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她最后为何自杀而死?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30)440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冯小怜原是高纬的皇后穆邪利身边的侍女,穆邪利失宠后,将冯小怜进献给高纬,高纬封冯小怜为淑妃。冯小怜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深得高纬宠幸,与高纬坐时同席,出则同乘。高纬为冯小怜不顾晋州危急,陪她继续打猎;又为冯小怜造桥观战,对其宠爱至甚。后立冯小怜为左皇后。577年,北齐灭亡,冯小怜与高纬被周军押解到长安。同年,高纬被杀,冯小怜被北周武帝宇文邕赐给代王宇文达,很受宇文达宠爱。宇文达妃李氏,与冯小怜争宠,冯小怜中伤李氏,几乎将李氏害死。北周外戚杨坚杀害宇文达后,又把她赐给李氏的哥哥李询,李询的母亲知道冯小怜曾迫害过自己的女儿,就令她自杀而死。

人物生平

封为淑妃

冯小怜,是后主高纬皇后穆邪利的侍女。穆邪利失宠后,便在五月五日把冯小怜进献给高纬,因为端午节又称续命节,故她也被称为“续命”,高纬封冯小怜为淑妃。冯小怜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高纬深深被她迷住,坐时同席,出则同乘一匹马,但愿两人生死在一处。高纬让冯小怜住在隆基堂,冯小怜厌恶这里原是曹昭仪日常居住的地方,所以命人把地面都换了一遍。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她最后为何自杀而死?

城失围猎

公元576年(北齐武平七年)十月,北周军攻打平阳城,晋州危急。高纬正和冯小怜在三堆(《资治通鉴》作天池)打猎。晋州告急的人,从早晨到中午,骑驿马来了三次。右丞相高阿那肱说:“皇上正在取乐,边境有小小的军事行动,这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着来奏报!”到傍晚,告急的使者再次到来,说“平阳已经陷落,”这才向高纬奏报。高纬准备回去援救,可是冯小怜余兴未尽,要求高纬再围猎一次,高纬依从了她的要求。

造桥观战

同年(公元576年)十一月,高纬抵达晋州时,城池已将失陷。于是高纬令士兵挖地道向城里发起攻击,城墙倒下十几步宽,将士们正准备趁势而入。高纬传令暂时停下,让人召冯小怜一起观看。可是,冯小怜正在梳妆打扮,没能马上赶来。周军便用许多木头把缺口堵塞严密,因此城未能攻下。

过去民间相传说晋州城西的石头上有圣人留下的遗迹,冯小怜想前往观看。高纬担心城上的弓弩能把箭射到桥上,所以就让部下抽去不少攻城用的木头制造远桥,监作舍人因未能立即造好而受处罚。当高纬和冯小怜一起走上桥去时,桥就断裂了,一直折腾到天黑才回来。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她最后为何自杀而死?

向北逃奔

高纬又称赞冯小怜有功劳,准备立她为左皇后,便当即令人去取祎衣、翟羽衣等皇后的衣服,同时和冯小怜一起骑着马去观战。齐军东头部队稍稍后退,冯小怜十分恐惧地说:“我们的军队打败了!”录尚书事、城阳王穆提婆说:“皇上快离开!皇上快离开!”高纬就和冯淑妃退奔高梁桥。开府仪同三司奚长向高纬劝阻说:“军队半进半退,是作战时的常规。目前士兵们都完全整齐,没有受到挫折死亡,陛下离开这里又到哪里去!马脚一动,人的情绪就会惊恐混乱,不能重新振作。希望陛下迅速回去安慰他们!”武卫张常山从后面赶到,也说:“军队很快就收拢完毕,非常完整。围城的士兵也没有动摇。天子更好返回。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请求天子领太监去巡看。”高纬将按他所说的去做。穆提婆却拉着高纬的胳膊说:“他的话难以相信。”高纬便带冯淑妃向北退走。

当他们到洪洞戍地时,冯小怜正对着镜子涂脂抹粉自我欣赏,忽然后面有杂乱的声音,高喊敌人已经到来。他们只得起身再次逃走。 高纬派宦官到晋阳拿来皇后的服饰,这时,他们在途中相遇,高纬拉紧马缰绳慢步走,让冯小怜把衣服穿好,然后继续奔跑。

同年(公元576年)十二月十六日,高纬到达邺城,高纬的母亲胡太后也随后来到邺城,高纬虽然知道却不出来迎接,可是听说冯小怜将到时,他令人凿开城门到十里远的地方迎接。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她最后为何自杀而死?

亡国被俘

公元577年(北齐承光元年)正月,高纬把胡太后留在济州,派高阿那肱镇守济州关,观察北周军队的动静,自己和皇后穆邪利、冯小怜、幼主高恒、韩长鸾、邓长等几十人逃奔青州。 高纬到了青州,就要进入陈朝国境。而高阿那肱秘密和北周军队联络,约定一起活捉高纬,却屡次向高纬启奏道:“周朝的军队还离得很远,我已经下令烧桥断路。”高纬因此在青州停留宽慰自己。北周军队到达关隘,高阿那肱就向他们投降。北周军队很快到了青州,高纬用袋子装了金子,系在马鞍上,和穆邪利、冯小怜、高恒等乘了十几匹马向南逃走,正月二十五日,到南邓村,尉迟纲追上他们,全部活捉,连同胡太后一起送往邺城,北齐灭亡。

之后冯小怜与高纬被周军押解到长安,高纬还请北周武帝宇文邕把冯小怜还给他。宇文邕说:“我看天下也不过像脱下的鞋子一般,一个老太婆我怎么舍不得给你!”他仍把冯小怜赐给高纬。

逼令自杀

公元577年(北周建德六年),高纬被宇文邕杀害,冯小怜被赐给代王宇文达,很受宇文达的宠爱。冯小怜在弹琵琶时,因为琵琶弦断了,便作了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宇文达的妃子李氏,是李询的妹妹,她与冯小怜争宠,冯小怜诬陷中伤李氏,差点将李氏迫害而死。

大象二年(580年)冬,相国杨坚为篡位而杀害北周五王,宇文达就是其中之一。事后,杨坚把冯小怜赐给李氏的哥哥李询,李询命令她穿着粗布衣裙、舂粮食。李询的母亲知道冯小怜曾迫害过自己的女儿,乘机进行打击报复,令她自杀而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8/18139.html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她最后为何自杀而死?” 的相关文章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为?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为?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

历史上薄太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薄太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在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大多是属于男人的,而他们背后的女人却会常常被人们忽略,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薄姬的出身其实很低微,她是一个私生女,父亲是吴郡人(今江苏一带),史书只记载姓薄,母亲是以前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了薄姬,后来魏豹做了魏王,所以她母亲就把他...

春秋时期有哪些被史籍记载的女性,她们有哪些事迹?

春秋时期有哪些被史籍记载的女性,她们有哪些事迹?

春秋时期有不少美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夏姬夏姬(约公元前640年前后―?),姬姓,名“少(上孔下皿)”,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高祖刘邦对他们既蔑视又尊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刘邦本打算废长立幼,但由于商山四皓的出山规劝,才打消了念头。不禁要问,刘邦难道忌惮这四位隐者吗,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解读。一、“商山四皓”何许人物商山四...

韩信临死前一句话让刘邦背后发凉 韩信到底说了什么

韩信临死前一句话让刘邦背后发凉 韩信到底说了什么

韩信惨遭吕后杀害,临死前说的狠话,为啥让刘邦后背发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朝是一个传奇的朝代,它孕育出了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无数传奇的人物。然而最初,秦朝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它是秦人奋六世之余烈,才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而秦朝的倒塌,也就使...

历史上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才选择离开刘备吗?

历史上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才选择离开刘备吗?

徐庶本名徐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众所周知,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主要是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控制。除此而外,还有另外三个原因,可能是你我都不曾想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寻找答案):一、三国博弈,各自帐...

长坂坡之战,许褚面对张飞的叫阵是什么表现?

长坂坡之战,许褚面对张飞的叫阵是什么表现?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三国中的长坂坡之战非常出名,当时,刘备败走,曹操率军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先跑了,让张飞带二十骑断后,张飞横矛立马在当阳桥头叫阵,曹操手下诸将,无人敢出战。当时,曹操手下大将几乎都在,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都在,但是...

代善是什么出身?他支持皇太极继位的原因是什么?

代善是什么出身?他支持皇太极继位的原因是什么?

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努尔哈赤的儿子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每个儿子都非常优秀。尤其是代善更优秀。代善出身高贵,他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嫡福晋佟佳·哈哈纳扎青所生,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皇太极的出身没有代善高。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梦古姐姐是继福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