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名将阎行与岳父韩遂分道扬镳,到底什么原因?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4)380

韩遂长期割据西北,和羌人友善,是西北比较有势力的军阀之一。所以,尽管他屡屡反叛朝廷,三国早期的当政者也对他无可奈何,只能是拉拢羁縻,即便是曹操下决心将西北军阀一锅端,韩遂也还是成了漏网之鱼。但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独立,在西北自成体系的诸侯,女婿阎行竟然要杀了他。那么,韩遂和女婿阎行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名将阎行与岳父韩遂分道扬镳,到底什么原因?

阎行,字彦明,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年少时就以健壮闻名,开始作为小将跟随韩遂。建安初,韩遂和马腾相互攻击,阎行得以和马腾的儿子马超直接交锋,而马超也是以强健闻名。阎行曾经刺马超,不想矛杆折断了,他就用折断的矛杆敲打马超的脖子,差一点就将马超杀了。建安十四年(209年),阎行被韩遂派遣出使曹操,曹操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任命他为犍为太守。阎行借此机会让他父亲到许都,也就是自愿送人质给曹操,表示忠诚,让曹操放心的意思。回到西北见了韩遂,阎行传达曹操教令说:“谢文约(韩遂):你开始起兵独立,自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这我是知道的。你应当早一点来,我们共同匡辅朝廷。”阎行接着对韩遂说:“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将军您兴军已经三十多年,民众和士兵都已经穷困疲惫,所处的地域又这样狭小,确实应该早一点归附。这就是我出使时在邺城,自己主动请示让老父亲到京师去的原因,真觉得将军也应该派遣一个儿子前去,以表示赤丹忠心。”韩遂说:“暂且还可以再等待观望几年!”不过,韩遂不久还是派遣了一个儿子,和阎行的父母一起去了许都。

韩遂带着军队西去讨伐张猛,留下阎行留守原来的营地,而马超等西北军又联合谋反,推举韩遂为都督。等到韩遂回来,马超对韩遂说:“以前钟司隶(钟繇)让我袭击将军,关东人不能再相信了。今天我马超放弃父亲了,就以将军作为父亲,将军也应该放弃自己的儿子,就以马超作为自己的儿子。”钟繇被曹操任命为司隶校尉,专管西北事务,有独断专行的权利。马超的父亲和韩遂的儿子都在许都,曹操随时都可能杀了他们,所以马超才这样说。阎行想劝阻韩遂,不让他和马超联合。韩遂却对阎行说:“现如今诸位将领不谋而合,好像这就是天意。”于是起兵反叛,并担任首领拉着反叛的队伍向东来到了华阴。等到曹操与韩遂在阵前立马交谈,阎行就在韩遂的后边,曹操望见了阎行,说:“应当顾念作孝子的这个人。”后来联军失败马超等人逃走,阎行跟随韩遂回到了金城。曹操听说了阎行此前的意见(不同意韩遂造反),所以只杀了韩遂在京城的子孙。曹操亲自给阎行写了一封信,说:“看韩遂的所作所为,让人觉得可笑。我前后给他写了几封信,所有的利害关系都和他说了,最后他还是这样,又怎能再让人忍受!你的父亲现在是平安的。虽然如此,但牢狱之中,也不是养亲人的地方,况且官府也不能长久为他人赡养父老。”韩遂听说马超和他自己在京城的亲人都被杀了,唯独阎行的父母还活着,就想使他一并遇害,以便让他和自己一条心,就强把自己年少的女儿嫁给阎行为妻,阎行不得已只好接受。曹操果然怀疑阎行。

韩遂西逃到了湟中,让阎行带着一部分军队驻守西平郡(今青海西宁)。阎行想杀了韩遂投降,就整顿所带领的兵马,晚上攻击韩遂,可惜没有攻下。阎行不能获胜,就带着部属和家人投降了曹操,来到了曹军之中。关中失败后,韩遂被夏侯渊追击再次被打败,众叛亲离,跟随的人越来越少,就想到蜀地投奔刘备,被属下成公英所劝阻。韩遂和羌人关系很好,他再次逃到羌中并得到了羌人的卫护。后来夏侯渊撤军,让阎行断后。成公英纠集了数万羌人、胡人的军队准备进攻阎行,却赶上韩遂死了,成公英也投降了曹操。阎行和成公英都被曹操封为列侯。

阎行为什么要攻击自己的岳父韩遂呢?应该说,这桩婚姻本身就不是两厢情愿的事,只不过是韩遂的一种现实需要,想通过这种手段留住阎行为自己卖命。阎行非常清楚,韩遂是不能成事的。一方面,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养兵相对困难;另一方面,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军阀众多,相互间利益冲突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韩遂是很难自立成事的。但对于能不能独立成事,阎行和韩遂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阎行的看法比较绝对,而韩遂始终存在幻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阎行义无反顾,不但自己提出来让老父亲到进京城做人质,还动员了韩遂把儿子派了去;而韩遂则始终是首鼠两端,既派了儿子做人质,又听信了马超的引诱造反。

当阎行坚定了信心后,剩下的就是机会,因此攻击韩遂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在古代,通过婚姻虽然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但这种联姻从而形成的结盟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它始终都是比不上宗亲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那个“赵氏孤儿”,赵武的母亲是晋国宗室的公主,所以,他的母亲可以留下,他则必须得死。涉及到阎行也是这样,妻可以不用顾及,就像刘备多次扔下老婆自己跑一样,但不管父亲的死活则会被人看不起。比如说和他一样把父亲送到许都的那个马超,他放弃了自己的父亲反叛,失败后父亲及全家被曹操处死。这件事当时的人更多的是指责马超,原因就是他放弃了自己的父亲。马超曾经投奔张鲁,张鲁想把女儿嫁给他,有人告诉张鲁:“有人像他一样不爱自己的父亲,他还能爱你吗?”张鲁接着就放弃了这种嫁女的想法。所以说,马超放弃父亲的行为要想不被当时人指责是很难的。也许只有一种情况可以避免,那就是他面对的是外族敌国。很显然,马超不是这种情况,他为的只是自己,为了自己而舍弃父亲,怎能不让人对他的为人产生疑问?阎行正是基于对全局的把握和分析,才做出了攻击自己所谓岳父的决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1/29486.html

“名将阎行与岳父韩遂分道扬镳,到底什么原因?” 的相关文章

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 雍正时期贪腐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 雍正时期贪腐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对雍正给大臣发的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为何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在民间野史中,他是一个残暴不仁、凶狠暴戾的魔头,设立“血滴子”残害忠良,还曾伪造遗诏,弑兄杀弟,逼死生母。史学家早已证实,这些传言大都是毫...

雍正只是赐死一个妃子 和珅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平步青云

雍正只是赐死一个妃子 和珅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平步青云

对雍正赐死一妃子,为什么却让和珅二十年后平步青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野史大观·和珅获宠原因》中讲述了一个尤为神奇的故事,其内容虽说荒诞多半不可信,但不妨写出来权当故事来看。说的是雍正皇帝有一个妃子,相貌长得极为好看,乾隆到了快要成年的年纪时,雍正常常召乾隆...

朱允炆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丢了江山?

朱允炆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丢了江山?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生于应天府,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明朝靖难之役都是一场堪称神奇的战争。拥有全国资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会在朱棣面前完...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史》中对朱高炽的作为圈点到位,可谓高度盛赞,朱高炽的庙号为“仁”,而“仁”这个字却很特殊,更不是随便获封的。在我国历史上,能称“仁宗”的皇帝屈指可数,要得到这个称号,首先他在位期间...

徐盛在东吴是什么地位?最后的结局如何?

徐盛在东吴是什么地位?最后的结局如何?

徐盛,三国时期孙吴名将,以勇武而闻名。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黄武三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以孙权不肯送儿子为质为由,大举伐吴。曹丕亲率十万大军南征,准备一举荡平江东,结果他还没有与吴军交战,就被吴将徐盛修筑的百里围墙吓退。那徐盛为何能吓退曹丕呢一,投靠孙权徐盛早年因为躲避战...

吴范: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长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

吴范: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长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

吴范(?-226年),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擅长术数。与刘惇、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吴中八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吴范以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闻名于郡中。孙权起于东南,他委身事奉,每推算灾祥多应验,遂显名。孙权委以骑都尉,领太史令...

杨秀清作为洪秀全手下得力大将 洪秀全为什么要杀他

杨秀清作为洪秀全手下得力大将 洪秀全为什么要杀他

对洪秀全为什么要杀杨秀清?并不是内讧那么简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856年,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刚刚攻破清政府的江南大营,即将要占领中国南方的时候,太平天国首都爆发了“天京事件”,掌管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东王杨秀清突然被天王洪秀全杀害,并将其灭门抄家。...

历史上朱元璋与苏坦妹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朱元璋与苏坦妹之间有何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辰的《国初事迹》记载了一件事,朱元璋的部下送给他一个名叫苏坦妹的美女,同时她也是一个才女。可是第二天朱元璋就把她杀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苏坦妹剧照)苏坦妹是浙江金华人,出身于书香人家,由于自幼耳濡目染,长大后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