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因为影视剧的播出,“宰相刘罗锅”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他刚直不阿,心怀百姓,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但历史身上的刘墉,既非宰相,也非罗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次,刘墉参加殿试,乾隆当主考官。当乾隆看到刘墉是罗锅时,就戏弄他:“你能以罗锅为题作诗一首吗?”刘墉马上吟出一首诗:“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乾隆听后,十分佩服刘墉的才华与胆量,同时又很惭愧,当场钦点刘墉为状元。
还有一次,刘墉入朝为官,上朝叩拜姿势很是奇特,令满朝文武官员捧腹大笑。乾隆见刘墉原本就驼背,跪得又很滑稽,就打趣说:
“刘爱卿,你这么一拜,不就成了罗锅了吗?”
刘墉当即磕头高呼:“谢主隆恩!”乾隆与大臣面面相觑,刘墉笑着说:“按大清律,皇帝赐封臣子封号,封一个字,臣下每年就可多拿2万两俸禄,皇恩浩荡!”弄得乾隆哭笑不得。
刘墉以智慧化解了尴尬,确实高明。
以上有关“刘罗锅”的传说,十分有趣,但大多是民间误传。历史上虽没有关于刘墉仪表堂堂的记载,但他至少也是身体端正,绝非驼背。
因为,清朝选拔官员很严格,有四个标准:身、言、书、判。“身”指体貌端正。“言”指表达清楚。“书”指字体俊秀。“判”指断事精准。
这四项中,“身”是之一位,如果刘墉是“罗锅”,之一关就会被刷下来,毕竟如此形体,有损大清形象,出身再高也当不了官员。
那,“刘罗锅”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刘墉是嘉庆的老师,被尊为“刘阁老”,“阁”与锅读音相近,“阁老”在流传时成了“锅腰”,“锅腰”在京城方言里叫罗锅。所以刘墉就成了“刘罗锅”,传言有趣。
可见,民间传闻的可信度并不高。还有一些影视作品误导,说刘墉出身贫苦人家,而真实情况则刚好相反。
刘墉,于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曾祖父是顺治时期进士,祖父是康熙时期清官,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时期重臣,地位很高,可与后来的和珅相比拟。
刘墉所在的刘氏家族从曾祖父开始到侄孙刘喜海,一共经历5代,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2位大学士,可见刘氏家族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刘墉从小饱读经书,聪明灵秀,但他在30岁之前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直到33岁时才因出身高门第破例参加了乾隆主考的殿试。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墉才华出众,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在殿试时被乾隆钦点为状元,后因父亲刘统勋极力反对才作罢。
刘墉考中进士后,进翰林院做了3年编修,后担任乡试、会试正考官,3次兼国子监,还编修过《四库全书》,还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刘墉学识渊博,为官也很清廉。他前期在各地做地方官,刚直不阿,被人们称为“刘青天”,《宰相刘罗锅》就有事件原型。
1780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他核查灾情,撤销2名知县与1名知州;开仓放粮,接济灾民等,不久当地民生丰足,百姓感恩戴德,称刘墉为“包公再世”。
刘墉为人刚正,最被人称颂的是查办山东巡抚国泰案,此案当时轰动全国,在民间称颂甚广 。此后刘墉被调到京城,任命为吏部尚书,后又兼工部尚书。
但调京后,刘墉就变了,开始谨小慎微,失了早年锐气。史载,刘墉见和珅位高权重,是乾隆身边红人,就对和珅等人虚与委蛇,不再得罪官场同僚。
1787年,刘墉为官就“小错不断”,次年还发生乡试舞弊案,刘墉被弹劾受处分。后来教皇子读书的师傅们几天没开课,总师傅刘墉难逃其责,再次遭到乾隆训斥。
一系列的犯错,让刘墉错失被授予大学士的机会,他没进过军机处,没有接触到大清的权力中心,因此后世称他为“宰相刘罗锅”,也是不合适的。
刘墉在为官前后,判若两人,令人费解!巧合的是,刘墉犯的错总是不大不小,也不足以赔上身家性命,只是遭到乾隆骂而已。
不管刘墉从刚直到圆滑,还是从谨慎到糊涂,这都是他的为官之道。史上凡能全身而退之能臣,哪一个不明哲保身?刘墉看透了这点,才不会功高盖主。
而的确,那些平庸糊涂、不功高盖主的官员更得乾隆喜爱。事实也证明,刘墉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善终,于1804年85岁高龄去世。
刘墉虽一生清廉,但没有做到不失刚正,因此嘉庆帝赐他谥号“文清”,而非“文正”。有文正谥号的也有一个人,那是曾国藩,也叫曾文正。
刘墉的案例,其实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职场、官场和商场,为人不可锋芒毕露,该隐藏锋芒时,就不可得意忘形。
韩信和蓝玉的狂妄,世人皆知,结果自然是身首异处。史上很多案例都说明了,当你没法改变世界时,就只有去适应它。这不是当逃兵,而是明哲保身,智慧处世。
否则,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那就真的是愚蠢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