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拯救蜀汉于水深火热中是如何做到的?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汉只有一州之地,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均不及吴、魏。但蜀能与吴、魏抗衡,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是与诸葛亮的治理分不开的。公元223年,遭遇夷陵惨败之后的刘备病逝,托孤于诸葛亮,蜀汉当时面临的局面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诸葛亮是如何破局的呢?
东连孙权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叛乱四起,外部魏、吴虎视眈眈。夷陵之战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应对曹丕的大军,孙权曾经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也答应了,但吴蜀联盟还没有完全恢复。刘备死后,吴国的态度就变了,主少国疑,很难说孙权没有趁机进攻蜀国的想法,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据《三国志·张裔传》和《三国志·吕凯传》记载,雍闿在南中煽动叛乱之后,和孙权相互联络,后来干脆投降了孙权,而孙权也乐意看到蜀国内乱四起,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吴遥署闿为永昌太守)。除了支持蜀国内部的叛军,孙权还对蜀国派遣的使者爱答不理,对于重新结盟表现出了犹豫的态度。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还是要及时修复吴蜀联盟(老二老三不结盟只有死路一条)。据《三国志·邓芝传》记载,诸葛亮派遣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孙权却表现得非常狐疑,一开始没有立即接见邓芝(权果狐疑,不时见芝)。邓芝于是给孙权上表说,我现在来不光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孙权才接见邓芝,双方重新修复了联盟。
南抚夷越
虽然蜀汉看上去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但其实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都在蜀汉治下。除了汉中郡和富庶的成都平原,蜀汉的大后方就是所谓的“南中”地区了。刘备去世,南中豪强趁机煽动叛乱,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诸葛亮没有立即出兵镇压。
经过两年的休整、准备,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上,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对南中采取安抚的政策。蜀汉稳定了南中,并获得大量的资源,为日后的北伐做好了准备。
依法治国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制度永远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由于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在蜀统治的期间对益州士族“宽严皆误”,一度造成当地豪强、士大夫专权横行,为非作歹。益州刑罚无威严,蜀人对于法律和荣誉失去了敬畏之心,整个社会松懈拖拉。
这是当时社会普遍现象,不仅只存在于益州。曹操刚起兵时也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他所管辖的区域内进行严格执法,社会这才得到稳定发展。现在,刘备为了扭转这一混乱局面也得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据《三国志 伊籍传》记载,刘备命令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五人一起造定《蜀科》,使得官吏、军民都有法可依。
另外《魏氏春秋》还记载,诸葛亮为了教育勉励臣子和子弟还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至今,甚至还保存诸葛亮所著的《法检》两卷、《科令》两卷、《军令》三卷。可见,诸葛亮为蜀汉不断完善法纪科条,奠定了依法治国的良好基础。
诸葛亮执法,史称“刑罚峻急,上下震恐”。严厉打击了益州豪强、士大夫目无法纪的嚣张气焰。官气民风也因此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发展逐渐走向了稳定。诸葛亮在处理益州的豪强、士大夫的问题上是慎之又慎,能够化解的矛盾尽量化解,更大程度缓和对立情绪。就算是那些对蜀汉政权持有比较消极态度的益州人士,比如杜琼、杜微、李邈等人,诸葛亮都能给予更大的容忍和任用。
三国时期最重的刑法是夷三族,曹魏使用夷三族的刑罚有十五列,蜀汉却只一列,而且还是诸葛亮去世后使用的。蜀汉在处罚犯人方面从来没搞过家属连坐,就连“反复无常”的孟达,他的儿子在蜀汉也有官职在身。其实,三国时期最严酷的法律当属东吴,发展到后期甚至出现了拨面皮、挖眼珠子、用烧红的锯子切断人头等酷刑。
实际上,诸葛亮执法的态度是严峻而不残酷。因此在他治理之下,蜀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畏而爱之”。《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罪不惩,无善不显”。他通过《蜀科》限制豪强、士大夫的为非作歹,对那些愿意为蜀汉政权服务的本土豪强、士大夫开辟政治仕途。
蜀汉政权因此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政治清明,史称“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有着坚强的制度保障,再加上诸葛亮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治理,蜀汉才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吴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