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1)152

对宋太宗的名声,为什么不够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光义这个人,高梁河之战败得太惨,所以黑子多,但是看一下,杜太后死后不到一个月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么敏感的人事任命也侧面说明了金匮之盟的可能性。到了973年,此时赵匡胤已经即位十三年了,这一年,光义政敌赵普罢相,他自己进位晋王,位宰相上,这个基本上说明赵二已经无可争议的储君了。当然,赵大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快就干掉南唐,所以想让儿子即位也合理,但是正如我说的,赵二羽翼已丰,而且皇帝不能不教而诛,所以赵大只能用迁都洛阳的 *** 试探,当然赵二否决之后已经不可能(迁都是国策,一旦决定,极难更改,可以说,迁都洛阳失败基本上已经说明赵二不可动摇了)。像这种让弟弟继承皇位的,不是一个两个。面对当时内外形势那么复杂。让赵德昭当皇帝,真的应付不来。赵光义继位,不是守成之君,需要继续开疆拓土的。还要摆平内部矛盾。真的不是谁都干得了的,赵匡胤很清楚这一点。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赵匡胤开始是有意培养赵光义做接班人的这个没问题,但是随着自己儿子年长,他可能想法变了,想传给自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时候赵二实力已成,肯定不答应,然后篡位也是有可能的,而且根据金匮之盟约,赵二坐完应该赵三坐,结果是赵大的儿子和赵三都死了,是赵二的儿子继位的,所以终究还是个疑案。柴宗训的死和宋太祖的死没有类比价值。柴宗训已经退位,杀他的风险和收益都太小了。而且如果柴荣是病死无误,那柴宗训也年轻病死是顺理成章的,都没有阴谋论的必要。我的意思是,正史上柴荣和赵匡胤都是病死的,柴荣死的时候比赵匡胤还小。两个人的身体素质没有太大的差别(我猜赵匡胤的身体情况更差一点:脸色绛红可能暗示肝病;并且他年轻的时候玩命折腾什么脑袋撞城门带头冲锋的事没少干)。两个人都有发病时间记载。而且身后继承人都或多或少出了问题。最多世宗的病程长一点太祖短一点,为什么就怀疑太祖死于非命,而都说世宗是天不假年呢?

世宗不是赵匡胤杀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赵匡胤也未必就是他弟弟杀的。谁“最终”获益并不代表谁就是凶手,这逻辑是不完备的。有人获益不一定就代表要有凶手,世宗是天不假年,太祖为什么不可以是?不能因为他死了之后有人受益就认定是有人指使的。皇帝死了最后总归会有人受益的,不是赵匡胤就是李重进(或者张永德符彦卿),不是赵光义就是赵德昭(或者赵德芳和开宝皇后)。但有人受益并不代表就有人动手,我的类比是这个意思。李重进的确做过归德军节度使,这不假,可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是高平之战刚打完的封赏,显德三年世宗就给他改了天平军节度使,恭帝继位,更是干脆给他换成了淮南道节度使(很可能是赵匡胤暗中谋划的)。至于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篡周,就把归德军节度使给了石守信,这怎么可能给李重进?后来太祖试图给李重进移镇,也是换青州(大概是平卢军节度使),不可能换归德军。

宋史记载世宗有曾孙,不是柴宗训就是柴熙谨的后人,但柴熙谨死的时候还不超过十岁,基本没戏,所以不出意外是柴宗训的孙子。但是仁宗朝末年可能绝后了。仁宗给世宗过继了一支(这里有点bug,辈分问题,过继成了恭帝的弟弟而不是儿子);后来徽宗又从柴家挑了一支过继给恭帝,也勉强算是有后吧。顺便一说,其实赵家这个姿态做得还挺到位的,南宋的时候赵家自己嫡系都快团灭了,柴家的爵位还在照常传袭(但这个爵位不是太祖给的,是仁宗/徽宗给的,恭帝的亲儿孙都没有爵位)。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首先,赵二的接班是合法,查资料可以得知,整个五代十国几十年间,所有国家都没有立过太子,首都城市的府尹+亲王就是储君的标志,因此,赵大死后,赵二以是储君的身份接班,是符合当时的规则。其次,宋皇后准备请赵德芳继位是不合法,德芳是赵大的小儿子,当时才9岁,德昭当时17岁,要请也应该是德昭。更何况当时无论德芳或者德昭都没有封王,也没有自己的班底,根本无法与赵二抗衡。从赵二接班后,没人反对可以看出赵二的接班是完全合法。起初赵大让赵二当储君是真心,因为赵大自己的儿子还小,战争时期,如果自己真的出了点意外,至少国家还在自家人手里。后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原了,也想过打压一下赵二,可能有易储的意思,提出迁都洛阳,结果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小编认为,宋太宗的名声为什么这么差?主要是:1。得国不正,赵匡胤、赵廷美、赵德芳之死他有疑点、赵德昭之死疑似他逼迫。2。人品太次,李煜、钱俶等亡国君主疑似死于毒酒。3。能力不行,与社稷无大功。伐辽失败直接造成了他没法像李世民一样被洗白。4。后世对靖康之耻的愤恨,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徽钦二帝的老祖宗赵光义,古人相信报应,所以是赵光义干的缺德事,报应到了子孙上,使得整个家族差点一锅端了。其实太祖太宗关系不错的。问题只是,太宗后来逼死了赵廷美,死不承认秦王+开封尹=实际储君的事实(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立弟弟为储君然后为了易储逼死弟弟的事),结果把晋王+开封尹=储君这事也给弄得不明不白,而他哥又确实有成年的儿子,于是才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恶意猜测(他不是储君,所谓弑兄篡位的推论才顺理成章)。再加上兄终弟及确实不符合我国继位传统,大部分以天然父子继承顺位的皇帝都会忌讳这事,所以太宗被黑也是自然的事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670.html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崔浩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崔浩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

郭子仪的一生都有哪些贡献?他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郭子仪的一生都有哪些贡献?他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郭子仪,唐代中兴名将,为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

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有哪些人最后是战死沙场的?

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有哪些人最后是战死沙场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陆机《辩亡论》蜀有“五虎上将”,魏有“五子良将”,东吴的武将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江表十二虎臣”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今天我们聊聊十二虎臣中唯二战死沙场的两位(其他人基本都是病逝或正常死亡),陈武成了张辽的背景板,董袭抗曹...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屈突通(557~628年),复姓屈突,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屈突通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谚有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民谚内容形容的就...

仆固怀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仆固怀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唐朝中期名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广德元年(763年),中书令、朔方节度副大使、河北副元帅、大宁郡王仆固怀恩起兵叛唐。仆固怀恩曾率军打败史朝义,一举平定安史之乱,为唐朝立下巨大功劳,因此上了凌烟阁。那唐朝大功臣仆固怀恩为何要起兵叛唐呢一,出身名...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郁郁而终?

孙权是三国中称帝最晚,也是最年轻的领导者,直到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登基称帝。孙权在称帝前,娶过两个女人,谢夫人和徐夫人。下面说一说孙权的原配发妻谢夫人的故事。谢夫人出身江东的书香门第会稽谢氏,她的父亲是谢煚是东汉尚书郎、下邳徐县县令,叔父谢贞是建昌县长。谢煚在黄巾起义后辞官回乡,而孙权的父亲孙坚,...

汉高祖和汉武帝相比 两人谁才算是千古一帝

汉高祖和汉武帝相比 两人谁才算是千古一帝

对刘邦和汉武帝刘彻对比,谁做的事情更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其实大多数人都还是认为刘邦是“千古一帝”的,但事实上,汉武帝做的事情,的确要比刘邦多很多。刘邦乃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父,两人看起来隔着的时代久远,但是辈份差得并不多。关于汉武帝,人生就没...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对如果白起没有死,秦国有没有可能提前统一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整体的国力,不是某一个人。就算白起不死,秦国也绝不可能提前统一六国。两个人的通力合作——白起之死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在杜邮自刎而死,他为什么要自刎而死呢?因为秦昭襄王赐给了他一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