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耗时五年也没能攻克齐国,乐毅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16)380

乐毅是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也是燕国能够崛起的首席功臣。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直接重创了赵国,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国伐齐重创的齐国,曾经也是和秦国平起平坐的强国。就五国伐齐来说,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耗时五年也没能攻克齐国,乐毅为什么会失败?

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的存在,意味着乐毅没能彻底消灭齐国。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乐毅耗时五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齐国呢?

首先,早在公元前284年,乐毅就率军攻破齐国都城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于是,燕惠王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因此,对于乐毅来说,在齐国耗费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却依然没能拿下莒城、即墨这两座城池,也即没能彻底消灭齐国这一诸侯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齐国城池,也是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乐毅的怀柔策略,目的是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上下的斗志,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耗时五年也没能攻克齐国,乐毅为什么会失败?

进一步来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从这一角度来看,乐毅是有机会彻底消灭齐国的,但是,他希望在不引起齐国上下激烈抵抗的基础上,彻底消灭齐国。而这,促使乐毅围困了即墨、莒城这两座城池,却没没有攻破城池的重要原因。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另一方面,对于乐毅来说,很可能缺乏攻下即墨、莒这两座城池的实力。因为在齐国的城池中,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在战国时期,齐国都城都城临淄之外,还在边境设立了四个都城,也即这就是“齐国五都”——临淄、即墨、高唐、莒、平陆。对于齐国五都来说,将齐国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也即这个都城,可以理解各个区域的中心城池。在此基础上,齐国在五个都城中,都准备了大量的精锐士兵,以及必要的物资等,从而方便其和战国七雄之间的作战。

比如《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在燕国发生子之之乱时,齐宣王调集了齐国五都的兵力,从而迅速攻占了燕国。而这,自然成为燕国和齐国结怨的重要原因,促使燕昭王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了五国伐齐之战。在乐毅伐齐时,齐国看似只有即墨、莒这两座城池。但是,因为这两座城池都是齐国五都之一,所以,这两座城池中的兵力,应该能占到齐国整体兵力的三分之一。

正是凭借着这些精锐的士卒,田单才能在乐毅被调离之后成功恢复齐国。在五国伐齐时,乐毅一开始是 *** 燕国、秦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五国之力,才在济西之战中击败齐国主力,从而攻入齐国都城临淄的。不过,在乐毅率军攻入齐国腹地后,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的大军,基本上都陆续班师了。也即在公元前284年之后的战役,主要是燕国和齐国之间进行的。虽然齐国只剩下即墨、莒城后,但是,乐毅率领的燕国大军,需要分兵镇守已经攻占的城池,在持续分兵之后,乐毅应该没有多少兵力可以攻破即墨、莒城了。

耗时五年也没能攻克齐国,乐毅为什么会失败?

最后,总的来说,对于齐国来说,正是因为实行五都的方案,导致齐国的都城临淄没能集中所有的兵力,成为乐毅率军攻破临淄的重要原因。不过,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显然也是齐国得以复国的重要原因。在战国时期,因为激烈的兼并战争,其他诸侯国往往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除了都城邯郸之外,还有代郡、晋阳这两个核心区域。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正是李牧从代郡带来的兵马,促使赵国得以继续抵挡秦国的进攻。对于齐国来说,之所以采用五都这一方案,也是因为齐国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需要重兵把守边境地区。

其中,就乐毅没能攻克的莒城来说,原本是用来抵挡楚国,防止楚国进攻齐国的重镇。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曾和楚国之间多次较量,比如二者就爆发了徐州之战、垂沙之战等战役,这促使齐国在莒城留下了众多兵力。齐湣王被杀后,田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佣人。后来,莒人共同拥立田法章为军,是为齐襄王。齐襄王据守莒城,并布告齐国各地说,齐王已经在莒城继位。公元前279年(齐襄王五年),乐毅因为燕惠王的猜忌,被迫投奔赵国时,齐襄王已经在莒城居住五年,齐国将领田单以即墨作为基地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齐襄王于是封田单为安平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9/21023.html

“耗时五年也没能攻克齐国,乐毅为什么会失败?” 的相关文章

神龙政变对张柬之有何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神龙政变对张柬之有何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在武则天身上发生过“林林总总”的大事件之中,“神龙政变”无疑可以算作武则天整个人生的“谢幕演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柬之直到年迈之时,因为武则天欣赏,才得以入朝为官。可是他为什么却积极组织神龙事变,推翻武则天呢?他推翻了武则天,本来功劳最大,为什么却被李显流放而死?张柬...

雍正上位后囚禁了很多人 乾隆为何又将人给放出来了

雍正上位后囚禁了很多人 乾隆为何又将人给放出来了

对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张永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永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永,沉浮官场褒贬不一的明朝宦官。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永净身入宫时年仅10岁,因善于察言观色而得以调往东宫侍奉“好骑射”的太子朱照厚,从而练出一身好功夫。朱照厚变身明武宗后,张永升任御用监太监。他仗着皇上撑腰,明目张胆奏请皇上将已故太监交还朝廷的大片庄田赏赐自己...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麋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郡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刘备糜夫人的兄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麋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宋徽宗被俘虏之后 宋徽宗生活过得怎么样

宋徽宗被俘虏之后 宋徽宗生活过得怎么样

对宋徽宗被金人掳走后,过得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被誉为“艺术家皇帝”的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他天性倜傥多情、风流成性,在位期间拥有的后宫妃嫔数量居大宋之冠,充分享受了一介帝王“坐拥世间绝色美女”、“尽享人间富贵荣华”的特殊待遇。好色的宋徽宗生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