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像海洋一样 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对秦始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陵里面的水银海洋,是事实?是传奇?是夸张?
作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众多荣耀光环和未解之谜的萦绕下,使得他的故事成为后世讨论的经久不衰的话题。甚至是他死后位列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为成为今人用来探索历史,发掘文化的重要途径。不过秦始皇陵在留给后世众多惊艳猎奇的事物时,也同样遗留了扑朔迷离的谜团。秦始皇陵中的水银之谜便是其一!
水银存在的真伪性
首先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那就是秦始皇陵内部确实存在水银。这一说法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还是近代考古发现,都可以为之打上证据确凿的标签。
我们先来看看史料的说法,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百来字的记载中,除了向后人展示宏伟辉煌的陵墓时,同样也提及了数量庞大的水银,至于水银的量是否有司马迁所言的那样如山河百川,笔者在此暂不给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接着往下看看近代考古对水银存在的证实。
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探工作,在历时长达一年的考古勘探当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是达到了35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同时也还发现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地宫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
考古学者运用仪器进行检测之后,推测陵墓内部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甚至还有传闻说里面的水银居然有多达100吨。
其次,就是原秦陵考古队队长、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对此次考古的看法: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位于高大的封土之下,深30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墓室四周、顶部为石质结构,墓室的空间高度15米。经过两次科学测试,以及文献资料、相同时代考古资料推断,秦陵地宫底部存在以水银为材料 *** 的秦帝国水系版图,地宫顶部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
除此以外,段教授还认为,秦陵地宫的设计理念是战国晚期以来形成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的再现,墓室顶部象征着天,墓室底部象征着大地,以水银 *** 的帝国水系版图,是秦为";水德";(秦水德是秦王室以黄帝为自己祖先所推导得到的德行,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象征。
所以通过上述的记载,我们大可判定秦始皇陵内存在水银这一事实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陵墓内置水银的目的
纵观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他们陵墓中的陪葬品无非是对其身份地位的彰显。虽然水银也是权贵的象征,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将其视为单一的奢侈品,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会与始皇的初衷相违背。笔者虽然也从知晓内置水银的最初目的,但是通过一些丧礼文化、水银特性以及始皇的为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一,水银的特性:
又名汞,别称神胶、元水、铅精、流珠等,常温下呈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
在光鲜亮丽的外表和富含剧毒的性质上,缺乏科学常识的秦始皇果断选择了前者。在那个金银珠宝已经烂陵墓的时代,选择用白色闪亮性质稳定的水银作为陪葬品,瞬间就将陵墓逼格提升。这也恰恰证明始皇需要这种稀有物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其二,丧礼文化:
陵墓内置水银并非是秦始皇的专列,他也是众多效仿者之一。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输水银的现象了。例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倾水银为池。
而作为功高盖世的始皇,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肩比前任帝王的机会,所以在考虑到自己陵墓规格时,也就";跟风";了一把:地宫顶部装饰二十八星宿图,地下是水银灌输的山川湖海,秦始皇身穿金缕玉衣,躺在黄肠题凑的棺椁里,他的灵魂与长明灯相伴,地面的九层楼台,让他的灵魂飞升、瞻望天下。
其三,始皇的为人:
除了上文提及的张扬、跟风等个性,秦始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惜!命!作为历史上出了名的怕死的皇帝,秦始皇在渴望长生不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弄出寻药上当的闹剧。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汞这种药材的功效:味辛,性寒,有毒,入心、肝和肾经,功用杀虫、攻毒,主治疥癣、梅毒、恶疮、痔瘘等。这里要说明的是《本经》虽然成书于汉代,但是其发展历史却有千百年,将水银作为药材可能在秦朝之前就有了。
其次,虽然水银的主治功能并没有保健,但是对于";饥不择食";,续命心切的秦始皇而言,就算是剧毒那也得试试,生前如此,死后恐怕也是如此。
此外,在水银发现之初,也有学者认为水银在陵墓的可能是充当隔热杀菌的角色用于防腐。但是随着史学家的深入发现,很快意识到在始皇之前古人并还没有注意到水银有这些作用,所以防腐防盗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大量水银的来源之谜
我们不妨先来做个推算,水银的密度为13.6*10㎏/m,每立方米13.6吨,按照学者预估的100吨,那么地宫里的水银体积为7.35立方米。
数量如此庞大的水银来源何处呢?要了解,自然状态下水银的产量极低。虽然《史计》中有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颇不赀。";但是由于那个年代的技术手段的落后和采集地区的匮乏,所提取的水银也无非只做为皇室日常消费品,根本没有多到可以在陵墓内化为江河的量。哪怕是利用后期的下火土凝法,产量也微乎其微,所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信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当今工业社会对于水银的生产能力。
据国内资料显示,世界汞矿资源量约70万吨,基础储量30万吨,2014年全球汞矿总产量也不过1870吨(其中中国以1600吨的产量位居世界之一)。可想而知,如果在两千多年前,仅中国秦始皇陵墓中提取的水银就有100多吨,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据。但结合当时生产能力以及水银的稀有程度,几乎可以断定这个说法存有夸张成分,至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纯属是司马迁的夸张写作手法。
通过以上对于是否存在水银、内置水银可能的目的以及水银的来源的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秦始皇陵内部确实存有水银,但是数量绝非传闻的那样超过100吨,具体数量无从知晓。关于秦始皇陵内部的水银之谜或许只有科考人员真正深入内部时,才能将各种谣言粉碎,将真相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