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 嘉庆是怎么安排老爹的妃子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17)450

对乾隆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去世后,他儿子是如何安顿他爹的众位嫔妃的?

乾隆皇帝是清朝皇帝中十分特殊的一个,一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寿命很长,他足足活了88岁,这才去世。古代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皇家也是如此,要想做个称职的皇帝,就必定要劳心劳力,长此以往就难免积劳成疾,根据推测,历史上很多皇帝的死因里都要过度劳累这一项。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 嘉庆是怎么安排老爹的妃子的

乾隆还有着风流的名声,不管是正史里,还是戏说性质的野史里,他都有着很多嫔妃。毕竟选秀是三年一选,而乾隆活了那么久,可经历了不少的三年。那么,乾隆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嘉庆是怎么安顿他的众位妃嫔的呢?

嘉庆即位

嘉庆帝是乾隆的第15子,生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场面过于惨烈,心有余悸的雍正就开启了秘密立储的先例,乾隆也是如此,当然也有乾隆身体强健,完全不担心突然驾崩的原因。

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嘉庆在13岁那年才被秘密立为皇储,结果直到35岁才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并在次年接受了乾隆的禅位。不过,这时乾隆禅位,主要是因为他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没有办法全盘料理政务。

作为皇帝,权力欲自然是很大的,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放一部分权,可是乾隆还是不愿意让儿子完全掌握大权。所以,禅位后的乾隆没有搬出皇帝专属的养心殿,让嘉庆继续住在太子住的毓庆宫。

同时,乾隆也把持着朝政,真正重要的大事,嘉庆都得请示了他才能做出决定,直到1799年,乾隆驾崩在之后,嘉庆才开始亲政,那时他可已经即位4年了。所以,对于父亲的逝世,嘉庆未必有多悲伤,毕竟乾隆88岁去世,怎么也算得上喜丧了,而且这也给了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机会。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 嘉庆是怎么安排老爹的妃子的

乾隆去世后,倒是也留下了一堆的遗留问题,比如一些不服从嘉庆的朝臣。嘉庆为了坐稳皇位,就得把这些人换下去,换成自己信任的。这是前朝的事,而后宫也有问题等着嘉庆去解决,那就是乾隆留下的嫔妃们。

惯例做法

古代视女子为资源,而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就要多占有各种资源,其中就包括女子,因此有了三宫六院的说法。等到皇帝死去后,他留下的妃嫔们就成了遗留问题,关于这些妃嫔的去留,一般有3种情况。

之一种就是被自己的儿子接出宫去赡养,当然这得是有子嗣的嫔妃才能享受到的待遇。所以妃嫔们那么执着于生下子嗣,不只是为了晋升位份,还是为了自己的晚年做打算,和现代人缴纳养老保险性质差不多。

一入宫门深似海,妃嫔入宫之后,就成了皇帝的所有物,家人进宫探望都是难得的恩赐了,出宫更是痴人说梦。要想出宫,真正获得自由,更好的 *** 就是生下子嗣,晚年和儿子一起在宫外生活。

剩下的两种情况就是没有子嗣的嫔妃会遭遇的了,其中一种就是把前朝妃子给安置到皇家寺庙里,成为尼姑,青灯古佛常伴一生。这种处理方式背后透露着当时要求女子守节的思想,寺庙里都是女子,方便嫔妃们为先帝守节,保持清白。不过也算是有利有弊吧,寺庙里的生活质量比不上宫里,可是也没有宫里的种种宫规约束,算是比较自由了。

最后一种情况就残酷得多了,没有子嗣的嫔妃会被迫给死去的皇帝殉葬,她们始终是皇帝的所有物,皇帝死了之后还要追随而去。不过,有时赶上特别疯的皇帝,也会留下遗诏,让自己属意的妃子殉葬,不管对方有没有子嗣。这种手段过于骇人听闻,别说现代人了,就是古人都接受不了,所以后来就渐渐被废除了,清朝是封建社会晚期了,也摒弃了这种陋习。

安顿前朝嫔妃

乾隆妃嫔众多这件事不假,但是他活得太久了,儿子都熬死了几个,妃嫔更是很多都先他而去。所以,等乾隆去世时,他的后宫也没剩下太多人。去世的嫔妃,如果是在嘉庆年间去世的,那嘉庆就得按照她们生前的位份,给她们安葬到合适的地方,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仁孝。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 嘉庆是怎么安排老爹的妃子的

死去的妃嫔都要妥善对待,何况那些活着的呢,毕竟这些妃嫔在名分上也是嘉庆的母亲,他可不敢慢待了她们。清朝惯例设置有专门供前朝妃嫔养老安居的宫殿群,比如慈宁宫,历史悠久的寿安宫,还有寿康宫等。而嘉庆就让这些嫔妃们在这里养老,好吃好喝地供着,时不时还得去请安,赶上节庆还得给太妃们晋升一下位份。

受嘉庆奉养的嫔妃中,位份更高,记载也比较详细的就是颖贵妃巴林氏和婉贵妃陈氏了。颖贵妃是蒙古族人,母族的权力很大,也因此地位稳固。她比乾隆小了足足20岁,乾隆成为太上皇之后,她被封为了颖贵妃。因为和乾隆的年龄差比较大,乾隆去世时,她才68岁。嘉庆后来封她为颖贵太妃,她在70岁那年去世,在嘉庆六年次被葬入裕陵妃园寝。

婉贵妃是汉族人,她是乾隆身边的老人了,在乾隆还是皇子时就是他的侍妾了,在乾隆即位后,她得到了常在的位份。后来一直陪伴着乾隆,在乾隆14年时,被封为婉嫔,后来又晋升为了婉妃。她也算是高寿了,在85岁时被嘉庆封为婉尊贵妃。嘉庆12年时,婉贵妃去世,享年92岁,被葬入裕陵妃园寝。婉贵妃如此长寿,恐怕和她一生不曾生育有关。

小结:

颖贵妃和婉贵妃之外,乾隆遗留下来的后宫还有惇妃、芳妃、晋妃、恭嫔、鄂贵人、白贵人、寿贵人等。她们都去世比较早,在乾隆死后的一二十年间相继逝世。她们都是在乾隆死后的一年到二十二年间去世。而晋妃富察氏就很另类了,她出生年月不详,是最后一个葬入裕陵妃园寝的乾隆妃子,后事都是嘉庆之后的道光皇帝操持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8/15800.html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 嘉庆是怎么安排老爹的妃子的” 的相关文章

襄樊之战孟达没有出兵支援关羽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真相?

襄樊之战孟达没有出兵支援关羽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真相?

三国时期最遗憾的莫过于关羽兵败荆州,最后被东吴将领擒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起兵北伐,自江陵出兵攻襄阳、樊城。在围攻襄、樊期间,也就是当年的七月末到十月末这段时间里,关羽曾多次要求在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镇守的刘封、孟达出兵相...

单雄信:隋末唐初猛将,曾险些杀害秦王李世民

单雄信:隋末唐初猛将,曾险些杀害秦王李世民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害秦王李...

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皇甫嵩早年事迹未见史载,因平定黄巾之乱而名声大振。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说的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然后刘备和关羽、张飞跟随卢植讨伐黄巾崭露头角,刘备之所以投奔卢植,是因为之前刘备曾经是卢植的学生。其实在历史上真正剿灭黄巾的是皇甫嵩、...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对李卫身在庙堂,两全江湖,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喜欢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雍正朝的时候是名满天下,他身在庙堂,两全江湖被雍正宠了十三年,但是乾隆不是很喜欢他,本文小编给大家谈论下清朝名臣李卫,从这位封疆大吏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一:英雄...

雍正上位后暴政残忍 雍正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雍正上位后暴政残忍 雍正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在位期间,暴政残忍,对他的儿子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一生皇子甚少,而在他的所有儿子中,他最为疼爱的无非就是弘历了,一直以来他对这个孩子就特别宠爱,而相对来说另外二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尤其是弘时,毕竟他二十几岁时,在被父亲抛...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唯独对蓝玉下手那么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将蓝玉剥皮填草,傅友德也好,李善长也好,这些人虽然都被诛杀或者逼死,也没有受到蓝玉这么非人的折磨,蓝玉的下场之所以这么惨,一方面因为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多疑,残暴,另一方面也是蓝...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一意孤行自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某件事,是个贬义词。赵禹,西汉司法官。斄县人。早年间赵禹有些才华,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之后成为周亚夫的属官,不久之后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相继担任了御史、太中大夫等职。在那之后他与...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还不知道: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他出身于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家祖上积攒的基业非常雄厚,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迅速崛起的最大的原因之一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