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沈南嫪是什么人?他与女皇武则天之间有何故事?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30)410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帝王,与高宗并称“二圣”。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森严的封建男权社会中是极其罕见的。武则天还是唐朝两代皇帝的妃子,仅仅从这一点来看,武则天无论是外貌还是才情手段都非常出众。应该说放到现在的宫斗剧中,她绝对是能活到最后的那一个。

武则天在位期间,虽大兴“酷吏之治”,但也“明察秋毫”,她有谋略,又善于用人,重视人才;历史上的名相姚崇、宋璟,包括狄仁杰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

只是武则天后期逐渐奢侈专治,渐渐暴露弊端。甚至还养了一众男宠,极尽奢靡荒淫。也许她自知自己有功有过,所以才留下一块无字碑让后世来评价吧。

01

伶俐才人步步营

沈南嫪是什么人?他与女皇武则天之间有何故事?

武则天14岁进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她举止端庄,聪慧伶俐,比较会察言观色,然后被封为才人。太宗皇帝对其尤为喜欢,赐她封号“武媚”,所以在一些影视剧里称她为武媚娘,这是由来。

太宗死后,武则天并没有为其殉葬,只是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了。武则天不甘一辈子青灯古佛的生活,靠着跟李治藕断丝连,经常让人传信给李治,说自己思念李治。李治对武则天本就别有用心,也是尝试用多种 *** 接触武则天。

李治经常找机会去感业寺幽会武则天。很快两人不满足私下见面,李治便将武则天光明正大的接回宫中,由“继母”的身份转变为自己的妃子。

武则天回到宫中,觊觎皇后之位。为了扳倒皇后,她心狠地捂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然后诬陷是皇后所为。得知此事,李治不疑有它,勃然大怒然后废掉皇后。为了安慰武则天,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

李治身体经常不适,处理朝堂政务精力有限,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得以展现。很多时候是武则天代为处理政务,并且处理问题果断分明,很让群臣信服。长此以往,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即使等到儿子李旦继位时,实权还是在武则天手里。

02

铁血手腕露端倪

武则天是一个手段狠厉角色,她排除异己,控制身边人。尤其在李治死后,仿佛没了束缚,更加肆意妄为。为了权力,武则天用了很多计谋,手段之毒辣,一度让人闻风丧胆。

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满足于皇后之位,还想当女帝。她拉拢一些重要朝臣支持自己,对一些不支持自己的大臣大开杀戒。即便是自己儿子李弘也成了武则天的眼中钉、肉中刺。

太子李弘性格平和,讲究仁义礼节,还常被大臣们称赞。只是他生在帝王家又有个想掌权的母亲,他秉性温吞软弱,注定“赢”不了自己的母亲,只能被武则天处死,白白成为武则天权力的牺牲品。

等他死后,他的弟弟李贤被立为太子,然而他的下场跟哥哥一样也是死在母亲手中。还有很多李姓武姓在内的亲族大臣被武则天或处死或发配,下场无不凄惨。这些所作所为常人万不敢或不忍心去做,但从侧面反映出武则天虽然狠辣但也是个天生的王者。

03

沈南嫪是什么人?他与女皇武则天之间有何故事?

圈养男宠设后宫

武则天终于登上大位后,她励精图治,初期的杀伐残暴也收敛了许多。而是善于纳谏,管理国家方面有手段、有能力。在她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一派繁荣之景。

国家逐步走上正轨时,武则天有心思放在旁的上面了。李治离世多年,武则天夜夜孤枕难眠,空虚寂寞。看见年轻男子,不免心生向往。武则天索性也像男性皇帝那样设起了后宫,只不过后宫里养的都是年轻帅气的男子。

武则天的后宫里“佳丽众多”,比如张昌宗、沈南嫪几位是深得女帝欢心的。尤其是沈南嫪的上位史也是颇具戏剧性。

沈南嫪是位太医,跟其他男宠相比不算年轻,但相貌尚可;是有一天深夜武则天腹痛难忍,宫人连忙宣来太医,当夜值班的正好是沈南嫪;沈南嫪一番诊治后,收拾东西正要离开,却突然被武则天拉住,想让沈南嫪留下“侍寝”。沈南嫪顿时觉得心惊胆战,一时间又束手无策。

武则天见状,也没有强留,只是先打发沈南嫪离开。后来武则天又找机会召见沈南嫪,一开始沈南嫪推脱说自己小小医官,不敢肖想皇上。但架不住武则天的频繁召见,沈南嫪自知不可再拒绝否则可能人头不保,就顺从了武则天,成为武则天新任“宠妃”。

之后沈南嫪为了巩固自己的“宠妃”地位,进食了大量滋阴补阳之药,可惜因为药的副作用太大,没过几年,沈南嫪就撒手西去;在他死后武则天并没有怎么伤心,而是继续寻找新的目标作为男宠。武则天才不会为一朵花放弃整个花园。

04

沈南嫪是什么人?他与女皇武则天之间有何故事?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从一个小才人走上封建时代权力的巅峰,必是经历了常人无法经历的心路历程,有着常人难有的胆量与谋略。她杀子谋位,却又广纳贤才,削弱世家大族势力,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大唐的经济文化耀眼夺目,影响深远,也反映了武则天在任时期成绩斐然。

至于武则天养男宠,不仅是为了自己寻欢作乐。武则天的那些男宠不是空有皮囊,很多反应迅速,身手矫捷,他们是武则天的侍卫,也是眼线。有了这些男宠的监视,大臣们不敢随意议论,维护了武则天的权威,巩固了她的统治地位。

以沈南嫪为代表的男宠们,不管他们是为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被权力所胁迫。他们生在封建社会,成为武则天的男宠,结局能全身而退的就已经算很好了,更别提那些莫名死亡的男宠了。

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武则天的统治为“贞观遗风”,为大唐盛世的一部分。所以现在人们看古代一些名人的所作所为,应当结合他们生活的年代和社会环境,去多维度的评价,而不能简单的以现在人的视角去批判和否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9/23389.html

“沈南嫪是什么人?他与女皇武则天之间有何故事?” 的相关文章

康熙并不是顺治的嫡子和长子 顺治为何会传位给他

康熙并不是顺治的嫡子和长子 顺治为何会传位给他

康熙作为顺治第个三子,康熙非嫡非长,前面还有个哥哥福全,为何顺治要传位于他呢?第一,康熙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在古代汉人王朝里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清朝是游牧民族,却没有这个规矩。清朝虽然深受汉文化影响,但是在继承人制度上,其还是主要看皇帝的个人喜好,没有制度化。不然也不会...

胡质: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胡质: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年轻时与蒋济和朱绩皆在江淮之间闻名,在州郡任职。后来蒋济任别驾,与曹操举荐胡质,曹操于是任胡质为顿丘令。后来历任丞相东曹令史,扬州治中,丞相...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对隆科多帮雍正登基,为何仅仅4年就被除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帮助雍正顺利登基的,一共有三位功臣,分别是陕甘总督年羹尧、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十三阿哥胤祥。这三个人中年羹尧是封疆大吏,主持西北地区的民政军务,实力颇大。而隆科多手握九门兵马,是北京城的实权人物,不可小...

汉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太守时为何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

汉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太守时为何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

刘备任命汉中太守时,为何放弃战功卓著的张飞,而是选择了魏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备在夺取汉中后,便物色担任汉中太守的人选。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大家都认为,担任汉中太守的最佳人选是张飞。谁知道,刘备最后选择的汉中太守是魏延...

韩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对东吴的稳定与建立有重要影响

韩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对东吴的稳定与建立有重要影响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官至昭武...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莲英是宦官,为何会被慈禧宠信一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言有一次,洋人问李莲英“你一个太监,为何慈禧离不开你”,李莲英还没回答,慈禧就对李莲英说道“小李子,哀家需要牙签”。李莲英慌忙从衣兜里掏出来一根牙签,接着慈禧又需要掏耳勺,修指甲的剪刀,还有...

姜维北伐连诸葛亮的儿子都反对 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

姜维北伐连诸葛亮的儿子都反对 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

还不知道: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继续北伐中原。对于姜维北伐来说,《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将其称之为“九伐中原”。当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则认为公元238年—公元262年之间,姜维...

汤和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他为何能得以善终?

汤和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他为何能得以善终?

日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都会在登基之后,对原本辅佐自己的功臣大开杀戒,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汤和是明朝名将,帮助朱元璋扫灭群雄,推翻元朝,为大明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当朱元璋猜忌群臣,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汤和成了少数躲过屠杀的功臣。那汤和为何能躲避朱元璋的屠杀呢一,投奔郭子兴汤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