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武则天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尼姑 最后是怎么取代李氏江山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16)72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做尼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武则天为什么去当尼姑,进而又是怎么取代了李家的天下?

一代女皇武则天,又被世人称做武媚娘,(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后又成为了李治的皇后,最后自己执掌天下,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一生也可谓说是传奇的一生,这也是一个极具城府的女人,在太宗死后保全自己一命,最后还做了李治的皇后。武则天一共活了82岁,在我国古代可以说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了,在67岁才即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武则天传奇的一生。

武则天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尼姑 最后是怎么取代李氏江山的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当时的她便是十分漂亮,于是便成为了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因为生的好看,长得妖艳,所以武则天被太宗赐名为“媚娘”。但是不久太宗便冷落了她,所以武则天在宫中的地位一直没有提升。原因就是太宗觉得武则天此人心狠手辣,无仁慈之心,所以太宗一直也没有让武则天接触任何的权力,但是这反倒是激起了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除此之外,唐太宗后期,民间的一个谣言也差点将武则天推入万劫不复之地。与其说是谣言,不如说它是个预言,因为这件事确确实实在后世发生了。

当时的民间有着一个谣言就是:在唐代皇帝三世之后,会有一个姓武的女性取代李唐的天下,虽然太宗不太相信这种谣言,但是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所以当时皇宫之中许多姓武的女人都受到了牵连,就连武则天也差点没有逃过。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当时,唐太宗一死,宠爱的嫔妃(说白了也就是上过床的妃子)皆不得留在宫中,目的就是怕众女在后宫争权导致皇宫大乱。那么这些妃子不能留在宫中能去哪呢?太宗也为她们找好了出路。一就是出宫、二就是给太宗陪葬、三就是去当尼姑。

在太宗死之前,他了解自己的大限将至,可是他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忘记当时民间的那个谣言,这样的谣言始终让太宗惴惴不安。并且太宗也了解武则天是心狠手辣之人,于是很害怕到时候武则天夺取了李唐的天下。终于有一天,病重的太宗将武则天叫到了自己的身边,对武则天说:“你跟在我身边多年了,这些年对你有所亏欠,我不舍得丢下你自己不管,我死后,你该怎么办呢?”武媚娘一听这话可了不得啊,心里也是一阵紧张。这本来武则天就是让民间的谣言整得心惊胆战,这时候一下子就是明白了,这太宗是想拉着自己下葬,想让自己为他陪葬啊。

武则天也是十分的害怕,连忙跪在地下说了八个字,正是这八个字救了她一命,那就是:“青灯古佛,了此余生。”这意思就是,太宗死之后,我就常伴青灯古佛,终生出家当尼姑。李世民听到这话,心里也是十分的高兴,于是对武则天就没有那么多的疑虑了。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儿子李治便是将武则天从尼姑庵中接了出来,将李唐天下拱手送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尼姑 最后是怎么取代李氏江山的

公元649年,太宗去世,武则天则是去当了一名尼姑。但是,历史总是会和你开个大玩笑,一年过后,唐高宗李治来到了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祭奠先皇,在此他再一次地遇到了武则天。之前的时候李治为太子的时候便和武则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是当时的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他们两个人根本就没可能。但是当李治再一次遇到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便和李治互送衷肠,互相诉说着离别之苦,于是此时的李治便想要将武则天接回宫中。

于是在守孝三年之后,在651年李治便是将武则天接回了宫中,并且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封武则天为昭仪。但是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当尼姑的时候便是怀上了孩子,然后回宫之后便是生下了太子李弘,李弘四岁便被立为太子,但时却英年早逝。对于太子李弘的死后世也有着许多争议,认为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武则天进宫不久,便是扳倒了当时的王皇后和当时最受宠的萧淑妃。在655年,李治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而对于废掉王皇后,后世也说是武则天自己杀死自己的女儿栽赃给王皇后。

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为了掌控后宫,便是残忍地杀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在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清除异己,将褚遂良、公孙无忌等人贬官,或令其自缢。另外,武则天还扶植了自己的势力。

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即位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武则天便是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唐睿宗,但此时仍然是武后掌握实权。690年,武则天废除李旦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在神龙元年,张以柬之为首的人拥护太子李显入宫,杀掉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传位给太子。于是,李显再一次做了皇帝,仍称中宗,废周复唐,皇位也再一次回到了李家。在同年11年,武则天去世,死前遗言便是:“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尼姑 最后是怎么取代李氏江山的

当然,虽然武则天67岁才即位,但是武则天在位的时候还是在后宫养了许多男宠。为此武则天还设立了“控鹤监”,其中最为著名的男宠分别是:薛怀义、沈南璆、张宗昌和张易之二兄弟。

在她死后,众人才了解她每天要去的密室里到底是什么?开始的时候大家认为那是武则天养男宠的地方,但是当武则天去世之后,人们进入里面却发现里面放的是李治父子的画像。由此看来,武则天每天来这里估计是为了发泄吧,虽然白天的时候她可以向帝王一样坚不可摧,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所以每天晚上到这里来和李治父子说说话,发泄一下一天的情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5034.html

“武则天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尼姑 最后是怎么取代李氏江山的”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年羹尧,如果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对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雍正初年大名鼎鼎、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叛乱的钦命抚远大将军。可有些小伙伴一定也会有疑惑,如此位高权重、声明赫赫的大人物...

刘贺在位时间有多长?都有哪些作为?

刘贺在位时间有多长?都有哪些作为?

刘贺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史书对刘贺在接到玺书到被废的这27天里的记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说不公平呢?因为史书并没有完整地记载刘贺在这27天里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而是记载了他在这27天,究竟犯了什么错误。由于刘贺犯的错误...

王遵业:北魏著名文史学家,擅长经史,文采誉满京城

王遵业:北魏著名文史学家,擅长经史,文采誉满京城

王遵业(?—528年),字遵业,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著名文史学家,中书令王琼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为“四房王氏”第一房始祖。仪表清秀,擅长经史。起家著作佐郎,参修皇帝的《起居注》。迁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出使慰劳柔然。为孝明帝...

三国众多名将中,有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

三国众多名将中,有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正史中,三国有四位名将战死沙场,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按理来说,作为武将,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归宿,但是,谁死的最不值呢?谁死的最憋屈呢?这里面按战死的先后顺利排列。第一位战死沙场的是袁绍大将颜良。颜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孔融称赞颜良勇...

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后司马懿的表现怎么样?

诸葛亮发动北伐之后司马懿的表现怎么样?

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他为了刘备的事业出谋划策,鞠躬尽瘁。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北伐中原,五次对魏国用兵,虽然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但是,却以弱小的力量将强大的魏国打的几乎没有招架之力,比如,斩王双,杀张郃等。在北伐中,魏国统帅司马懿...

李严能够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军 李严到底是什么人

李严能够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军 李严到底是什么人

李严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跟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严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少时便以才干闻名于世,先后在刘表和刘璋手下任职,后在刘备进攻益州时,看出刘璋大势已去的他转投在刘备帐下,逐步受到刘备重用,一直到其临终托孤。要李严同...

陆机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机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

朱温比曹操还要厉害 朱温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朱温比曹操还要厉害 朱温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温比曹操还狡猾,为何无法统一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末年,经过黄巢起义的打击,李唐江山摇摇欲坠,各地藩镇拥兵自重,朝廷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在乱世之中,来自砀山县的无赖朱温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先跟随黄巢起义军,后投降唐朝,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