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是什么人?他一直镇守白帝城的原因是什么?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蜀国已经灭亡了,刘禅也投降了,连姜维也投降,这时候,再死守蜀国的边关,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可是这时候,负责镇守永安(白帝城)的巴东太守罗宪,却还一直守在那里,一直坚持了两年时间。那么,罗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罗宪镇守的永安城,在蜀汉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年,由于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刘备率领大军出三峡攻打东吴。接着在夷陵大战中战败,刘备败逃回撤,回到蜀地。不过,当时他只是撤退到永安城就没走了。他在这里呆了一年的时间,直到去世。
刘备为什么只走到永安就不走了?也许是他心有不甘,也许是身体受伤害,也许是自觉无脸回成都,也许是准备卷土重来,也许是为了防备东吴打进蜀地来,总之,情况非常复杂。不过,由于刘备留在永安,永安也成为蜀国的一个行都所在。后来,刘备在去世前,做出了著名的“永安托孤”。
“永安托孤”有两条重要的内容:一是让诸葛亮负责辅佐刘禅,并负责整个蜀国朝政;二是让李严担任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同时镇守永安。
尤其是第二条托孤内容,颇为意味深长。因为刘备让李严担任中都护,负责蜀国内外军事。照理说,这就是国家军队总司令。作为国家军队总司令,理应驻扎在成都。可是,刘备却让他镇守永安,可见刘备对永安的防守有多么重视。事实上,刘备不只是想防守,同时还时刻想要李严继承他的遗志,向东吴发动反攻。
而李严实际上也做得不错,他在永安修筑城墙,囤积粮草,一副想反攻的态势。只不过后来诸葛亮迅速把军政大军都掌握了,并且改变了国家的策略,和东吴修好关系,全力以赴北伐,因此,反攻东吴的任务才没机会实施。
后来,李严也被诸葛亮调到汉中,担任汉中太守,并负责粮草的押运。再加上吴蜀两国的关系进一步缓和,因此永安的意义才变得很小了。
不过,随着蜀国后期在北伐上步伐变慢,虽然吴国实际上也是一蹶不振,但是,他们时不时的,也要在边境线上制造些摩擦。因此,防守永安,又显得重要起来。
回过头说罗宪。罗宪当官后,担任的是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前一个官职相当于东宫的秘书,后一个官职相当于外交官,都是朝中的官职。不过,由于他不肯依附黄皓,被黄皓排挤出朝,贬到边关任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负责蜀国东边的军务,把罗宪提拔起来,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
接着,魏国全线进攻蜀国,阎宇回去救援,整个巴东地区,就由罗宪一个人负责。显然阎宇并没有回到成都,刘禅就投降了。此后历史上也就再也没有关于阎宇的记载。
罗宪镇守永安,这时候,吴国派盛曼率兵前来。《晋书》上说,吴国这样做是“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就是说,救援是假,图谋永安城是真。
《晋书》是根据晋朝的史料写出来的,晋朝的史料有这个观点,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就算吴国想要图谋永安城,也没有什么不对。蜀国都已经灭亡了,如果罗宪是爱国的,他应该联合吴国,与魏国作战,以期最终光复蜀国。
而事实上,罗宪并不是这样的,他一直在与吴国争斗。当罗宪拒绝盛曼后,吴国又派步协西征。结果被罗宪打得大败。接着,吴国又派陆抗增援。罗宪坚持守城,在毫无守军的情况下,坚持守城六个月。
后来,魏国攻打荆州的西陵,陆抗才退兵,永安城才被解围。同时,罗宪接受了魏国的各种封赏,投降了魏国。
那么,罗宪为什么做出这样不合常理的事情呢?
我认为,显然是当时罗宪已经明白复国无望,同时,吴国早迟都是会被魏国(后来的晋国)给灭掉的。从促进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所以罗宪最终做出了那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