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时期禁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走向灭亡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17)440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

唐朝的禁军,分为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两者的组成成分和职责都不尽相同,本篇就介绍一下自唐初到安史之乱前两衙禁军的发展历程,看他们如何从当初的刀光血影堕落成“不能受甲”的。

大唐军人

唐朝时期禁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走向灭亡的?

南衙禁军

介绍南衙禁军之前,不得不简单说一下初唐时期的兵制。唐朝继承并发扬了隋朝的府兵制,太宗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为十道,每道设立军府,称为折冲府,全国一共有634个军府。军府按照规模分为三等,上等规模军府军队人数1200左右,中等规模军府军队人数1000上下,下等规模军府军队人数800人上下,每一个军府配置1名折冲都尉和2名果毅都尉。

府兵制的运行机制分闲时和战时,闲时军队化整为零归入各个军府,朝廷给各个军府配置了土地(均田制),由折冲都尉负责督促士兵耕种和平时军事训练;战时皇帝传下诏令,任命领军大将,规定出征人数,领军大将根据圣旨到京城十二卫中领取军队,卫府根据圣旨从全国军府中调集相应数量的军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到规定地点集结;战事结束后,领军大将回朝复命,军队则回归各自军府耕种,等待下一次集结令。

为什么要说府兵制呢?因为南衙禁军的兵员就是来自于各个军府。每个军府都有一个义务,叫做“番上宿卫”,也就是说轮流到长安执勤,执行保卫长安的任务。

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

根据距离远近,五百里以内的军府每5个月就要到长安执勤一次,千里之内的7个月一次,两千里开外的则是1年1次,那么到京城执勤的府兵到哪儿报道?执勤期间归谁统领呢?这就回到我们的主题——南衙禁军。

南衙禁军

南衙,诸卫兵是也。简单来说,南衙禁军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其中还有差别,前十二卫是遥领军府,其中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十卫领40至50府,左右监门卫负责长安城门守卫和门禁、左右千牛卫负责皇帝仪仗安全,这四卫无需遥领军府。另外太子六卫率中也会遥领军府,但是数量仅仅是3~5个。

每一年根据兵部的调动,各地军府派出执勤部队到京城所属的各自卫府报道,整编之后就组成了南衙禁军,负责守卫京畿安全。

唐初的府兵都是经历了统一战争、对外战争的善战之兵,所以太宗、高宗年间的南衙禁军是一支利剑,有些时候能直接派到战场上,颇有“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风采。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皇室贵族、世家大族以及地主阶级都在不断壮大,“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峻,军府所属的土地不断被侵蚀,养不起那么多兵了,很多人都逃离了军府,出现了兵部要求军府交人军府却交不出人的情况,府兵制逐渐瓦解。同时,高宗后期军事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由太宗时期的军事扩张转变为军事防守,而且边疆经常吃败仗,本来数量就不足的优秀兵员被不断补充到前线,京城“宿卫”就出现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困境。

唐朝时期禁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走向灭亡的?

玄宗时期,不得不在京城招募军队充当宿卫:

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

玄宗十一年,从关中地区的府兵、白丁以及潞州长从兵中抽调了12万人,组成长从宿卫,次年命名为“彍骑”,12万人平均分为12卫,每卫1万人,这就是玄宗年间的南衙禁军。玄宗对这支军队十分看重,再加上开元盛世,国家富足,所以非常舍得砸钱,从《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二卫的士兵各个身着明光铠,光彩照人,其他朝代可是只有将领才配置。

对于新生的南衙禁军,他们缺少了一项磨炼——真正的战场。老一辈的南衙禁军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新一辈的南衙禁军缺少上战场的机会,因为此时唐朝已经开始在边疆设立藩镇,有固定的边防兵,不再需要他们上战场了。沉迷于长安繁华的南衙禁军开始慢慢堕落,正常的训练已经无法保证,史书记载如下:

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牴、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

大意就是南衙禁军的将士们已经不是以卫戍长安为主业了,而是自己去寻找副业,有的人给权贵当仆役(童奴),有的人开始经商,富裕一点的贩卖布匹粮食,穷一点干脆当苦力,反正心思都不用在训练上了,等到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南衙禁军竟然穿不上铠甲,上不了战马,这才有了封常清、高仙芝到长安、洛阳附近招募新兵抵抗叛军导致全军覆没情况。

北衙禁军

如果说南衙禁军守卫的是大唐的核心——长安,北衙禁军守卫的就是长安的核心——皇城。他们是皇帝的私人卫队,负责皇城内的各项防卫。

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

这是唐朝北衙禁军的起源,都是跟随李渊从太原走出来的“元老”级人物,被称为“元从禁军”,而且为了保证纯粹与忠诚,元从禁军都是世代相传,所以又被称为“父子军”。

武德九年,发生了一起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地点玄武门就是皇宫太极宫的北门,属于元从禁军的管辖范畴,李世民也正是获得了玄武门守卫部队的支持才能成功。所以李世民登基后,就非常重视禁军建设,他可不想玄武门之变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唐朝时期禁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走向灭亡的?

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又置北衙七营,选材力骁壮,月以一营番上。

太宗先是从禁军当中调出百余名善于骑射的精兵,称为“百骑”,命令他们轮番守卫玄武门。同时,李世民建立北衙七营,北衙禁军架构形成。

高宗时期,从府兵之中抽调精锐组成了左右羽林军充实北衙禁军,武则天时期,将“百骑”扩充为“千骑”,中宗时期进一步扩充为“万骑”,独立成为两支军队,后来李隆基以两支“万骑”军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夺得政权,“万骑”也正式更名为左右龙武军,此时北衙禁军有四支队伍,分别是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

北衙禁军守卫着皇城,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所以在唐初的政治风云中,北衙禁军一直是重要推手。除了上文提到的李世民控制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和李隆基获得“万骑”军支持发动唐隆政变外,还有几场政变也有禁军的身影。

神龙政变,张柬之等人逼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辟,参与政变的敬晖是左羽林将军,桓彦范是右羽林将军,武则天一看整个禁军都反了,回天无力只能退位。

景龙政变,中宗太子李重俊不满韦后、武三思弄权,在左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诛杀了武三思,准备冲进皇宫时,在玄武门外禁军倒戈,李重俊政变失败被杀。

先天政变,玄宗继位后,太平公主欲效仿武则天,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右羽林将军李慈成引为同党,阴谋发动政变,幸好玄宗提前得到消息诛杀了两人,否则禁军作乱结果就不好掌控了。

如此重要的北衙禁军,每一任皇帝当然都格外重视。太宗年间,选拔禁军的标准是:

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

可谓是优中选优,高宗、武后年间也是从府兵中挑选精兵强将进入北衙禁军。玄宗初年,北衙禁军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但是随着社会安定,宫廷政治稳定,玄宗放松了对北衙禁军的管理,北衙禁军更多成为勋贵子弟的镀金之所。

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制若宿卫兵。

唐朝时期禁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走向灭亡的?

当年跟随玄宗发动唐隆政变夺取政权的功臣子弟,都被安排到禁军当中。和南衙禁军轨迹相同,在盛世无忧的环境下,北衙禁军也逐步没落。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末年,禁兵浸耗,及禄山反,天子西驾,禁军从者裁千人,肃宗赴灵武,士不满百,及即位,稍复调补北军。

安史之乱后,护送玄宗西逃的禁军一下子跑了上千人,而护送太子李亨(后来的肃宗)前往灵武的禁军更是不足百人,足见此时的北衙禁军已经荒废到什么程度了。

马嵬坡兵变的主角是北衙禁军

一方面是南衙禁军、北衙禁军在盛世之中沉沦,一方面是边疆藩镇边防兵在与外族不断战斗中接受鲜血的洗礼,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安禄山统领三镇之兵造反之时,大唐朝廷的纸面实力远大于他。彼时南衙禁军12万,实际在编估计8万左右,还有数万北衙禁军,凭借洛阳、长安高城深池,潼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要拖住安禄山等边防军回援易如反掌,可是此时的禁军竟然都无法上战场,逼得封常清和高仙芝只得在关中临时募兵,带着一群没有经过训练的“白丁”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焉能不败?潼关失守后,虽然城内还有数万禁军,但是玄宗已经不相信他们能守住了,很干脆地逃离长安。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威慑四夷的唐军组建的南衙、北衙禁军以及唐玄宗,沉浸在开元盛世的荣光之中无法自拔,忘记了各自的使命,最终危难降临,只得仓皇出逃。现在的我们处于和平时期十数年,一片欣欣向荣,但是我们一定要谨记唐朝教训,“忘战必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8/15809.html

“唐朝时期禁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走向灭亡的?” 的相关文章

秦始皇如果让扶苏继位的话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秦始皇如果让扶苏继位的话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还不知道:扶苏继位究竟能不能救秦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扶苏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焦点人物。说他是焦点人物,因为扶苏与整个大秦帝国的命运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后世的很多历史评论者都认为,秦朝灭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选择扶苏,而选择了胡亥。如果选择扶苏为继位者,秦朝断不...

对于秦始皇来说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于秦始皇来说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秦始皇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既是明君也是暴君,但他不是昏君。何谓昏君?荒淫无道曰昏君,昏聩不明曰昏君。昏君并无误国害民之心,昏君只是要满足他们自己的荒唐欲望。比如陈朝后主陈叔宝,写得一手好辞赋,聪敏又伶俐,会玩懂生活,只是不愿意去好好地治...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的最大污点,第二次称帝以后,为何必须杀掉于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第二次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要求下,朱祁镇杀掉了名臣于谦。认真的说,于谦属于名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堪称与...

耿炳文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耿炳文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耿炳文,濠州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耿炳文是明朝名将,固守长兴十年,屡次挫败张士诚的进攻,为朱元璋专心对付陈友谅立功巨大。在朱元璋大肆屠杀文臣武将的时候,耿炳文难过一劫,成为建文帝时少有的活下来的开国名将。那为何耿炳文最后还是不得善终...

宇文赟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宇文赟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宇文赟,北周宣帝,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子,北周第四代皇帝。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宇文赟在东宫时,武帝宇文邕对这位太子放心不下,觉着他的能力不足以继承大位,因此常严加管束,看是否能成大器。因此,太子的朝见进止,和诸臣无异,虽然隆雾盛暑,也不得休息。太子宇文赟自然对...

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 关羽为何没有对夏侯惇下手

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 关羽为何没有对夏侯惇下手

还不了解:关羽和夏侯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杀了曹操诸多大将,为何没有对夏侯惇动手?关羽不杀夏侯惇的诸多考量关羽在《三国志》之中被称为万人敌,手刃名将数十名,功勋卓著,那么,为何在《三国演义》之中没有对夏侯惇动手呢,虽然两人交锋次数只有两次,但过五关斩六将时的...

三国时期的东吴十二虎将分别都是哪些人?他们结局如何?

三国时期的东吴十二虎将分别都是哪些人?他们结局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权继承父兄之基业,建立吴国,当了开国皇帝,孙权之所以能建立吴国,当皇帝,他手下这十二员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十二员大将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和丁奉,这十二人也被《三国志》作...

赵柱:宋徽宗赵佶之子,宋徽宗被迁徙到韩州时出生

赵柱:宋徽宗赵佶之子,宋徽宗被迁徙到韩州时出生

赵柱(1130年6月4日—),宋朝宗室,宋徽宗赵佶之子,母为婉容阎宝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生于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四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在宋徽宗、宋钦宗·赵桓等人被俘北上,押往金国,被迁徙到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时所生。于同年七月十五日,与父亲宋徽宗等人一起被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