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08)360

对汉文帝女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文帝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馆陶公主之所以能被历史铭记,一是因为馆陶公主有着足够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手段,二是馆陶公主的母系势力强大,而反观绛邑公主,简直要啥没啥,自然也就没有被历史铭记的资格。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图|馆陶公主(影视剧照)

不过,单从汉文帝一朝来说,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的地位并没有多大差距,甚至绛邑公主在汉文帝心中的地位,可能还要比馆陶公主更高,这从两人所嫁之人就能看出来。

馆陶公主所嫁之人是堂邑侯陈午,绛邑公主所嫁之人是绛侯周胜之,单从爵位上来看,陈午和周胜之并没有什么差别。

可事实上,陈午的堂邑侯初始食邑仅有六百户,巅峰时期的食邑也才一千八百户,在侯爵榜上仅能排在86位,只能算是个小侯爵。

而反观周胜之的绛侯,不仅初始食邑就有八千一百八十户,后来更是增加至了一万户,这种食邑称得上是汉代侯爵更高的一层了。

另外,从家世背景来说,陈午就更没法和周胜之比了,周胜之的父亲是周勃,而周勃不仅是西汉的开国大将,还是迎立汉文帝的功臣,乃是名副其实的西汉实权人物。

而反观陈午,祖上最知名的人物也就只有他的爷爷陈婴了,可陈婴虽然同周勃一样是西汉初期的知名将领,但陈婴是在项羽死后才投靠的刘邦,在西汉政权中的地位显然要比周勃低得多。

因此,从婚姻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汉文帝时期,绛邑公主是要比馆陶公主更受宠的,但也就仅限于汉文帝一朝,等到汉文帝去世后,两人的地位就彻底拉开了。

馆陶公主在随后的汉景帝、汉武帝时期,都是西汉政权中的核心人物,而绛邑公主在汉文帝去世后,就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正史上连绛邑公主是何时去世的都没有记载。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因为馆陶公主拥有足够的政治野望和政治嗅觉,以及比绛邑公主更加卓越的母系背景。

咱们先说母系背景,馆陶公主的母亲名叫窦漪房,而窦漪房虽然出身低微,但她在汉文帝还是代王时,就深受汉文帝宠爱。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图|窦漪房和汉文帝(影视剧照)

而且,因为汉文帝元配和她所生的四个儿子皆早逝,所以汉文帝即位后,拥有二儿一女且颇受汉文帝喜爱的窦漪房就被封为了皇后。

同时,窦漪房的长子刘启也被立为了太子,而次子刘武则被封为了代王,窦漪房的两个弟弟也先后被封侯,并成为了朝堂中的实权人物。

而反观绛邑公主,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她的母亲是谁,但想必地位也高不到哪去,因此绛邑公主的母系势力要远低于馆陶公主。

说完了母系背景,咱们再来看看两人能力之间的差异,首先是馆陶公主,她虽然嫁得不是太好,但她从未因此气馁过,一直游走在朝堂内外,苦心经营着独属于自己的关系网,让自己不至于被人们遗忘。

等到了汉景帝时期,馆陶公主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当时汉景帝虽然是皇帝,但他的权利却要受到窦太后的制约,因此汉景帝和窦太后的关系并不好。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图|汉景帝(影视剧照)

而次子刘武虽然和窦太后关系更好,但他身为诸侯王,是不能久滞于长安的,因此能常伴窦太后左右的,就只剩下馆陶公主。

而且,当时的窦太后因为身患眼疾,所以更加看重亲人的陪伴,于是能时刻陪伴在她身边的馆陶公主,就成为了窦太后的唯一依靠,母女之间的感情在汉景帝时期飞速升温。

而有了窦太后做依靠,馆陶公主甚至连汉景帝的脸色都不用看了,不过馆陶公主并没有因为有了窦太后当靠山就轻视汉景帝,反而大肆搜罗民间美女送给汉景帝充实后宫。

由此可见,馆陶公主的政治手段有多卓越,她一边维持着和母亲窦太后的关系,同时又不断讨好弟弟汉景帝,并且还能让双方同时善待她,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看起来虽然简单,但能做好就很难了。

更重要的是,馆陶公主在维持和母亲、弟弟关系的同时,还在为以后做准备,她先是找到了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希望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荣做太子妃。

而在遭到栗姬拒绝后,馆陶公主又向刘彻的母亲王夫人说到了联姻,在确定了联姻之事后,馆陶公主就联合王夫人等人,策划了太子刘荣被废事件,将刘彻推到了太子的位置上。

如此一来,馆陶公主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权势在刘彻即位后不会衰竭,而事实正如馆陶公主所期待的,在汉景帝去世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依然非常信赖馆陶公主这个姑姑加丈母娘。

而反观绛邑公主呢,她自从嫁给周胜之后,就老老实实地在家相夫教子,根本没想过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关系网。

当然,因为窦皇后的存在,馆陶公主要比绛邑公主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但绛邑公主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她完全可以借助老公公周勃的势力,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网。

可绛邑公主不仅没有建立关系网,甚至连和汉文帝之间的父女关系都不再维护,因此在周勃辞官、周胜之被杀后,绛邑公主就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图|馆陶公主和母亲窦太后(影视剧照)

所以,从汉文帝时期两人的举动就能看出,馆陶公主的个人能力要比绛邑公主卓越得多,这也是为何到了汉景帝时期,就再也找不到绛邑公主相关记载的主要原因,

总结来说,馆陶公主身上的权势之所以能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而不衰,除了因为有个好娘亲外,更重要的是馆陶公主本身具有高超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远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9/19571.html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的相关文章

康熙和乾隆孩子都那么多 最后三代皇帝为何没有子嗣

康熙和乾隆孩子都那么多 最后三代皇帝为何没有子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康熙乾隆那么能生,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清朝的历史一直为大家所熟知。对于清朝的皇帝大家也很了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这三代皇帝的治国能力是非常...

历史上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没有杀汉献帝?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没有杀汉献帝?原因是什么?

汉献帝,东汉王朝末代皇帝,一生命运坎坷。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朝纲腐败、朝局动荡,宦官与后戚轮流把持朝政,业已成为把持朝政的两大毒瘤,把东汉搞得乌烟瘴气。朝堂之上群臣拉帮结伙明争暗斗,各地武将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彼此之间连年征战。民间百姓衣食难继,流...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不被曹操重用,是因为他划水摸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徐庶,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都不陌生,在《三国演义》中,他曾是刘备最早的谋士之一,刘备之所以能得到诸葛亮,也是源于徐庶的推荐。在书中,曹操担心他辅佐刘备,因而在程昱的建议下,将其母亲掳...

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口含七粒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物时,大...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 崇祯有挽救明朝的机会吗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 崇祯有挽救明朝的机会吗

还不知道:明末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机会挽救明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有抱怨天气的,如明亡于小冰期;有抱怨党争的,如东林党排除异己;还有抱怨祖宗的,如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可事实上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像明朝这种...

司马伦是什么人?他的皇帝是怎么来的?

司马伦是什么人?他的皇帝是怎么来的?

司马伦,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永康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逼迫侄孙晋惠帝禅位,当了西晋皇帝。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司马伦就被推翻,晋惠帝也重登帝位。作为晋惠帝的叔公,司马伦为何要夺侄孙的皇位,又为何会迅速垮台呢一,出身名门司马伦出...

陆郁生:东吴官员陆绩之女,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陆郁生:东吴官员陆绩之女,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陆郁生,三国时期吴国官员陆绩之女,因为当时陆绩正赴任郁林,因此取名郁生,13岁成为张白之妻。号为义姑。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陆郁生的父亲陆绩是吴郡公认的才子,又是当时吴郡陆氏的领袖。陆绩赴任担任郁林太守,遂取此名。陆郁生年少的时候就定下坚贞的志向。建安二十四年(...

李卫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卫的五个儿子是什么下场

李卫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卫的五个儿子是什么下场

对李卫是一代名臣,他的五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是清代的一代名臣,经历了三朝皇帝,从康熙到乾隆,目睹了国家从不稳定到盛世的转变。之所以称呼其为名臣,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官能力较强,而且因为他很是清廉,敢于和权贵较真,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在后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