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02)350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屈原,名平,字原,约前340年至前278年人,出身楚国贵族,辅佐楚怀王熊槐,任左徒,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亦曾任楚大夫。

熊槐轻信靳尚、熊兰之言,屡为秦国所欺,屈原忧心如焚。他恨奸臣当道,常有不满之言,遂被新尚等人所谗害,遭到贬黜。

后熊槐被秦诱拘,死于秦国,太子熊横继位,熊兰升任令尹(楚国掌军政大权的更高官职),他与新尚仍旧当政。

01

未获重用,惨遭流放

屈原见国家朝政日非,君臣贪于苟安,毫无报秦之志,多次进谏熊横疏远奸臣,亲近贤能,选将练兵以图报仇。

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熊兰知屈原不满于自己当政,指使尚向熊横说:“屈原觉得自己得不到重用,因此怀恨在心,每次都对别人说大王忘记秦仇,是不忠不孝的。”熊横大怒,遂将屈原削职流放。

屈原一直有他自己的政治主张,熊槐时他就提出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的方针。

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洞察力,张仪来楚游说时,楚王高兴地表示:“这次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获得六百里的土地。”群臣皆贺,屈原就提醒说:“张仪是一个反复小人,绝对不能相信他!”此后楚王坚决反对与齐绝交,楚国和齐国的联盟就这样破裂了。

后来张仪入楚被拘而又放归,屈原使齐归来,闻讯后立即建议熊槐追还。秦国邀熊槐赴武关之会盟,熊槐主意不定,屈原坚决反对说:“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国欺骗楚国,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如果大王您去秦国就再也回不来了。”屈原的这些主张与建议均未受到采纳,自己反而横遭放逐。

02

忧国忧民

屈原一生的思想上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国家日见衰败,朝政不见好转;忠臣遭到放逐,奸佞横行当道,这一切,强烈地 *** 着他,他苦闷、他沉思。

屈原有一个已经远嫁的姐姐,听说弟弟被流放,远程前来探望,见屈原披发垢面,缓步于江岸,劝他说:“楚王不听你的劝谏,作为臣子你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还要如此忧愁呢?”

姐姐自然不能理解屈原的思想意境,他热爱祖国,心已尽而情不尽,身被逐而忧更深。他心忧国事,欲罢不能,遂写下《离骚》《九章》等篇,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揭露腐败的朝政,表达自己深沉的忧国感情。

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在肝胆欲裂的心境下对长空呼号,他愿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一切。

03

洁身自好

屈原身上还有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有次在江泽之畔沉思悲吟,面容憔悴,体形枯槁,一位渔翁见他问道:您不就是楚国大夫吗?为何弄到这般地步

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翁告诉他:有圣德的人不会头脑凝滞而能与世推移。世人全都污浊,你何不随其流而顺其波?大家全都昏醉,你何不跟着喝酒、自我沉醉?为什么一定要那样保美而持操守,自己落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屈原回答说:人们洗头后要弹帽,洗澡后要抖衣,谁愿让自已洁白的身体受到脏物的玷污呢?我宁可跳入江中,葬身鱼腹,也不让洁白的品德蒙受世俗污垢的沾染,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具有屈原这种品格的人是极少的。

04

跳江自杀

在奸臣当道的朝政下,屈原洁身自保,孤高自傲,他宁愿遭受身体上的折磨,而不愿与那些自己认定的奸佞小人同流合污。

外敌欺凌、朝 *** 败,楚国君臣苟且偷安,能有多少人在思考国家的命运,他由此产生了“举世混浊我独清,人人皆醉我独醒”的怆凉心情,他感到忧伤,感到孤独,他难与人语,只好常常对天发问。

屈原过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活,至前278年,楚都郢城被秦国攻破,他心灵上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没有解脱的苦闷再次加深,心头无限忧愤。

五月五日,万家灯火,人们喜庆这一传统的“端午”(亦作“端五”、“重五”)节日,屈原极强烈地感到了他与这个世界的感情反差,他的内心碎裂了,遂怀抱石头,跳进了滚滚的罗江。这个心忧国家、处世孤独的人物在国破无望时万般无奈,以自杀来谋求最后的解脱。

唐人周县曾经写《屈原》一诗,认为正是像水浸润物件那样的谗言伤害了深切的诚意,屈原蹈浪而死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

05

永留青史

当地的人听说屈原自溺,争划小舟,出江拯救,终没有救出。但人们总觉得他还活在江中,于是将甜食投于江中,又怕食物为鱼龙吞食,遂以叶皮包裹。人们没有救出他,但不愿让他在江中受饿,希望能与他们共度“端午”。

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年复一年,民间形成了端午节竞渡龙舟和包食粽子的风俗,其中包含了对屈原长久的纪念。这位洁身忧国的人物,生前世人未能理解他,但世人始终热爱他、没有忘记他,数千年在怀念他。

屈原生前曾任三间大夫一职,人们在他投江离世的今湖南罗县境修建了三间庙,以示永久的纪念。

唐人戴叔伦在原址写下《过三间庙》一诗,抒发了心底的悲凉,屈原永远名垂青史,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历史的书页上。

屈原主要是一位爱国主义、嫉恶如仇的伟大文学家,虽然他官至楚国的大夫,但是由于一直未获重用,因此他政治上对楚国的影响不大,也基本对战国时期的政局没有多大的改变。

但是,体现于屈原身上的政治忧患意识和洁身自好的品格反映了历史上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突出特点是历史上极为少有的,人们由此可以看到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的个体形象及其必然性遭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8/13181.html

“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刘邦对战项羽输了30多次 刘邦为什么还能夺得天下

刘邦对战项羽输了30多次 刘邦为什么还能夺得天下

对刘邦与项羽对战,惨遭30连败,为何还能赢得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打架的水平有多菜?史书上记载,刘邦跟项羽打仗,是每仗必败,有好几次还被项羽逼到了死角,堵到河边打,光淹死的将士就有十几万,过了河接着打,又遇到一条河,又被淹死十几万。要不是萧何这个霸道总裁在后...

永王李璘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是什么结局?

永王李璘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是什么结局?

李璘是唐肃宗的弟弟,也可以说是曾经与唐肃宗关系很好而为后来的唐肃宗容不下的弟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肃宗李亨(剧中太子李玙)异母弟,母为郭顺仪。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抚养。根据《新唐书》记载,少聪敏好学,貌陋甚,不能正视。母亲很早去世,由太子抚...

吴懿:蜀汉时期将领、宗室,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吴懿:蜀汉时期将领、宗室,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吴懿(?-237年),一作吴壹,字子远。兖州陈留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外戚,蜀汉穆皇后吴氏的兄长。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懿初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任中郎将。刘备进攻刘璋,吴懿归降刘备,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后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

蜀汉后期国力衰退,武将之中只有廖化苦苦支撑

蜀汉后期国力衰退,武将之中只有廖化苦苦支撑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蜀国后期猛将廖化的故事。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吕蒙活捉,最后在临沮斩首,关羽手下的士兵得知他死后,纷纷投降孙吴,不过关羽死前还替蜀汉留下一名猛将,这人之后也继承忠义的品德,屡屡替蜀汉立...

曹丕当初日夜独宠甄宓 甄宓最后为何还会输给郭女王

曹丕当初日夜独宠甄宓 甄宓最后为何还会输给郭女王

“三国第一美女”甄宓,曾被曹丕日夜独宠,为何还是输给郭女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个生下太子、美貌逼人、家世雄厚的正宫皇后,为何会斗不过一个样貌平平、家世模糊的孤女呢?这位皇后不是别人,正是三国时鼎鼎有名的美人甄宓。在嫁给曹丕前,甄宓是袁绍的儿...

历史上纪晓岚在嘉庆登基掌权之后,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纪晓岚在嘉庆登基掌权之后,是什么下场?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纪晓岚与和珅都是乾隆身边的宠臣,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去世后,嘉庆却立刻赐死了和珅,那么,纪晓岚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其实,纪晓岚与和珅完全是不一样的两种臣子。1754年,才华横溢的纪晓岚31岁高中甲戌科进士,从此进入仕途。纪晓岚最...

年羹尧想造反是没有机会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年羹尧想造反是没有机会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为何年羹尧想造反都没有机会?你看雍正的驭人之术有多强多周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羹尧虽然没有起兵造反,但他的大逆罪就高达五条。年羹尧或许有造反的勇气,但雍正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因为雍正治人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犹如温水煮青蛙。雍正的驭人之术雍正上台时,九子...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还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康熙却很怕太子胤礽夺权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的没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胤禔虽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