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手里握着二十万大军 最后为什么会输给安禄山
还不知道:威震边关的哥舒翰,为什么手握20万大军,却惨败于安禄山手里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哥舒翰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代名将,在抵御突厥入侵,保卫大唐边关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西部边民唱出的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对哥舒翰边关功绩的更好颂扬。
然而正是这样一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却在抵御安禄山叛军的时候,手握20万大军,又有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何竟然在和安禄山叛军交战的时候全军覆没,致使潼关失守,叛军长驱直入攻入都城长安呢?
之一,唐玄宗好大喜功,急功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之所以造成,除了唐玄宗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唐玄宗好大喜功。他在处理北方边关少数民族问题上,贪图边功,所以才会把那么大的兵权交给安禄山。
就比如让哥舒翰发动石堡城一战,在哥舒翰之前,多位将军都已经告诉唐玄宗。石堡城是突厥集全国之力来防守的一个地方,不容易打,打下来用处也不大。但是唐玄宗偏偏要打。结果哥舒翰损失了好几万人,耗时数月才拿下,可以说是惨胜。可唐玄宗不吸取教训,却认为这是他的巨大功劳。
(好大喜功的唐玄宗)
在潼关问题上也是。潼关的守将原本是封常清、高仙芝。由于唐玄宗在军队布置上实外虚内,这两员名将在洛阳打不赢安禄山,退到潼关坚守。如果这两员大将一直守在潼关,安禄山未必能前进一步。然而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诬告,杀了这两员大将,又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前往接替封常清和高仙芝。哥舒翰前往潼关后,继续执行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做法,坚守不出。但是,急功冒进的唐玄宗却强迫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大哭出击,最后造成全军覆没。
第二,大臣们用力于勾心斗角,而不是一心平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节节败退,除了唐玄宗昏庸以外,还在于朝臣们不和。
一是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不可调和,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造反。
二是大将封常清、高仙芝与宦官边令诚不和,边令诚诬告并让唐玄宗杀掉封常清和高仙芝。
三是哥舒翰统兵后,又因为与安禄山以及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不和,诬告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弟,但是,他其实并没有站在安禄山一边。在安史之乱之前,他就曾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不听。哥舒翰掌控权力以后,便伪造证据,最后让唐玄宗杀掉安思顺。
(杨国忠剧照)
四是哥舒翰和杨国忠不和。本来哥舒翰是杨国忠极力提拔起来,对付安禄山的。但是哥舒翰掌兵以后,便和部下密谋杀掉杨国忠。虽然说他这也许是正义的行为,但确实造成了将相不和。致使后来杨国忠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强令哥舒翰放弃坚守,轻率出击而最终全军覆没。
五是哥舒翰的两个部下不和。哥舒翰本来在领兵之前便已中风,无法处理日常事务,因此他把军事委托给了两个部下。其中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这两个人不和,经常互相抬杠,而有病的哥舒翰却无法化解他们的矛盾。
从上到下,都在勾心斗角,这战争还打得赢么?
第三,哥舒翰枉为名将,不能起带头作用。
哥舒翰在边关的时候,是常胜将军。但是在潼关,他的一系列做法实在值得商榷。
一是痛哭出关,扰乱军心。哥舒翰反对出关,提倡坚守。后来这个主意遭到唐玄宗和杨国忠的反对,只得出关。既然要出关,那就正对现实,激励将士,背水一战。可是他作为主将,却在这时候痛哭出关。你是主将,却这样做,不是在扰乱军心吗?军心都乱了,一开始就败了。
(安史之乱)
二是指挥不当,毫无战术。哥舒翰已经明白安禄山是用疲弱之兵把他引进埋伏圈,用精兵对他进行围歼。这是在他出关前就明白了的。既然如此,难道就没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战术安排吗?该怎么打?打不赢又该怎么撤退?所有这些他完全没有设计。简直就是把20万大军直接往安禄山的大口袋里赶了事。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将的做派吗?
三是被俘投降,名誉扫地。哥舒翰最后被安禄山俘虏以后,他竟然跪倒在他过去的敌人面前,称安禄山是“陛下”,向安禄山屈膝投降。而且还说,只要安禄山留他一条小命,他就帮安禄山劝说那些人投降。没想到,他手下的人都有骨气,坚决不肯投降。结果安禄山觉得他无用,本来封了他高官,给他拿掉,把他关进监狱。后来安庆绪逃跑的时候,又把他杀了。他如此斯文扫地,仅仅保了一年的命,最后还被杀掉。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臣,这样的大将,潼关之战,如何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