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栴做了47年藩王,为何最后能善终?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栴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自古以来,藩王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就不能长久的和谐,不是一个想造反,就是另一个想削藩。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形成许多的藩王,其中老十六朱栴就是比较传奇的一个。
公元1378年,朱元璋的余妃生下了朱栴,母亲地位不高,所以朱栴在13岁才被封了庆王,十五岁就藩宁夏。
明朝定都南京以后,虽然元朝的主体势力已经被消灭,但是残余力量还在岭北地区游荡,伺机南下。朱元璋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规律,采取一套二元体系治理国家即:对内部民众,以官府的形式规划;而对外敌人则封藩王以戍边。于是,明代拥有了九大边塞王,他们分别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从东到西占据着漠北防线。
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边塞王听着威风,实际情况是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朱栴的藩所是新设立的战区,恶劣程度则更甚。
朱元璋生前,太子朱标生病去世,继位的是皇孙朱允炆。面对着众多“叔叔辈份”的藩王,建文帝很是头疼。就拿边塞王举例子吧,这些人手握数万大军,又因为身居要职威风凛凛,小皇帝时刻都感觉到皇权受到威胁,所以经常做出些削藩试探。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这下子藩王们的严冬彻底来了。通过“起义”、“篡位”上台的皇帝,他们之一件事也恰恰是斩断自己来时的路,以免后人效仿。因此,这段时期的藩王们纷纷将手里的兵权上交朝廷。加之,朱棣大力提拔亲信太监到各地督察,朱栴的处境并不好受。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登基,但是短短的十月不到竟然暴毙身亡,民间流传着一个阴谋论:皇孙朱瞻基将父亲毒死好让自己做皇帝。无论是什么原因吧,明朝快速地过渡到了宣宗年间。
明宣宗对待朱栴态度非常苛刻,后者多次请求入朝、回归故土,都遭到严词拒绝,顺带还被批评一句“不忠诚,不安分”。你想啊,此时的庆王好歹是皇帝的爷爷辈,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换谁都不会舒服的。
回不了家,手中没有兵,往日威风不再,时刻害怕降罪,基本上就是庆王晚年风貌。
朱瞻基在位仅仅十年就病逝了,他死后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但凡皇帝早逝,少帝登基,都会留下点隐患,要么是辅政团,要么就是太后摄政团。朱瞻基时期,明朝发展迅速,算得上人才济济,并无权臣,是故太皇太后张氏就成为制约朱祁镇的更大因素。
少年处处被管制,多少会影响明英宗长成后的性格,你会看到,英宗偶尔脾气阴晴不定,处理大事时也欠缺深思熟虑。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在太监的鼓动下亲征,后来被瓦拉俘虏,史书将罪过归因于奸臣,但是英宗“迫切的想通过一个政绩证明自己”也是悲剧因素之一。
来看看明英宗时期的朱栴:处境更尴尬!直接造成庆王抑郁而终。
引子是一件小事:皇帝换了又换,朱栴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战斗团队早就被拆散了,他再也不是藩镇中说一不二的人。朝廷安排总兵史昭镇守宁夏,庆王却看他不顺眼,一个是国家重臣,一个是地头蛇,互相不肯服软。于是史昭上奏“庆王不法”,三年后庆王又上奏“希望徒果躲避史昭”。也不知道朱祁镇说了什么不敬的话,这事没多久朱栴就病死了。
或许你会问,看了上述种种,哪里算得上善终?其实啊,庆王晚年活得相当滋润,通过他的诗词可以知道,已经算是富甲一方了。同时,他为史书撰写不少古籍,其中的《宁夏志》格外出彩,成为非常科学的研究材料,边塞诗词也自成一派。这么说吧,如果朱栴安心养老,也是个闲散王爷,悠游自在。只不过,庆王想要的更多,包括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