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6-04)163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得了荆州,为何还要杀关羽,难道不怕刘备出兵报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能找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感情很好的文字描述。刘关张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感情超出了君臣范围。

关羽和张飞是最早跟随刘备的那一批人,属于元老派。因此,刘备得势后,关羽和张飞的地位都不低,一人在荆州坐镇一方,一人跟随刘备东征西战,都是手握实权的大将。

从实际地位来讲,关羽在世时,他是刘备阵营下的二号人物,拥有假节钺之权,且坐镇荆州,地位之高,要胜于张飞,法正和诸葛亮。

自关羽在襄樊之战取胜后,曹魏被迫联合东吴,共同夹击关羽。关羽兵微将寡,疏于对东吴的防范,且糜芳,傅士仁等主要人物叛变,最终败走麦城,突围途中被东吴将领马忠俘虏。

关羽被俘后,吕蒙也顺利袭取荆州,孙权为何还下令杀掉了关羽父子,难道他不知道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不怕刘备出兵报复吗?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身为东吴主事人的孙权,他杀关羽是必然选择。可以说,关羽就是怕刘备报复,才选择杀了关羽。

孙权杀关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考虑:

关羽能力太强,孙权没有把握收服他

孙权能统领江东数十年,在识别人才方面还是有一双慧眼的,不论是鲁肃还是吕蒙,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亲信,能力极强,是能够坐镇一方的统帅。

得知吴军俘虏关羽后,孙权也对他非常欣赏,打算劝他归降,为自己效力。这时候,孙权身边大大臣就规劝道:

这句话有点毒了,有点像《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曹操俘虏后向刘备求助的场景。刘备不仅没救吕布,而且还补了一刀,一句“公不见丁原董卓乎”,要了吕布的命。

孙权身边的大臣将关羽比喻成了“狼”,这种动物是养不熟的。关羽当年在下邳被曹军俘虏,曹操优待他,可最终关羽不仅离开了曹操,还在襄樊之战中打得曹操差点迁都。

孙权的脑回路也很快,被左右这么一说,觉得自己也没有这个本事让关羽真心归附。为避免自己也落得个像曹操那样的情况,孙权只好下令将关羽斩首了。

众所周知,曹军将领擅长陆战,吴军将领擅长水战,关羽既擅长陆战也熟悉水战,这样的统帅型人才曹操和孙权哪能不爱,可关羽为人忠义,刘备待他不薄,必然不会轻易投降的。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因此,既然孙权没有把握收服关羽,那肯定不会放他回蜀国,将关羽斩杀是更好的选择。否则等将来关羽从刘备那里得到补充,孙权再想俘虏他可就困难了,放虎归山的危害性孙权不可能不知道。

为巴结曹操,孙权只能杀关羽

自赤壁之战前开始,到襄樊之战,孙刘联盟共同发展历时十余年了,期间孙刘两家因荆州的归属问题闹了矛盾,名义上的联盟并没有破。

既然孙权为了维护自己利益,不惜放弃孙刘联盟,执意要占领荆州,获得这块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的宝地。那么,自孙权下令奇袭南郡开始,孙刘联盟已经正式破产了,动了刘备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他的报复。

孙权已经和刘备撕破脸,必然要稳住曹操,不能两面得罪。玩外交这方面,孙权是老手,他两头倒的风格无论是刘备或曹操都奈何不了他。

刘备失去荆州后,即便自己不想夺回,那些去了益州的荆州人也会要求刘备出兵夺荆州,那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地。

刘备出兵不可避免,孙权为了向曹操表明已经和刘备断了联盟的决心,斩杀关羽,将人头送到洛阳,这是一种拉拢曹操的方式。

除此之外,孙权还向汉献帝进贡,实际上向曹操进贡,释放了此前被俘虏的曹魏将领朱光等一批人,种种行为,都是在向曹操示好。

曹操也接受了孙权的示好,以汉献帝的名义加封他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了南昌候。从那一刻起,孙权和曹操成了联盟,刘备成了二人共同的敌人。

曹操病逝后,孙权继续向曹丕靠拢,主动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国。曹丕称帝后,也要对孙权表示一番,封他为大魏吴王、大将军、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自此,曹丕和孙权都获得了各自需要的东西,曹丕称帝获得孙权的支持,孙权也短暂与曹魏修好,减少两线作战的危险。

因此,孙权斩杀关羽,向曹操和曹丕表明了与刘备联盟断裂的决心,这是一种常规手段。

如今有不少三国迷说孙权杀关羽是公报私仇,因为当年孙权的儿子想要娶关羽的女儿,结果被关羽怼了回去,因此怀恨在心,觉得丢了面子。

实际上,从汉末三国时期的礼制来讲,这件事不算什么,孙权的儿子想要娶关羽的女儿,必须经过刘备同意,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这段婚嫁关系。

结果孙权自己搞一番骚操作,没有向刘备打招呼的情况下派人跑到南郡说儿子要娶关羽的女儿,这种行为是乱了制度,孙权有错在先。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刘备和孙权的地位的平等的,孙权私下接触关羽,想和他结为亲家,刘备却不知道?关羽这点政治嗅觉还是有的,他当即回绝孙权是有理有据,不这么做远在成都的刘备该疑心关羽和孙权在搞什么勾当了,那对关羽的极为不利的。

结语

孙权俘虏关羽后,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都有足够的理由斩杀关羽。

关羽是一位忠义之人,被俘后必然不会真心投降孙权,要不然早在下邳被俘后就跟着实力强大的曹操了,显然他最后还是追随刘备而去了。

孙权作为东吴之主,凡事要站在对自己最有利的立场上,他下令斩杀关羽能获得好处,除掉一个心腹大患的同时,还能示好曹操,这么做没什么大问题。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3006.html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的相关文章

王遵业:北魏著名文史学家,擅长经史,文采誉满京城

王遵业:北魏著名文史学家,擅长经史,文采誉满京城

王遵业(?—528年),字遵业,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著名文史学家,中书令王琼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为“四房王氏”第一房始祖。仪表清秀,擅长经史。起家著作佐郎,参修皇帝的《起居注》。迁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出使慰劳柔然。为孝明帝...

汉景帝仁厚爱民 最后为什么让上万人陪葬

汉景帝仁厚爱民 最后为什么让上万人陪葬

汉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为何会要求上万人为他陪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倘若说起汉景帝的话,世人都会称赞不已,此人是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所生,也是西汉时期的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

在扳倒鳌拜以后,康熙做了哪些事情?

在扳倒鳌拜以后,康熙做了哪些事情?

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康熙在扳倒鳌拜以后,对鳌拜的处罚,有很多让人不太理解的地方。为了搞清楚康熙是怎么处理鳌拜的,我们先来看两段史料。第一段史料《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

黄忠在三国武将排名中不许褚高,是为什么?

黄忠在三国武将排名中不许褚高,是为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汉末三国,名将辈出,因为演义的渲染,民间有一个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吕布排在第一,无可争议,其他的有些出入,但是,基本都能说得过...

朱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才,字君业,丹杨故鄣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朱治的嫡亲长子。其父死后袭爵为毗陵侯,官至偏将军,因病死亡,有一子朱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朱才,字君业,是朱治的亲生长子。其父朱治早年无子,于194年(兴平元年)收养了朱然,朱才出生于这以后。朱才为人精细敏捷,擅长...

赵匡胤如果没有死的话 赵匡胤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赵匡胤如果没有死的话 赵匡胤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还不知道:如果赵匡胤不死,他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不死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吗?不能,99%没戏。“不死”这两个字,其实是个伪命题,你总不能为了个燕云十六州让赵匡胤长生不老吧?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你打算再让他活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不管老赵...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存在“近亲通婚”的现象,孙氏祖孙对近亲通婚的忌讳极少,导致东吴内部的“婚姻无序”。孙休是东吴第三位皇帝,他的婚姻与父亲孙权、弟弟孙亮一样,也是典型的近亲通婚,他的妻子就是景皇后朱氏,野史记载其名为朱佩兰。朱氏出身江南世家吴郡朱氏,她的母亲是孙权幼女孙鲁育,父亲朱据是东吴重要官员及...

汪由敦:清朝时期大臣,老诚敏慎,在职勤劳

汪由敦:清朝时期大臣,老诚敏慎,在职勤劳

汪由敦(1692-1758年3月1日),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清朝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二年(1724)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先后担任了工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又兼署了左都御史一职。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军机大臣,吏部尚书,老诚敏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