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6)440

你真的了解汉献帝和刘备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如果汉献帝刘协得知刘备称帝,肯定会百般滋味在心头。但唯独没有高兴。因为刘备做了一件事让他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从某些角度来说,刘备比曹氏父子更可恶。但就是他心中有气,也无可奈何,因为他还在曹丕的严密的监视之中。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

不过汉献帝刘协在所有的被逼退位的皇帝中,算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曹丕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杀了他。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还保留了天子的礼仪,像天子一样祭祀祖先。并且曹丕在称帝后还客气的对汉献帝说:“以后有什么好东西咱俩一起享用!”不得不说,做了皇帝的曹丕不但厚道还是非常可爱的。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但汉献帝再也没有心情去干涉曹丕当皇帝,因为汉献帝为了暗算曹操,已经牺牲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因此汉献帝在此时已经认命的。非常爽快的让出了皇帝,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曹丕。然后静静的当自己的山阳公去了。

汉献帝禅让之后不到一年,刘备也做了皇帝。汉献帝知道消息之后也只是苦笑,这些人原本就不是为了大汉的江山,而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已。只是把话说的很漂亮。

只是这些话汉献帝不敢说出来,他只能跟曹家人保持高度的一致。曹家人怎么说刘备,汉献帝就怎么说刘备。所以汉献帝的一生确实非常悲惨!所以说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很风光,末代皇帝还是很凄凉的!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1)汉献帝刘协出生悲惨!

汉灵帝的皇后何氏,据历史记载家里是开肉联厂的。因为选秀的时候贿赂了太监,因此何氏才被选入宫中。也许是因为何氏的名声实在太差,所以很多人对她贬低。但事实就是,何氏被汉灵帝看上,然后怀了孕,生皇子刘辩,也就是汉少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何氏能从宫女一路混上皇后,还是非常厉害的。最起码长相肯定漂亮,否则汉献帝也不会看上她,一起滚床单,然后把她立为皇后。但何氏当了皇帝之后非常妒忌,只要是汉灵帝睡过的女人,何皇后统统都要照顾一翻,手段非常毒辣。

汉献帝的母亲是王美人,长得非常漂亮。汉灵帝非常喜欢,经常一起滚床单。这王美人就怀孕了。王美人怀孕后非常恐慌,就要来打胎药,准备打掉孩子。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药来路不明,被人用假药骗了,吃了打胎药后完全没有用。王美人以为是神灵保佑,就把刘协生了下来。

刘协一生下来,王美人还在坐月子期间,何皇后就派人偷偷的把毒药放在汤中,王美人就被毒死了。汉灵帝非常震惊,查出来是何皇后的主谋,也没办法,只好把刚出生的刘协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

所以汉献帝刘协一出生就非常坎坷。虽然刘协这时候由董太后抚养,还比较安全。但那边的何皇后却跟哥哥何进,把整个大汉江山玩烂了。

我们上面说过,何皇后就是贿赂太监才进的宫。后来在太监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坐上皇后的位置,因此跟汉灵帝宠幸的十位太监,关系非常好。何皇后毒杀王美人,汉灵帝非常气愤,要废掉何皇后,但多亏太监们求情,汉灵帝才放过了何皇后。

并且在灵帝死后,何皇后更是靠着太监们的帮助,让儿子刘辩坐上了皇帝之位。可以说何皇后跟太监们的关系那叫一个“铁”。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重大问题。

太监们掌握着权力,但不干人事,谁出钱多就封官,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出了大价钱就做了太尉。因此把朝廷弄的乌烟瘴气。大臣们非常不满。何皇后的哥哥作为外戚,就做了大将军。这个大将军当然是跟朝臣要打成一片。

因此这就产生了矛盾,朝臣要杀太监,恢复朝廷秩序。何皇后跟太监关系好。因此何进就比较为难了。最后何进听信了馊主意,要各路诸侯一起进京,共同逼迫太后杀太监。要是大家都说杀,何皇后也没办法。

太监听说了,就很生气,跑到何皇后哪里哭诉。何皇后就派人去叫何进,想让何进和太监和好。但太监却谋划在皇宫伏杀何进。因此何进一进宫就领了盒饭。但太监还是小看了何进,何进是带兵进宫的,何进死后袁绍带着兵冲进宫里把太监一顿乱杀。

太监也不甘示弱,就劫持了皇后和小皇帝杀出宫外。就这样长安城里乱成一锅粥。皇帝和太后没有了踪迹。

这时候董卓就领着3000西凉骑兵就进京了。找到了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两个人都八九岁的样子。汉少帝只知道哭哭啼啼,刘协却说话有条有理。更重要的是,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董卓也姓董,董卓找到了一点关系。

因此董卓一到长安就控制了局势。就自作主张废掉了刘辩,转立刘协做了皇帝。然后把汉少帝和何皇后毒杀在一个小黑屋里。虽然何皇后死的也很悲惨,但大汉的乱局还真是她们兄妹一手炮制出来的。

刘协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涯!

2)跟着董卓跟着曹操,基本差别不大。

董卓为什么要重新立一个新皇帝,就是告诉世人,皇帝我都可以换,都给我老实点。董卓几乎以一己之力毁掉了大汉,只花了两年不到的时间。

董卓在长安都做了什么:

之一,让九岁的汉献帝给他封官,往大了封,只要没超过皇帝,就一直无限接近皇帝。引起连锁反应,外面的封疆大吏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兼并土地。

第二,在朝中乱杀大臣,清除异己。

董卓没有政治才华,抬杠又抬不过其他文人。因此只好靠杀来震慑群臣。按理说你杀群臣就可以了,他对自己人也不是很友好。一次吕布犯了一个小错,董卓抓起小戟就朝吕布扔过去,吕布吓死了,后来几次赔罪,董卓才勉强放过。

第三,董卓在长安纵兵抢劫屠杀百姓。人家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董卓不一样,他住在长安还抢长安的百姓。这一下搞的长安人对董卓意见非常大。

汉献帝刘协年纪还小,只好老老实实的看着董卓胡作非为,也没有一点办法。就是人家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但董卓是自作孽不可活,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设计杀死。当然正史上是没有貂蝉的事,而《三国演义》却把这一段描写的非常精彩。

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又作乱了一段时间,最后还起了内讧。汉献帝刘协就如同香饽饽一样,被这些人抢来抢去,过着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最后这些人在互相攻伐中死的差不多了,汉献帝才得以脱身回到洛阳。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而洛阳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大人物在等着他,这一个人就是曹操。汉献帝又是羊入虎口。曹操把汉献帝带回的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汉献帝一到许昌,大汉这一次彻底完了:

之一,许都是曹操的根据地。是曹操靠自己的努力从别人手里夺过来的。曹操实行“唯才是举”,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冲着曹操来的。因此他们不是效忠的汉朝。汉献帝的班底彻底没有了。

第二,曹操有政治才华。他占领许昌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稳定农业的政策,让这里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老百姓已经认定曹操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完全不再忠于大汉。

第三,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对汉献帝进行全面控制。汉献帝根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从后来汉献帝的种种小动作可以看出来,汉献帝还是有才华不甘心的。但可惜碰到了曹操。

因此,汉献帝被董卓当傀儡的时候,还有自己的势力,但到曹操这里,就真的是净身出户了,变成光杆司令。啥也没有。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而曹操就利用汉献帝的名头,给自己升官,最后升到魏王。名正言顺的升。汉献帝有限的几次挣扎,想利用董贵人的家族诛杀曹操,结果董贵人怀着孕被曹操勒死,董家灭族。伏皇后的父亲有心为国,结果也被灭族,伏皇后被勒死。曹操扫清了所有的威胁,汉献帝变成孤家寡人。

3)曹丕称帝,被贬为山阳公!

不管怎样,曹丕还是没有杀死汉献帝刘协,而是在禅让之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继续保持天子的仪仗。不得不说,曹丕确实非常大度。因为很少有人取代前朝后,还敢把前朝的皇帝留下,因为这样风险极大。

南朝的刘裕当了皇帝,把司马氏屠戮一空。北齐的高洋称帝,把已经改为“元”姓的拓跋氏几乎杀光。所以但从曹丕不但留下汉献帝刘协的性命,还允许他保留天子礼仪,就可以看出曹丕的自信和大度。也就是曹丕相信,他建立的魏国都是对他们家忠心耿耿的,因为这个国家不是继承的,也不是篡位的,而是自己家族花两代人的时间打出来的。

曹丕的决定对于汉献帝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在曹操勒死伏皇后之前,伏皇后跪爬到汉献帝面前,请求汉献帝救自己。但汉献帝无可奈何的垂泪:“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怎么有本事救你!”

也就是说,汉献帝每天都徘徊在生死之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杀。但曹操和曹丕都是讲规矩的人,不是莽撞的董卓。因此他们不会杀掉汉献帝。

曹丕在公元前220年称帝。刘备这边就传言汉献帝已经死亡。刘备遂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了。汉献帝死没死,刘备肯定知道。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整个魏国都知道,刘备的暗探能不知道,这简直在说笑了。蜀国就是再闭塞,刘备也不会连这点消息都弄不来。更何况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都知道。汉献帝还是监禁中的人。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刘备在骗人,骗的是蜀国人。让汉献帝名正言顺的死去,刘备好名正言顺的继承汉室正统。刘备这样能骗过蜀国的人吗?当然可以,更何况还有很多宁愿相信谎言也不愿相信真理的人。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有时候就是掩耳盗铃,大家都在掩耳盗铃。就是汉献帝自己大声说:“我没死!”但蜀国还是没人相信。刘备这一招虽然说自己是登上了皇位,但这种做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却让魏国和吴国的有识之士嗤之以鼻。也只有后世的傻瓜才相信:刘备对汉献帝活着不知情!

汉献帝当然知道这一切,曹丕肯定不会背这个黑锅。肯定是之一时间把消息告诉汉献帝,然后意味深长的说:“现在可以看清刘备的真面目了吧!”

汉献帝当然知道刘备的真面目,这是一个跟曹操一样的枭雄。他的目的也许是兴复汉室,但打下江山后绝不会让自己做皇帝。所以自己跟着曹操还算好的,至少可以平安度过一生,没有意外死亡。如果跟刘备,说不定就已经病死了。现在自己没死,却已经在蜀国被刘备死亡了。并且还大张旗鼓的为自己送葬。刘备真阴险。

所以汉献帝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枭雄。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综上所述:汉献帝的一生可以说分外坎坷。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甚至在妈妈肚里就已经和打胎药做斗争了。

虽然他一生坎坷,被人当作傀儡抢来抢去。但最后还是在曹氏父子的魏国平安的度过了一生。虽然他还活着,还是被急于当皇帝的刘备郑重发丧,被死去。因此他也得以看透刘备的真面目。

也就是说,如果他在刘备阵营里,肯定逃脱不了病死的厄运。因此汉献帝得知刘备给他发丧,然后自己称帝,也只有苦笑了。但就是他说什么,蜀国人也不会相信他。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29785.html

“汉献帝得知刘备称帝侯 刘协心里是怎么想的” 的相关文章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402年),字灵秀,琅琊临沂人,汉族。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士、起义军领袖,中书监孙秀之后(晋书言孙恩为孙秀之族,未说明是嫡系还是旁支)。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琅琊孙氏,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奉五斗米道 ,是永嘉南渡世族。隆安三年(399年),起兵...

历史上比干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比干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商朝名人比干,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比干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也就是说,帝辛的父亲帝乙和比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帝乙是嫡出,比干是庶出。虽说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实际上也是帝辛的大臣。在夏商周那样的朝代,由于等级森严...

辛宪英:魏晋时期著名才女,曾预言钟会将会叛乱

辛宪英:魏晋时期著名才女,曾预言钟会将会叛乱

辛氏(191年—269年),字宪英,祖籍陇西,颍川阳翟人。出身陇西辛氏。魏晋时期著名才女,曹魏侍中辛毗之女,卫尉羊耽之妻,魏晋时期名将羊祜之叔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辛宪英聪朗有才鉴,曾劝弟辛敞尽忠职守,预言钟会将会叛乱。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辛宪英逝...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曹操的三个女儿都如花似玉的 曹操为何将她们嫁给同一个人

曹操的三个女儿都如花似玉的 曹操为何将她们嫁给同一个人

对曹操有3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却全都嫁给同一人,是谁如此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三国这段历史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水淹七军的关羽,八百骑兵大破孙权十万联军的张辽,那段瑰丽的历史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但若说三国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曹操莫属。无论是在长安城刺杀...

郭子仪的一生都有哪些贡献?他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郭子仪的一生都有哪些贡献?他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郭子仪,唐代中兴名将,为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

司马炎最后继位给司马衷与贾南风有何关系?

司马炎最后继位给司马衷与贾南风有何关系?

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晋武帝司马炎并非昏君,他儿子众多,为何非得立一个智力堪忧的儿子当继承人呢,主要是封建帝制不容随便推翻,加之他为了稳定自己的长久统治,所以才把司马衷推上王座。一、关于“嫡长子继承制”众所周知,古代帝王传...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后隐居于石堂山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后隐居于石堂山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