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操的贴身保镖之一,此人有多勇猛?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11)400

曹操的贴身保镖之一,此人有多勇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史上,曹操、刘备、孙权作为魏、蜀、吴的一国之君,他们都是文武全才,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上阵杀敌。

但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他们都为自己设置了警卫队队长,也就是今天俗称的贴身保镖。

孙权的保镖是周泰,刘备的保镖有两位,一是率领白毦兵的终极护卫者陈到,二是常山赵子龙,曹操的保镖也有两位,一是典韦,二是许褚。

在这三国的保镖中,至于谁强谁弱,无法评估,因为他们不怎么交过手,唯一交过手的只有赵云和许褚,双方在汝南之战中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曹操的贴身保镖之一,此人有多勇猛?

这三国的保镖都忠心护主,但是主子爱护保镖的事迹广为人知的,我想只有曹操和他的两位保镖了。

曹操的之一大贴身保镖典韦,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手提一双戟重八十斤,可与关羽八十一斤的青龙偃月刀媲美。

典韦的大名,得拜吕布所赐,曹操与吕布之一次大战于濮阳时,曹操被困,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典韦手持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

随后典韦以十余枝短戟刺杀敌军,一戟杀一人,并无虚发,又挥舞八十斤的双铁戟驱赶吕布手下四将郝萌、曹性、宋宪、成廉。 这一战非常经典,可以说是典韦除战宛城之外最著名的一战。

后来曹操与吕布二战濮阳,吕布采用陈宫之计火烧濮阳,四个城门皆有伏兵。曹操逃奔南门,正遇高顺、侯成拦路。

在这危机关头,又是典韦来战,只见他“怒目咬牙”,冲杀出去,侯成、高顺都败走出城。后来典韦又进城两寻曹操,曹操之所以能逃出濮阳,都是典韦功劳。

曹操非常好色,尤其好有夫之妇,宛城一战,张绣兵败暂时委身于曹操,曹操本想收服张绣,却因冒犯了张绣的婶婶,张绣迫于颜面起兵谋反。

在叛乱中,典韦为掩护曹操周全,加上兵器被盗,被乱箭射杀在营门口。

死了半晌后,还无一人敢破营门而入。宛城叛乱中,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

正因为典韦三次救操,所以连这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三国枭雄”也亲自哭奠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甚至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由故地,仍不禁放声大哭,并命令大摆香案,以祭奠典韦之魂。

曹操的贴身保镖之一,此人有多勇猛?

曹操的第二大贴身保镖就是许褚了。自典韦死后,出身乡勇的许褚成为曹操最忠实的护卫者。

公元198年,曹操征讨张绣,许褚为先锋,斩贼首万余,一战成名天下知。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军一开始惧怕袁军势力,加上江东孙策蠢蠢欲动,要进攻许都,曹军阵营上下一时人心惶惶,一部分人都有倒戈,投降袁绍的想法。

曹操帐下常从士徐他,想要谋杀曹操,以向袁绍邀功请赏,因许褚总伴随在左右,不敢下手。一直等到许褚离开休息期间,徐他等怀揣利刃来见曹操。

当时许褚在家里心神不宁,就立即回到曹操身边。徐他等入账见到许褚,大惊失色,许褚见状况不对,即刻斩杀徐他等人。事后,曹操更加信任许褚,出入同行,不让他离开身边。

公元211年,许褚随曹操征讨韩遂、马超于潼关。曹操将要渡河,到了河边,让大军先行,自己和许褚及虎士百余人断后。这时马超率步骑万余,来劫杀曹操,箭矢如雨。

许褚对曹操说:“贼兵多,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过河,您也该走了。”于是扶曹操上船,贼兵势不可挡,余下的部队都争着上船,船超重将沉没。

许褚斩杀攀船者,左手举着马鞍来为曹操挡箭,右手推着船渡河。当日,如果没有许褚,曹操就危险了。

后来,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单独谈话,左右皆不随行,仅带许褚一人。马超自恃其勇武过人,想要暗中偷袭曹操,但平日经常听闻许褚的大名,怀疑随从的即是此人。于是问曹操:“曹公的虎侯在哪里?”

曹操用手指了指许褚,许褚怒目视之,马超不敢动。数日后,曹军击败马超军,交战中许褚亲自斩得敌军首级百余。

许褚因此次护卫作战有功,官封武卫中郎将。而因为马超问起虎侯,虎痴之名从此为天下称道。

典韦因三次救了自己性命,曹操为他大哭,许褚同样救了他三次性命,曹操大赞许褚:“此人就是我的樊哙啊!”

曹操生前,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曹 *** 后,许褚又继续以曹家保镖的身份,护卫曹丕、曹叡两任帝王的安全。

曹叡封他为牟乡侯,同时亦赐其子一人为关内侯。许褚病死后,被追谥为壮侯。

此后曹叡思念许褚忠心,又封了他两个子孙关内侯。祖孙三代都享受封侯待遇的,恐怕三国史上也只有许褚一人而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8/14802.html

“曹操的贴身保镖之一,此人有多勇猛?”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