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李绅的生平,他当官后真的劣迹斑斑吗?
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唐朝宰相、诗人。他曾参加过著名的新乐府运动,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是好朋友,也曾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绅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教育下熟读经书,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贞元二十年(804),李绅第二次进京应试,但没有考中。他借住在元稹家里,曾为元稹的《莺莺传》命题,写过一首《莺莺歌》。
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了进士,任国子监助教。他后来离开京城来到金陵,进入了节度使李琦的幕府。李琦谋叛朝廷,李绅反对,被关进了监狱。李琦被杀后,李绅被释放,再次回到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809年),李绅来到长安,担任校书郎一职,和元稹、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绅升职为右拾遗,第二年又任翰林学士。但他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了李党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重要职位,和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在放逐期间,他写下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此后,从宝历元年(825年)到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为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不久又任汴州刺史、 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等职位。
开成五年(840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着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居相位4年,于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李绅病逝于扬州,终年74岁。
李绅传世的诗歌作品很多,最著名就是那两首《悯农》诗,其一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写出了农民终日劳作却不得温饱的真实情形,充满了同情和愤慨之情,被后人传诵至今,李绅也因而被誉为悯农诗人。
但后人读到一些笔记小说,对这位悯农诗人的人品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一个违背了初心的卑劣之人。
比如范摅的《云溪友议》里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的家里作客,每次见到李元将,李绅都称呼“叔叔”。等到李绅做了大官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就主动降低辈分,自称为“弟”、为“侄”,担李绅还不高兴,直到李元将自称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和李绅是同科进士。有一次,他特地来拜访李绅,刚在旅馆住下,家仆和一个市民发生了争斗。得知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然把那个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了起来,李绅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赶紧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面如死灰,吓得哭也不敢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于李绅为官残酷暴虐,当地百姓担惊受怕,就有很多人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有下属向李绅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还有,《唐语林》也记载,李绅当上了尚书后,他的手下在开封桥上抓了一个没为他车队回避让路的人,结果那人的一段话,却反而令李绅大惊失色。那人道:“某勤政楼前,尚容缓步,开封桥上,不许徐行?”难道“汴京大于帝都?尚书尊于天子?”原来对方是皇族!于是,欺软怕硬李绅急忙放了那人。
据说,李绅做了大官后,生活穷奢极欲,吃一顿饭要耗费百贯钱财。李绅爱吃鸡舌头,吃一顿饭就要宰杀六百只活鸡,因为他只吃鸡舌头,其余部分全都扔掉,所以他家后院时常可以看见堆积如山的鸡。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记载:“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刘于席上赋诗曰:‘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后人根据此处记载,认为这里的“李司空”就是李绅,从而从侧面证明了李绅家里的排场之大,生活的奢侈。因为诗中的李司空吃饭必有歌妓唱歌相陪,家妓的装扮还很是时髦,都是宫里流行的时装。可见,李司空一定家财万贯,生活奢靡,而且他还能把歌妓随手送人,可见家里的歌妓不少。
而李绅最被后人诟病的,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年老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就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处决。
按照当时奏章里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扬州都虞侯刘群想娶流落广陵的颜氏女子,不料颜女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知道后非常气愤,就唆使他人举报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
《北梦琐言》里却说,是李绅想纳颜女为妾,没想到被吴湘捷足先登了,李绅勃然大怒,因而想置吴湘于死地。由于吴湘迎娶颜女的聘礼丰厚,李绅便下令调查他的收入来源,就发现吴湘有贪污行为。而《册府元龟》里却说,李绅想夺下颜女献给李党老大李德裕,所以要干掉吴湘。
但我们略微想想,就知道这两种说法并不靠谱,因为当时的李绅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将死之人(李绅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为争夺一个美貌女子而谋人性命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
还有人认为,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了讨好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把吴武陵的侄子吴湘列为了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以死刑。
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罢相,李党一干人等全部被贬到了崖州。吴湘的哥哥吴汝纳为弟鸣冤,请求朝廷复查吴湘案,经过复查,吴湘 *** 。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朝廷下令“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但我们现在仔细分析吴湘一案,李绅并不应该承担骂名。李绅处决吴湘之时,心里是不是存着党争或报复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吴湘其实是罪有应得的,因为他贪赃属实。至于是不是强抢民女,新旧《唐书》都只是说颜氏女的父亲曾经做过官,并不是民女,是不是强抢则没有说。
而后来吴湘得以翻案,也是党争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他是冤枉的。翻案只是牛党打击李德裕、李绅一党的手段而已,所以《旧唐书》里说,李绅虽然死了,还是因为吴湘一案受到了冤枉。
至于前面李绅生活奢侈、人品低下的描述,在正史里也找不到记载,《旧唐书》说他“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也就是为官有些严苛,但“以文艺节操见用”,对他的品格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有关李绅劣迹的记载都是来自一些笔记小说,所以真实性大可怀疑。
比如李绅吃鸡舌头的说法就很不靠谱,一顿饭六百只鸡,李绅即便不是天天吃鸡,在交通运输困难的古代,鸡的供应量也会很成问题。其实,这则典故出自《宋人轶事汇编》,说的是宋朝吕蒙正的故事,“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帽子就戴到了李绅的头上,还大大的夸张了一下。
还有那个“司空见惯”的故事也不可靠,因为刘禹锡的那首诗叫做《赠李司空妓》,而李绅一辈子都没有任过“司空”一职,甚至连什么检校司空之类的官职也没有做过,他死后追赠的头衔也是“太尉”,和“司空”无关。这个李司空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非要说是李绅,也有点牵强。
李绅为什么会被这样编排,其实还是和党争有关。败坏政敌的名声本就是政争中常用的手段。
李绅恶名流传,大概和一个叫李逢吉的人离不了关系。“逢吉用事,与翰林学士李绅素不叶,遂诬绅以不测之罪,逐于岭外”,“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门生故吏结托守澄为援以倾绅,昼夜计画”,“令伺绅之失”,“绅先朝奖用,擢在翰林,无过可书,无罪可戮。今群党得志,谗嫉大兴”,“绅之贬也,正人腹诽”,“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等等记载多见于新旧《唐书》。
所以,笔记小说里的记载,大多是来自政敌的诬陷和嫁祸,后人以讹传讹,就信以为真。
李绅的真实人品如何,历史上缺乏详实的记载,我们无法确定,但绝不会像野史所记载的那样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