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什么是密诏立储?乾隆皇帝对这种制度是什么看法?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0)156

秘密立储制度是清朝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自雍正皇帝执政时开始,执行“密诏立储”的 *** 来决定皇位继承人。

什么是密诏立储?乾隆皇帝对这种制度是什么看法?

此后,清朝的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均出自“密诏立储”。

咸丰皇帝之后的清朝皇帝,不是独子就是无子,“密诏立储”不废而废。

是雍正皇帝用法律形式将“密诏立储”固定下来,但实际上,这是自康熙五十一年起,康熙第二次废除皇太子胤礽后,就有意采用的 *** 。

彼时的康熙就已经被迫决定了不公开宣布皇储是谁,等到他死后才宣布。

康熙朝是清朝唯一的一个公开册封过皇太子的时期,出现了一个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出现了大规模的争储斗争。

这场斗争,让比较英明,一生战胜过众多强敌的康熙都感到害怕,故而,晚年都不敢公开宣布继承人是谁。

康熙死后宣布的那份争议颇多的遗诏,实际上就是清朝之一份立储的“密诏”。

雍正皇帝是参与了康熙朝争储战争的胜利者,当了皇帝后,再从皇帝的角度回头思考,吸取了康熙朝及历朝历代皇位争夺的教训,把“密诏立储”制度化。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正式向天下宣告执行“密诏立储”法,并书写了一份“公开”(仅宣告有了皇位继承人)的密诏,一式两份,分别收藏。

这份制度化的之一份建储密诏的受益人,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密诏立储”制度的之一个受益人,少年时,对上一辈的叔伯们争夺皇位的惨烈,也亲眼目睹了一部分,按照道理说,他应该是坚决支持这种立储方式的。

但恰恰相反,乾隆这位“密诏立储”的之一个受益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认可这种建储方式的。

当然,他在雍正生前,是不敢表态的,在雍正朝虽然是“密诏立储”,可因为某些原因,天下人都知道里面写的皇储是谁。

那会的乾隆,可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等到他继位后,马上就公开表达出了对“密诏立储”的不屑一顾。

什么是密诏立储?乾隆皇帝对这种制度是什么看法?

根据《乾隆起居注》中的记载,乾隆朝元年七月,在诸大臣的见证下,也写了一份遗诏后,乾隆就开始对“密诏立储”大肆批评,他表示:

此乃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将来皇子年齿渐长,日就月将,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若夫以建储为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见,朕所深鄙者也。

好吧,乾隆这是刚断奶就骂娘,在他的表态中,传给他皇位的雍正成为被他“所深鄙者也”的“庸主”?

不过,我认为这仅仅是乾隆的一番牢骚话,因为他要表现出跟雍正的不同,他的政治理念本就跟雍正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密诏立储”中的内容是秘密的,但书写时,却是要在王公大臣的监督下书写并收藏。

从乾隆的性格来看,他是一个极度自我的皇帝,大事上喜欢“乾纲独断”,一堆大臣看着他立皇储的姿态,让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后来自己总结皇帝立储的要点就是,“君主独断,不可商之臣下”,“选贤而立”。

所以,在建储一事上有着“君主独断,不可商之臣下”思想的乾隆,让一堆人看着他立储,让他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

自我的乾隆肯定认为,应该是我想什么时候建储就建储,想什么时候写遗诏就什么时候写遗诏。

故而,刚继位就因雍正创立的制度所限,必须要在监督下建储的乾隆,有了这么一番对“密诏立储”不屑一顾的表态。

当然,以上原因是我个人的猜测,也许乾隆当时是真看不惯“密诏立储”也说不定。

但乾隆到了执政的中后期,就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不再批评“密诏立储”,而是公开支持并维护。

乾隆十八年,针对康熙晚年不宣布皇位继承人一事,乾隆就表示了理解,《乾隆朝上谕档》中记载:

夫以圣祖之包容宏大,尚迫于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见建储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此时的乾隆,还开始了对公开建储的批评:

古称建储为国本大计,朕酌古准今,深知于理势有所难行。

其实,“密诏立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前、中期的皇帝们,还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特别是康熙朝的那一场延续几十年的皇位争夺之后。

乾隆对此也是慢慢地开始理解并接受。

而且,从乾隆自身的情况来看,“密诏立储”明显比公开建储好。

为什么?因为乾隆实在是活得太久了,他活了八十九岁,到八十五岁(虚岁,实八十四岁)时,才因早前发下的不愿超过康熙当皇帝时间的誓言,被迫离开皇位。

如果他于乾隆元年时在密诏中册封的皇储永琏(次子,嫡长子,乾隆三年病死)活到乾隆让位,需要当足足六十年的皇太子,且接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

什么是密诏立储?乾隆皇帝对这种制度是什么看法?

想想这么长的时间就觉得恐怖,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当了四十多年太子就开始不耐烦,开始盼着康熙死,何况六十年?

乾隆的儿子中,他在嫡长子永琏死后,有意立为皇储的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病死,仅二岁),如果被册封为皇储并活下来,也需要当近五十年皇太子后,才能熬出头。

这么长的时间,别说皇太子了,跟着皇太子身边,等着飞黄腾达的附庸者,也会等不及而鼓动皇太子闹事。

乾隆的独断性格,大概也不会想有一个公开的皇太子跟自己分权。

身体倍棒,寿命长的乾隆皇帝,他的继承人其实最适合“密诏立储”。

立年长的儿子,怕他们熬不起,立年轻的儿子,又需要多观察才能确定是否合适,选择上需要慎重,要可随时更换,也只有“密诏立储”这种办法更好。

这大概也是乾隆到了执政中后期,慢慢全面认可“密诏立储”的主要原因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岁的乾隆再次写了一份密诏,册封当时才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二十多年后,正年富力强的永琰受禅让继位,是为嘉庆皇帝。

如果乾隆坚持继位之初,在写密诏后时表达的对“密诏立储”否定的观点,并予以实行公开建储,在他长达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估计会被不停的皇位之争烦死。

乾隆一朝,关于皇位继承,少有争斗,除了乾隆这位身体够好的强势皇帝在盯着,“密诏立储”也功不可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5/504.html

“什么是密诏立储?乾隆皇帝对这种制度是什么看法?” 的相关文章

张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张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张宾,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元勋、政治家,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宾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辅佐后赵君主石勒立足河北,吞并幽并。在张宾的建议下,石勒从四处游击变为立足襄国,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建立后赵。那么张宾是如何辅佐石勒的呢一,少有大志张宾是中山...

三国时期真心匡扶汉室的人只有四个 刘备和诸葛亮不在其中

三国时期真心匡扶汉室的人只有四个 刘备和诸葛亮不在其中

对三国中真心想要匡扶汉室的只有4个人,刘备、诸葛亮并不在其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有人打起了篡汉自立的主意,比如董卓,比如袁术;也有人割据一方,过自己的小日子,比如刘璋,比如刘表;也有人真心想要匡扶汉室,但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刘备和诸葛亮并不在其中...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各为其主 两人到底是更加厉害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各为其主 两人到底是更加厉害

还不知道: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到底强在哪里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的谋士,虽然人数很多,但真正能青史留名的却很少,其中诸葛亮算是最有威望,后世赞誉最好的一个。历史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司马懿是谋略的象征。诸葛亮辅佐刘备,司马懿辅佐曹操两人各为其主,各自都是曹...

乾隆让嘉庆继位后 乾隆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小孩

乾隆让嘉庆继位后 乾隆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小孩

还不知道:乾隆宣布让位嘉庆后,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夭折的孩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皇帝是中古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经85岁的乾隆在勤政殿宣布退位,并公布了自己早就写好的...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应该担任什么责任?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应该担任什么责任?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玄武门政变”对于李渊来说是残酷的,儿子们互相厮杀,两个儿子被杀死,并且脑袋还被割了下来。十多个孙子,也在一日之间全部被杀光。当时李渊已经60岁了,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他情感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不过,...

刘备三顾茅庐时,为何要说出自己的官职?

刘备三顾茅庐时,为何要说出自己的官职?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三顾茅庐是三国中的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亲自去请了三次,态度非常谦恭、诚恳,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但是,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

朱元璋临死前安排好了一切 朱允炆为何没有能安享天下

朱元璋临死前安排好了一切 朱允炆为何没有能安享天下

儿孙自有儿孙福,朱元璋安排得那么好,为何朱允炆却不能安享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元璋真是个称职的家长,为了让儿孙们安享天下,他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制定了一整套完美的制度。他安排好了一切,为什么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却无法安享天下?朱元璋安排...

在史学方面,范晔有哪些突出成就?

在史学方面,范晔有哪些突出成就?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