初心。他始终以天下安康为己任,这才让他能够名垂青史,成为后世口中贤明崇敬的好帝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5/2160.html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的相关文章

李旦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旦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则天第四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说起唐睿宗李旦,谁敢说他不牛逼,包括他自己,上两辈,下两辈,再加上他哥哥,六位亲人个个是皇帝,你说牛气不牛气。历史上古代帝王,因皇位能世袭,爷爷和爹、儿子、孙子做皇帝的比比皆是。然而,娘、哥哥做皇帝,...

郭淮: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

郭淮: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郡太守郭缊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夏侯渊)司马。定军山战败时,收集残兵,...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不被曹操重用,是因为他划水摸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徐庶,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都不陌生,在《三国演义》中,他曾是刘备最早的谋士之一,刘备之所以能得到诸葛亮,也是源于徐庶的推荐。在书中,曹操担心他辅佐刘备,因而在程昱的建议下,将其母亲掳...

宣太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她改变了历史进程

宣太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她改变了历史进程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宣太后是后宫逆袭的最典型的代表,本来作为秦惠文王一个低阶妃子(称她为“芈八子...

张郃和许褚都面对过乱箭 两人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张郃和许褚都面对过乱箭 两人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对同样是面对乱箭,为什么张郃被杀,而许褚却活下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在战争上使用弓箭,不够光明正大,但还是有很多著名的武将,在战场上因中箭而失去战力,甚至直接阵亡。例如江东猛虎孙坚,曾令董卓闻风丧胆,结果在讨伐黄祖时,于岘山中箭...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糜芳与刘备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糜芳与刘备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糜芳和糜竺兄弟两人,原本是刘备的原始股东加合伙人,跟随了刘备24年,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其中,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糜芳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没有了大后方。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也就是“皇亲国戚”了,按理说,这么铁的关系,糜芳不会投降孙权,可...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