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常遇春作为明朝之一猛将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吗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7-21)521

还不了解:明代常遇春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遇春身为明代之一猛将,为何意外死亡?

提到明代的历史,我们总能想到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一介平民百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艺身份为起始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布满了成道路上的艰辛与不容易,而提到他的成功之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代的开国将领,曾有人为明代的所有将领做了一个排行榜,常遇春便名列第二,仅次于徐达之后。他是当年明月笔下的神箭手,也是所过之处血流遍地的“人屠”。

常遇春其人,胸有沟壑,在朱元璋手下立下汗马功劳,更是自言能够独自率领十万士兵的堂堂元帅,这样一个人,却在四十岁的时候便暴毙身亡,这样的结局如何不让后人可惜?

于是,关于常遇春的死因,便有了多种多样的说法,结合历史分析,往往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后,哪怕最后的答案多么不靠谱,那它也是正确的答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分析关于大明王朝最有勇有谋的元帅之一——常遇春的死因。

狡兔死走狗烹,君王之心难猜

功臣暴毙,一提到这四个字便不由自主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因为君主猜忌,暗下杀手,再说那君主是朱元璋,便会换来几个了然的眼神,接着便是心知肚明的摇头叹息。

是的,朱元璋此人杀伐果断不假,却也猜忌心重。

历史上,开国皇帝转眼间便诛杀跟随在自己身边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的例子不在少数,最典型例如韩信,无论前期的汉高祖刘邦再怎么“解衣推食”,韩信再怎么“攻必取,战必胜”,哪怕高祖皇帝许诺给他“三不杀”作为担保,可韩信的结局依然难逃一个死字。

君王的信任是短暂的,可常遇春的死却与这个情况不同。

常遇春祖上一直到父母那一代都是农民,日日耕作以此为食,可是常遇春的志向从小便不一样,他信奉男子汉大丈夫需要习武为生,将来靠一身武艺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便从小在武馆旁听。

当时,正是元代统治时期,蒙古族将人种划分为四个等级,而 *** ,则是更低等的种族,因此,常遇春便只能出力气换取学费,如此辛劳习武,终有所成。

可是,习武之人一天所花费的力气很多,胃口更是比常人要大,但常遇春家中的粮食,别说是一家人吃饱了,甚至都不够他一个人维持生命。

没有东西吃就要饿死,于是常遇春无可奈何之下便趁此机会加入绿林大盗刘聚麾下,因为他身高过人,力大无穷,所以很受刘聚欣赏。

常遇春在刘聚的麾下当上了强盗,四处打家劫舍,凭着他一身武功和精湛的骑射功夫,不仅能吃饱饭,还能过上相对不错的生活。

可是这样的生活显然不是常遇春想要的,他从小立志习武,有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之雄心,可是现在却当上了土匪,四处打家劫舍。再看刘聚,除了打劫平民百姓外,再大的志向却是没有了。于是他投奔早有耳闻的朱元璋。

之所以说朱元璋不是谋杀常遇春的凶手原因有二。

其一便是常遇春在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后,多次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甚至还救了朱元璋的命。却说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后,便拉开了属于他的舞台的序幕。

常遇春的首次亮相便是朱元璋率兵攻打采石矶,元代主力大军在采石矶的河对岸严阵以待,朱元璋多次强攻却都遭遇了失败,此刻的局势一时间僵持住了,而正在朱元璋垂头丧气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常遇春作为先锋,率领手下几十个士兵,撑着一条小船冒着元军如同雨点一般密集的箭矢冲向河对岸,常遇春站在船头,指挥士兵划船躲开飞箭,他自己擎着长枪,拨开射来的飞箭,最终,到达岸边,常遇春身先士卒跳入元大军伍中,将元军牢不可破的队形打乱,而朱元璋抓住机会,立刻命令手下大军开始进攻,将元军打得落花流水,采石矶之战就此宣告胜利。

1360年五月,朱元璋的大敌陈友谅率十万兵卒攻打应天,朱元璋手下兵卒只有三万多人,他命常遇春与冯国胜埋伏,诱敌深入,后来陈友谅一众兵卒被常遇春,冯国胜率军冲杀,死伤惨重,大败而逃,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给朱元璋争取了时间,壮大了力量,常遇春也因此被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后第三年,陈友谅号称率领六十万大军倾巢出动,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军进行水战,陈友谅的船远大于朱元璋,更是坚固难破,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船小,但胜在速度快,灵活性高,两军对峙,不相上下。

在其中一天里,朱元璋的船搁浅,陈友谅派出元代之一猛将张定边前来围攻,朱元璋的性命危在旦夕,周围将领兵卒,已无力阻拦,可正在这时,常遇春搭箭就射,一下子便射中张定边,再驾驶自己战船使得朱元璋脱离搁浅的困境,最终,陈友谅不敌常遇春乘风纵火,战船被火烧着,烈焰熏天,陈友谅本人也在混战中的流矢下死去。

这场战役彻底扭转了双方的力量,常遇春不仅功勋卓著,更是救了朱元璋的命,因此,哪怕是顾忌恩情,朱元璋也会犹豫片刻。

第二个原因,更是决定了朱元璋不能杀常遇春。

常遇春死前,刚刚出塞讨伐了侵扰通州的元将,这一征讨自然是战无不胜,甚至还俘获了元军及其战马牛羊数万,大军班师回朝的过程中,常遇春暴毙而亡。

此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还不明朗,塞外敌人威胁,四川,云南这些边疆地区还尚未平定,大明王朝仍然需要多次用兵,而朱元璋在了解常遇春暴毙的消息后更是悲痛万分。

他亲自迎接灵柩,赐常遇春谥号为忠武,配享太庙,不仅如此,甚至将自己的龙袍披在了常遇春的遗体之上。

常遇春作为明朝第一猛将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吗

▲常遇春形象图

此刻的朱元璋,想必痛惜的感情更多。

所以,朱元璋杀死常玉春这种猜测并没有错。

杀降不详,人屠自作自受

在我国历代,一直都有这么一个说法——降将降兵不杀。而纵观历史,那些动辄屠城,坑杀降将降兵的将领,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因此,作为“人屠”,常遇春是否真的是因果报应,不报不爽,最终被自己的屠杀给害死的?

明史记载,常遇春在1359年辅佐朱元璋在九华山俘获陈友谅3000人作为俘虏,徐达与常遇春对于这三千俘虏的处置产生了分歧,徐达认为不能杀,而常遇春则坚持要杀,最终两方争持不下便决定去询问朱元璋的意见。

但是,口信还未到朱元璋的手上,常遇春便私自将这三千多俘虏杀掉了,甚至还丢弃在一个大坑中,将他们埋在下面。

但是,依照常遇春的为人作风,就可以判断他并不是随意杀戮之人,他的选择看似残忍,但是却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

首先,这三千人虽然是俘虏,投降于朱元璋一方,但是不敢保证他们是真心归附而不是诈降;其次,这些人虽然归顺,但是信用不高,谁了解他们会不会在陈友谅得势后反将一军,临阵倒戈;再次,养这三千降兵需要粮草,但是战胜时分,粮草来之不易。

或许上述理由并不在常遇春的考虑范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常遇春作为明朝第一猛将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吗

▲常遇春雕像图

再说常遇春屠城一事,明史记载朱元璋曾劝说常遇春不要那么残暴,弑杀是不对的,而且朱元璋号称正义之师,就绝不能所过之处尸横遍野,朱元璋告诉常遇春,如果你将整个城的人都杀了,那么收复的城池就算再多,没有人住在里面,也是废城一座。

一次,常遇春在攻下一座城池后遇到安抚不成反而反抗的百姓,他极为气愤,夜间做梦又梦到此事,不由得发出梦呓:“此处刁民,实在该死!”

谁了解,手下将他的梦话当做所下的命令,对这座城市展开了屠杀。当常遇春醒来后,发现帐中帐外空无一人,仔细回忆惊出一身冷汗,连忙穿衣策马前去阻止,可是此刻的大军,已经屠城二十里,城中更是尸横遍野,任由常遇春怎么后悔都为时过晚。

所以说,常遇春屠城与杀降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如果说因此就认定常遇春是遭到报应反噬而死,未免过于不适合实际,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猜测,那么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生戎马,积劳成疾

常遇春的死因,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一场瘟疫,要了解古时候的瘟疫致死率是极高的,但是,仔细一想,如果常遇春真的是因为感染瘟疫去世,那么为什么死的只有他一人,而其他人都在传染性极高的瘟疫之下活了下了?

所以,关于常遇春得了一种传染病的说法是不对的。

现在的学者普遍更倾向于认为常遇春是得了一种叫做“卸甲风”的慢性病而死的。

常遇春作为明朝第一猛将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吗

▲常遇春形象图

“卸甲风”在现代,叫做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为寒冷、潮湿、慢性劳损使得背部肌筋膜及组织发生水肿、渗出还有纤维变性产生的症状。

常遇春身为朱元璋看好的统帅,却喜欢自己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朱元璋曾经告诫过他,身为大将,不要“与小交角”,让他珍惜保重自己的身体,才能有更长久、更大的成就,可是常遇春依然我行我素,经常一人一马就冲入敌方的队列中厮杀,二十几年的征战生涯里,他更是负伤无数,再加上战争频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多年的积劳成疾,身体定然早已发出求救信号,可他却一直不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而常遇春最后一次北征,大军五月份出发,七月份班师回朝,此刻正值春夏之际,天气酷热,常遇春不仅要杀敌陷阵,还要制定作战计划,而柳河川正处于当今的河北省承德市,也就是著名的避暑山庄所在地,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柳河川天气炎热,常遇春重甲在身,无法休息,更是酷热难耐,而晚上气温骤降,他便不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立刻脱掉盔甲,汗水未干之时被凉风 *** ,引发“中风”症状,于是,本就身体处于亚健康的常遇春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这种慢性病,再加上大军远征仓促,没有名医调理,所以便不治身亡。

常遇春作为明朝第一猛将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吗

▲朱元璋形象图

常遇春的死让我们感到可惜,事实上,在朱元璋心中,常遇春的地位非同一般,明代常遇春的画像经常会有他身着龙袍正襟危坐的画面,他身上的龙袍便是朱元璋披在常遇春遗体上的。朱元璋厚爱常遇春,不仅从常遇春生前以及死后的封号上能看出,常遇春的长女更是被朱元璋嫁给了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朱标。

回首常遇春短短的四十载光阴,他的一生从来不是以一个完人存在的,他是一位从未败过的名将,或许他的戎马半生过于短暂,但是却做到了儿时对自己立下的诺言,“好男儿志在四方”。如果说,常遇春没有病死而是活到了朱元璋坐稳了大明王朝龙椅的那个时候,那么等待着他的或许便是最后的清算,因此常遇春最终病死在沙场而非官场,事实上也是对于他自己的一种成全。

半生戎马半生潇洒,后世万载留名,虽然一生短暂,但是却足够能让人记住,这或许便是常遇春更好的结局了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7/11079.html

“常遇春作为明朝之一猛将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吗” 的相关文章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提起来在我国古代,能力出众的人,肯定是少不了朱元璋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无论是多硬的汉子,在战场上多么嗜血,在遇到貌美的女子时,都难免会心动而柔情起来。现如今,我们常说长得“安全”,这就是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就不会被坏人盯上,不过...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面对贪官胡惟庸的挑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出身,童年过得极其痛苦,常常饱一顿饥一顿的,这种悲惨经历直接导致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坐上帝位之后,面对贪官,可以说是铁腕铁拳铁石心肠,曾经有一位贪官挑衅他,朱元璋只说了5个字,就震慑了所有人。那么,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官员腐败的呢?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思想有些局限。...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与众将在濡须口相聚,席间孙权让周泰袒露上身,让他讲明身上各个伤口的来历。周泰便把力救孙权,拼死作战的事迹详细讲来,使得众人叹服。那周泰是如何舍身护主,救出孙权的呢一,投靠孙策周泰是九江郡人,因此和蒋钦是同乡,...

周景:东汉时期名臣,曾与杨秉一同奏免贪吏五十余人

周景:东汉时期名臣,曾与杨秉一同奏免贪吏五十余人

周景(?—168年),字仲飨,东汉名臣,山阳太守周荣之孙,尚书郎周兴之子,东汉末年名将周瑜之从祖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初为大将军梁冀掾属,迁豫州刺史,转河内太守。梁冀被诛后,以梁冀故吏连坐,遭到免官禁锢。后以贤名,征召入朝,迁将作大匠、尚书令、司空,累官太尉,曾与杨秉...

三国演义中张郃的死与魏延和关兴有何关系?

三国演义中张郃的死与魏延和关兴有何关系?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郃作为曹魏名将,以用兵巧变著称,张郃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善于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连诸葛亮和刘备都很忌惮他,最终,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退军时,设伏将张郃射死,除掉了这个心腹大患。在正史中,张郃追到木门,被箭射中右膝而死,在演义中...

雍正作为康熙和乾隆中间的皇帝 雍正名气为何比不上两人

雍正作为康熙和乾隆中间的皇帝 雍正名气为何比不上两人

还不知道:雍正的名气为何不如康熙乾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中期以后一直到乾隆晚年,这个盛世持续的时间长达百余年之久。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和乾隆的名字在历史上就比较响亮,而处在当中的雍正却显得很委屈。任何一个盛世都符合一个特...

廖永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功绩?

廖永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功绩?

廖永忠,明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廖永忠是明朝的水师名将,在明军立足江南,消灭陈汉,灭亡明夏,平定闽粤中立下大功,为明朝的统一贡献巨大。廖永忠还封朱元璋之命杀了小明王韩林儿,为其登基称帝扫清了障碍。既然廖永忠为明朝立下如此大功,那朱元璋为何还要杀...

有哪些与王禹偁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王禹偁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禹偁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

评论列表

曾军
曾军
11分钟前

常遇春,明朝第一猛将之名实至名归,他英勇善战、忠诚耿直的性格令人敬佩不已;然而命运却让他英年早逝在沙场之上。卸甲风之病使他抱憾离世,一生戎马半生潇洒,他的传奇人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