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05)1480

乾隆帝,清朝第六位皇帝,清朝知名度更高的一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清朝能取代明朝,成为其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仰仗的是开国之初那批战力强劲的八旗子弟兵。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虽然明朝的内乱也帮了清朝的大忙,可要想坐稳江山,先后击败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等各方势力,没有充足的武力保证是不行的。

在清朝建国之初,满八旗子弟兵就是清朝(包括后金时期)更大的立国之本。

但随着清朝逐渐坐稳了江山,这片花花世界同样也腐蚀了八旗的斗志和意志。

特别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整个王朝,和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生活习俗相融合,就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了。

这些远比满族传统文化先进的文化习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等,也都让八旗子弟兵们逐渐爱不释手。

尊孔子、学儒术、行汉礼、改汉名、习汉俗等等行为,在八旗中慢慢成为一种潮流。

在清朝皇室中,就有许多不喜欢参与政治斗争的皇族子弟,慢慢变成了儒学大师、汉文化大师。

这些都让清朝的皇帝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需要“满汉一家”的政治口号和部分实际行为,但又不希望真的把自己彻底汉化了。

因此,呼吁八旗子弟兵们保持满族传统的行动,清朝的皇帝们一直都在努力践行着。

特别是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察觉到了八旗子弟的堕落和汉化倾向严重,在其执政期间,都正式把保持满族传统当成了一大政治主张来实行,美其名曰“护守成宪”。

乾隆的祖辈们当然也有类似想法,但执政时相关成效不怎么大。

因为顺治、康熙、雍正等皇帝,执政期间或因为战争的需要,或因为统治还不稳定,或因为改革的需要,无法更严厉的进行影响团结的政治行为。

文字案件可以有,发发牢骚也可以有,但公开将维护满族传统这种行为提出来当成政治口号并监督实行却没法搞。

只有到了乾隆朝,一切都相对稳定了,乾隆朝早、中期,清朝几乎没有什么统治危机,乾隆皇帝才有心情开始重视这个事情。

也因此,乾隆以几百年前跟南宋并列的金朝败亡的教训为由头,以“护守成宪”为口号,从继位之初就开始要求八旗子弟要保持满族传统。

根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二》中的记载,乾隆皇帝曾表示: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金源盛时,诸务整饬,崇朴捡而不事虚浮,自明昌(金章宗年号,在位时发展文治,尊崇儒家、限制女真人特权,鼓励和汉族通婚)一变旧风,相率入文恬武嬉,日以(王亢,王字旁加亢,无法打出来)弱,至是而积废不可复理,为国而不知护守成宪,其势必至于愤败……

为吸取金朝衰败的教训,乾隆认为有必要提醒八旗子弟“护守成宪”,即保证满族传统风气永远存在。

而其中最为乾隆皇帝重视的是语言、服饰、骑射习俗。

乾隆认为要恪守成宪,“清语(即满语)骑射为满洲根本”,“轻言改服,即已先忘祖宗”。

针对语言,乾隆强烈要求满族官员在奏折上用满语书写。

比如乾隆十九年时,他在给贵州总兵诺伦的奏折批语上就批示:“汝既系满洲,何不用清字?”

再如乾隆二十年时,乾隆用满语写折子发给福建巡抚钟英(满洲镶蓝旗人,觉罗禅氏,至乾隆朝,很多满洲官员喜欢改成汉名),钟英用汉语书写奏折回复,也遭到了乾隆的批评:“览,毋忘根本,学彼伪习,戒之。”

对于骑射,乾隆也要求八旗子弟必须勤习,并将其当成八旗子弟考进士的基本条件,“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

至乾隆五十年时,乾隆都急切到严厉警告诸八旗子弟和大臣,谁如果荒废骑射,就将其父子兄弟一起问罪。

对于衣冠服饰(当然还包括发辫),乾隆就更重视了,根据《乾隆实录·卷九一九》中的记载,他于乾隆三十七年时,对此深刻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失其淳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寖溺,洊及沦胥。盖变本忘先,而隐患中之,甚可畏也……深维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远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祖宗之人……

为此,他还在乾隆五十年时,借孔子第六十八世孙孔继汾被族人告发不当编写《孔氏家仪》一案,将自己重视满洲衣冠的情绪发泄了出来。

《孔氏家仪》是人家孔家教导后人礼仪的书籍,但其中因写有“增减会典服制”、“今之显悖于古者”、“于区区复古之苦心”等言论,让乾隆大发雷霆。

乾隆指责孔继汾是因为“平日抑郁不得志”,所以“借以沽名抒愤,其(反、或怨望)心更不可问。”

乾隆很愤怒,但又不能以人家写自家的教导书籍而定罪,最后,孔继汾以篡改《大清会典》之罪,被发配充军。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乾隆皇帝把自己对保持满族传统的重视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记在心中,并做出了不少实际上的维护举动,但并没有什么用。

如孔继汾案发生在乾隆五十年,他警告八旗官员如荒废骑射,就惩治全家的言论也是在乾隆五十年。

显然,乾隆从继位初期就重视的“护守成宪”的行动并没能打动八旗子弟们,以至于到了执政晚期,还需要他不停地呼吁和发出警告。

这没道理可讲,先进取代落后,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清朝而言,以少数统治多数,更是需要少数融合进多数,别说乾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复生都没用。

乾隆死后,后继的清朝皇帝们就更加无法解决乾隆生前担心的问题了。

嘉庆皇帝连文字案件都终止了(他死后被称为“仁宗”,跟这事有很大关系),还希望八旗子弟们能学习务农,把八旗子弟迁移到关外去种地,即所谓的“京旗移垦”(被 *** 后没能成功实行)。

很明显,后继的清朝皇帝们对于所谓保持满族传统的事情,都放弃治疗了。

当然,保持了又有什么用?如乾隆重视的骑射,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火枪、火炮,骑射还能干什么?

乾隆搞出来的“护守成宪”,只是他对于真正的“满汉一家”的警惕心理发作后,做出的最后挣扎,失败是当然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3232.html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的相关文章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对曹丕登基,为何没有除掉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老板去世后,世子曹丕继承王位还没过几年,就将目光转移到了九五之尊的皇位上,对权力的渴望,就如同一只看见了肥肉的贪狼,用垂涎三尺来形容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要知道,一般臣子想要谋取皇位,都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计划,但...

徐庶在曹营一句话也没有说 曹操为什么还要留着他

徐庶在曹营一句话也没有说 曹操为什么还要留着他

徐庶在曹操那边一语不发,为何曹操还留着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徐庶,三国时期的著名名士,字元直。徐庶本身家庭很普通,地位比较低,但是徐庶少时很喜欢舞刀弄棒,不怎么喜欢读书。直到后来出事被抓了,被人救下,才免于牢狱之灾。后来的徐庶就放弃了舞刀弄棒...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还不知道:蜀汉的“官二代”为什么比不了曹魏集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后期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名声远不如三国前期。可相比较而言,曹魏和东吴的官二代还是比较出色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成了三国后期举足轻重的将领。相比较而言,蜀汉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非常糟糕了,基本上...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还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康熙却很怕太子胤礽夺权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的没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胤禔虽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

曹操手下的强将那么多 曹操为何对典韦特别看重

曹操手下的强将那么多 曹操为何对典韦特别看重

还不知道:曹操手下强将众多,为什么特别看重典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典韦是曹操手下的名将,他本是张邈的部下,但是后来投奔了曹操。后来在张绣攻打曹操的战斗中,典韦奋力作战,最后寡不敌众,战死了。曹操知道后,痛哭了一场,并亲自祭奠典韦,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礼遇了。那么曹操...

樊哙对刘邦如此忠心 刘邦临死前为何对他下手

樊哙对刘邦如此忠心 刘邦临死前为何对他下手

还不了解:刘邦杀樊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死前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哙?作为白手起家建立汉朝的开国帝王,汉高帝刘邦在与西楚霸王项羽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好几次险些丧命,都依靠手下逃出生天,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鸿门宴。千钧一发之际,樊哙不顾性命闯入营帐,帮助刘邦逃出生...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 曹操要是放火箭又会怎么样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 曹操要是放火箭又会怎么样

对曹操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草船借箭时,曹操要是放火箭,诸葛亮岂不死定?要问《三国演义》中,这么多王侯将相谁最出名,那必然是诸葛亮。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夜观天象,算尽天机,创下八卦阵,后世无人能解。在南征期间,对南方夷族采取绥靖安抚统治,将汉...

裴潜是什么出身?他是如何看待刘备与刘表的?

裴潜是什么出身?他是如何看待刘备与刘表的?

相信只要是熟读三国史的人对于刘备都不陌生了吧,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征召了一个叫裴潜的人参丞相军事,然后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曹操:";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