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正值壮年的时候 赵构为什么主动禅让皇位
还不了解:赵构传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构活了81岁,为什么在56岁时,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说起太上皇三个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皇帝都不想当的职位。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川地,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凄苦至死。
宋徽宗因金军兵临城下而选择推让江山,最终落得个靖康之耻,北狩中都,国灭人囚,太上皇一词似乎如魔咒一般笼罩在历史的上空,无数帝王对这三个字都望而生畏。
然而历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明明正值壮年却主动禅让皇位,还将与自己血脉争议颇大的同族子弟扶上皇位,自愿当了整整25年的太上皇。
此人并不像历史中的任何太上皇,他对皇位没有展现出一丝厌倦,身上也没有什么政治责任需要用禅让来逃避,他选择当太上皇,竟然完全出自拯救自己的政权。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非议颇多的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北宋康王
1107年宋徽宗赵佶在开封皇宫迎来了自己的第九个儿子,给他取名为赵构。赵构生母韦氏原本只是郑皇后的侍女,因与乔贵妃交好才受到举荐,进入后宫,但并不受宠。
因不受徽宗宠爱,赵构母子二人在妃嫔众多的后宫中并不显眼。1108年,宋徽宗封赵构为郡王,此后便一直未获欣赏。直到十三年后,渐渐长大的赵构因博学强记,习文练武才得以受到徽宗注意,晋封康王。
但论身份,赵构不如大哥赵桓;论博学文笔,与三哥赵楷相比也逊色许多,获封康王后,便又沉寂多年,直到一场变故彻底打翻了宋王朝的棋局……
公元1126年春,灭辽后的金军一鼓作气南下侵宋,之一次包围开封城,为逃避责任,软弱的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面对金人的强攻,宋钦宗却选择摒弃丞相李纲守城的建议,与金人议和。
结果,北宋纳贡大量财物还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让与金,为了退却金军,年轻的赵构主动请缨至金营为人质,面对金人的刁难赵构临危不乱,此举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成为他唯一可称道的事迹。
金军二围开封城时,身处相州的赵构接到兄长的诏书,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就地募兵勤王。可到开封城破时,徽钦二帝被俘,赵构大军仍未赶到。
靖康之乱,宋皇室几乎被金人一扫而空。被金人扶植的张邦昌派人请求赵构到济州接受自己禅位,在大臣宗泽、太后孟氏的再三请求下,赵构才接受皇位,在宋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南宋。
自毁长城
即位后的赵构立即处死了投降金人的张邦昌,并启用李纲等主战派,但仅仅七十七天,赵构就联合汪伯彦等投降派逼迫李纲罢相。
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军,赵构采用消极策略,只留下北方的王彦、岳飞和南方的刘光世、王渊等将积极抵御金军。
1128年,赵构退守扬州,金军又以五百骑兵将其打退至镇江,一路上宋军屡战屡败,赵构也因惊吓过度,丧失了生育能力。
期间又发生了“苗刘兵变”,赵构恐身死人手便同意禅位给两岁的独子,私下却联络各路大军勤王,使得宋军主力逐渐调回南方,北伐之事暂时停歇。
兵变平息后,赵构更加忌惮武将掌权,开始打压北伐将领。由于赵构丧失生育能力,加上儿子在苗刘兵变中受惊吓而死,赵构就此绝后。
1130年,建康城陷,赵构被迫逃亡海上数月,岳飞趁机率军于后方击败金军,六战六捷加上韩世忠黄天荡之战挫败金军,收复建康,这才救下南宋,接回宋高宗赵构。
哪知刚回建康的赵构听信奸臣秦桧的进言,急忙与金军议和,使得大散关以北的国土尽失,并将南逃而来的百姓全部送回北方。
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又开始打压北伐名将岳飞、韩世忠,为防止岳飞接回徽钦二帝,赵构在三次北伐中屡屡阻挠岳飞,并向金朝称臣,错失北伐大好良机。
为使《绍兴和议》顺利签订,赵构、秦桧二人将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罢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自毁长城,韩世忠鸣冤不得郁郁而终。
赵构以南宋军事人才凋敝、无法克复中原换来了自己皇位的稳固,为后世百代所不耻。
逍遥太上皇
1161年,金军再次南下,赵构又一次出城逃跑。待金军退去后,返回临安城的赵构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己自称太上皇。
对于他禅位的原因,后世学者分析说更大的可能是赵构为人懦弱,面对金人的屡次来犯,他都选择逃跑解决。禅位给养子后,如遇金人再次南下以自己太上皇的身份更符合逃跑。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自赵匡胤暴毙其弟赵光义即位后,对于兄弟二人的争论在历史上就从未停歇。有人说宋太宗赵光义是谋权谋朝篡位,有人说是赵母曾与兄弟二人有约——“兄终弟及”。
总之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北宋自赵匡胤死后,他的后人在政治上就一直遭到边缘化,与皇位继承毫无关系。而赵光义一脉的赵构却偏偏选择了赵昚作为继承人,主要还是为了自己考虑。
北宋的统治者到宋神宗时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而靖康之变后宋神宗的后人几乎全部被虏北上,赵构放眼身边,赵家近亲已寥寥无几,更别说赵光义一脉的亲人了。
而若要继续选择太宗皇帝赵光义的后人,则让人确定南宋的朝廷也是按照血脉宗亲来选择的,更坐实了赵光义“斧声烛影”夺取皇位的故事。
而如果传位给养子赵昚,非但可以在关键时候推脱责任,还能够彰显自己的仁德,新统治者一定念记自己的恩情。
公元1162年,赵构在临安举行禅让大典,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昚,自己称太上皇,新帝赵昚也因在历史上对赵构毕恭毕敬,百依百顺而被给予庙号“成孝皇帝”。
回过头看,赵构的选择得到的不止是一个孝子,还有当时对他仁德的好名声,实打实地做了一件利己而天下称赞的事情。而当时民间也流传着“金太宗容貌极像赵匡胤,灭宋乃是太祖皇帝显灵”的传言。
赵构还政给赵匡胤后人,正好也平息了民间的这种认知,稳定了宋代的社会局面。禅位后的赵构生活显得异常轻松,他居住在豪华的寝宫内,对政事基本不插手,但在重大抉择时还是由自己全权管理,宋孝宗的改革也因此难见成效。
1187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太宗赵构在临安德寿宫驾崩,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长寿帝王之一。观其一生,虽保存了宋王朝的血脉,稳定住了宋代的部分江山。但他所采取的 *** 无疑是怯懦且耻辱的。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总结起来其实都是为了他自己,在他个人利益面前,百姓、亲人、社稷、国家都可以不顾,如此君王是赵家一家之幸,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