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叡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建议的真相是什么?顾虑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3)400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想要趁势伐蜀,曹叡为何不同意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在斜谷口再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汉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这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也是诸葛亮最后一次进攻曹魏。对此,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同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蜀汉大计。

诸葛亮并没有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只是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兵戎相见。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经殒没,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做出击状,司马懿不敢进攻,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想要趁势伐蜀,曹叡为何不同意呢?

曹叡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建议的真相是什么?顾虑是什么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想要趁势讨伐蜀汉。因为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他的离开,无疑会让蜀汉上下失去主心骨。因此,司马懿认为这是一个进攻蜀汉的更好机会。于是,他上奏魏明帝曹叡,请求批准自己的伐蜀计划。但是,司马懿的请求遭到了魏明帝曹叡的拒绝,这件事情也就因此作罢了,这也导致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大举进攻蜀汉。对此,在笔者看来,魏明帝曹叡之所以不同意司马懿讨伐蜀汉,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孙权进攻曹魏,迫使魏明帝曹叡不敢轻易发动进攻蜀汉的战争。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中记载: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后来得知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大军来救,于是撤军。对于孙权来说,一直对曹魏的合肥虎视眈眈。因为合肥这座城池的存在,无疑撕裂了东吴布置的长江防线,所以其多次进攻合肥,希望能够攻占这座城池。因为东吴的这一态势,导致魏明帝曹叡不敢将兵力调动到西线一带。

众所周知,虽然蜀汉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但是,想要攻打甚至消灭蜀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魏明帝曹叡同意司马懿的伐蜀计划,至少要调动10万大军,后续的粮草等后勤补给,也是需要考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一旦司马懿将精锐力量投入到西线战场,那么,这意味着曹魏在东线战场的压力也就大了。在蜀吴联盟的背景下,东吴孙权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也即他会趁势偷袭曹魏的扬州等地。

曹叡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建议的真相是什么?顾虑是什么

另一方面,曹真的失败例子,也是魏明帝曹叡拒绝司马懿的原因之一。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在一人之人,万人之上之后,大司马曹真上奏魏明帝曹叡,认为蜀汉多次犯境,建议数路大军攻伐蜀汉。对此,魏明帝曹叡采纳,但司空陈群反对从斜谷进军的计划,曹真再次上书要求从子午道进攻汉中,陈群有陈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认为大规模征战的用度花费甚巨。也即早在大司马曹真准备讨伐蜀汉的时候,就已经遭到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当然,大司马曹真凭借着自己在曹魏的特殊地位,还是强行推动了这一次进攻蜀汉的计划。

彼时,曹叡下诏将陈群的意见提供给曹真参考,但曹真却据此诏书随即出发,改从子午道入;另遣大将军司马懿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或从斜谷入、或从武威入。后因汉中艰险,会逢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华歆、杨阜、王肃等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诏撤退。因此,对于大司马曹真来说,讨伐蜀汉可以说是无功而返,还浪费了曹魏的大量人力和物力。一年后,也即公元231年,大司马曹真就病逝了。

对此,在笔者看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这自然也是魏明帝曹叡不同意司马懿进攻蜀汉的重要原因。如果同意司马懿进攻蜀汉,并且再来一次无功而返的话,魏明帝曹叡很可能都要受到指责。并且,短短几年时间内,魏国也没有那么深厚的国力用来消耗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五次北伐中原固然让蜀汉付出了一定的国力损耗,不过,这对于曹魏来说,同样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应对诸葛亮的进攻。因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曹魏自然也想休养生息,以此恢复自己的国力。

曹叡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建议的真相是什么?顾虑是什么

最后,在笔者看来,魏明帝曹叡对于司马懿的猜忌,或许也是他不同意司马懿进攻蜀汉的重要原因。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早在公元230年的时候,司马懿就晋升为曹魏大将军了。虽然地位上要低于大司马曹真,不过,在公元234年的时候,曹真早已去世,司马懿事实上成为曹魏的武将之首。相对于曹真,司马懿不是曹魏宗室,这势必会引起魏明帝曹叡的警惕。也即从魏明帝曹叡的角度来看,面对诸葛亮北伐,确实需要依赖于司马懿来抵挡。但是,现在来自诸葛亮的威胁解除了,自然不希望司马懿继续执掌曹魏兵权了。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三年,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余人来降。

公元235年,魏明帝曹叡立即将司马懿晋升为太尉,事实上取消了司马懿的大将军一职。相对于大将军,太尉的是一个荣誉地位较高,但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职。换而言之,这是曹叡变相限制司马懿的兵权。基于此,司马懿想要继续讨伐蜀汉,以此建功立业,无疑会有功高震主之嫌了,魏明帝曹叡因此拒绝伐蜀计划,显然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29351.html

“曹叡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建议的真相是什么?顾虑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马超,字孟起,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父亲马腾。汉朝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义无反顾地与曹操为敌,天下震惊。潼关之战,马腾杀得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曹操称马腾不减吕布之勇,感叹道,马儿不死,吾...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何七世孙,西汉时期官员,历任大鸿胪、太子太傅等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昭帝时期,昭帝年幼,霍光当政,当时汉朝所有的军政大事,以及选用人才都由霍光一人决定。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萧望之的普通儒生,因为长史丙吉的推荐,...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荆州失守,保住关羽一命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实在是大意了啊。虽然是关羽大意失的荆州,但刘备实在也有失察之过。当日,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两月,刘备这面惨胜。但是汉中人口多被曹操迁入中原,刘备也没有发起陇西之战进一步占领陇右诸郡。...

陆逊: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陆逊: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

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高洋,北齐初代皇帝,武定八年登基称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高洋字子进,渤海蓨县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次子。母亲娄氏,怀孕时据史载每夜赤光照室,娄氏奇怪,生下以后便叫侯尼子。高洋因生于晋阳,又叫晋阳乐。当时,高欢家徒四壁,高欢、娄氏共忧寒馁,高洋生下数...

王旦:北宋初年名臣,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

王旦:北宋初年名臣,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