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周勃为什么能够安定刘氏天下?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7)440

刘邦在临终时说,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她改变了刘邦与大臣们“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盟约,封诸吕为王。吕后死后,诸吕作乱,在诸大臣用计骗得吕禄北军兵权以后,果然是周勃统帅北军,诛杀了诸吕,稳定了局势。此后,周勃等人又共议拥立刘邦的四子刘恒为皇帝,即汉文帝,刘氏天下得到了安定,刘邦的话也得到了应验。那么,周勃为什么能够安定刘氏天下呢?

揭秘:周勃为什么能够安定刘氏天下?

从刘邦来说,自从当皇帝以后,他最信任倚重的将领就是周勃。

周勃是在沛县就跟随刘邦起事的人,起义初期就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刘邦封为“五大夫”。刘邦成为汉王以后,封周勃为威武侯,平定三秦,周勃还有了自己的食邑,可见周勃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刘邦当皇帝后,周勃被封为一等侯,称之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当皇帝以后,刘邦有意识地要铲除异姓王,所以连年用兵。这时候,将领中最受重用的人就是周勃。因为讨伐韩王信有功,周勃晋升为太尉。此后讨伐陈豨和燕王卢绾的反叛时,刘邦的统兵将领都是周勃。可以说,这时候的周勃,已经是刘邦在军事方面最为倚重的人。曾经是刘邦下属的军队将领,有些已经转为行政官员,如曹参成为齐国相,有些先后被诛杀,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还有的已经不得刘邦信任,如樊哙,刘邦曾经下诏要杀死他,周勃实际上成为军队的更高将领。

那么,刘邦看上了周勃什么呢?

首先的条件是忠和勇。作为忠,刘邦当皇帝后所进行的战斗都是和自己的老部下或同盟者进行的,周勃和这些“故人”战斗并屡立战功,其忠勇可靠刘邦当然看得明白。在这个基础条件之上,刘邦更看重的是周勃的质朴少文,这是最令他放心的地方。

周勃的祖上原本是卷县人,后来迁到沛县。他曾经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当过办丧事的吹鼓手,可以说是生活更底层的人。这样的人再有一个厚重的性格,是很容易满足的,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够心甘情愿地侍候“小主子”。他不像萧何、曹参他们,人家原来就是县衙里的官员。还有一点就是,他要能够比吕后活的时间长,否则一切都免谈。刘邦是否懂得少欲寡求的厚重之人能够长寿这个道理不得而知,至少他认为,周勃能够比劳心费力的吕后更能长寿。因为在刘邦死前,能对刘氏天下造成威胁的异姓王已经全部铲除了,危及刘氏天下的只有吕氏,而吕氏的总首领就是自己的妻子吕后吕雉。

刘邦认为周勃可以托付大事,还因为周勃少文。周勃不喜爱文辞,每次召见儒生,他都要求他们赶紧说,这意思就是,拣要紧的说,说完了快走。周勃不愿意接见文人儒生,其说话也木讷少言,文帝时他被人告发谋反下狱,在审问时竟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有点儿像刘邦,刘邦曾经很不待见儒生。郦食其曾经因为是儒生被拒,大喊自己是“高阳酒徒”,这才得到接见。也许刘邦有志于天下才广招人才的,也许刘邦认为这样的周勃结交人少,没有野心,所以才是最放心的。

如果说,以上那些是刘邦看上周勃的,那么,周勃能在安刘问题上起作用,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屈能伸。

惠帝刘盈死后,吕太后行使皇帝的职权,她召集大臣们商议,打算封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明确表示反对。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周勃,两人回答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上面这些话显然不是少言寡语的周勃能说出来的,但即便是陈平说的,周勃无疑是赞同的。也就是说,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周勃不是反对派,而是拥护者。散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等人,说,你们竟然纵容她(吕太后)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违背与高帝立下的盟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可见,周勃等人是在迎合吕太后。少帝四年(前184),吕后改立刘弘为皇帝,群臣说:“皇太后为天下谋划,对安定宗庙社稷的思虑极为深远。”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周勃。为此,吕后专门为周勃设置了一个职务——太尉。虽然是相当于参谋总部,不直接带兵,但可以根据皇帝的命令调动军队。刘邦临死前曾经留下遗嘱让周勃担任太尉,吕太后一直没有实行,到了这时候给了他这样一种职务,难道不是周勃已经“考验”合格了吗?还有一点,刘邦在世时,周勃也曾经是太尉,但那时的太尉是一种荣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军衔,而吕太后给周勃的是一种职务。

能说明周勃能屈能伸的还有一个例子。

汉文帝四年(前176),周勃被贬官回到封国,他害怕被杀,每逢有官员前来看望他,就穿上甲衣,然后才和人见面。有人因此告他谋反,周勃下狱。廷尉审判周勃,周勃十分恐惧,却不知道如何申辩。狱吏侮辱他,狱卒虐待他,周勃并没有表现出“士可杀不可辱”英雄气概,而是拿出大量钱财贿赂狱吏。狱吏于是在木简上写了一句话:“请公主作证。”公主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大儿子周胜之。后来周勃又用重金贿赂文帝的舅舅薄昭,经过多方努力和太后发话,周勃无罪释放。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勃能够屈从于一个小小的狱吏,并给他们好处,是一个十分能够忍辱的人。像这种情况,很多人不能受此侮辱,选择自杀的官员有不少例子。比如他那个儿子周亚夫,就是不能忍一时之忿,最后绝食死在狱中。还有那个更有名的李广,因为羞于见狱吏而自杀。

正是由于周勃的能屈能伸,吕太后没有算计他,使他能够最近距离的靠近军队,也使他能够在诸吕作乱时以太尉的名义进入北军,安定刘氏天下。否则,如果他像王陵一样被剥夺了权力,或者到自己的封地去当一个无所事事的侯爷,他能不能安定刘氏天下还真的难说!只是我们不知道,周勃的这个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刘邦知道不知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1/30042.html

“揭秘:周勃为什么能够安定刘氏天下?” 的相关文章

苏麻喇姑未嫁的原因是什么 苏麻喇姑真的是为了康熙吗

苏麻喇姑未嫁的原因是什么 苏麻喇姑真的是为了康熙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真的是为了康熙皇帝吗?里面有什么原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康熙王朝》中的故事有一部很经典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令人深刻的便是里面康熙皇帝和苏麻喇姑的故事。在电视剧中,苏麻喇姑和玄烨青梅竹马,两人从小关系就...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

对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为何蜀国要不停的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军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双方并未交战,后世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诸葛亮...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对曹操为何斩杀聪明绝顶的杨修,却不杀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出兵汉中时,命人抓住主簿杨修,手起刀落,砍掉了他的脑袋,并将头颅挂于军营门外。杨修被杀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鸡肋”,不过背后还有两个真正的原因。杨修的罪名是“扰乱军心”。曹操此次出...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为何会下雨 诸葛亮是真的失算了吗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为何会下雨 诸葛亮是真的失算了吗

还不知道: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为啥会突然下雨?真是诸葛亮失算了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帮助刘备建立起了西蜀的基业,在刘备死后,又忠心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虽然刘禅始终都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从来没有过二心。诸葛亮多次北伐,其中好几次都取得...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

关羽为什么要和马超比武 公平交手谁会获胜

关羽为什么要和马超比武 公平交手谁会获胜

还不知道:关羽为何要与马超比武,如果双方公平交手,究竟谁会取胜?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马超加入刘备阵营后,发生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远在荆州的关羽向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心意,便在回信中说马超和张飞相似,都是并驾齐驱的猛将,但是远比不...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皇叔有没有可能是假的,难道没人怀疑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在面见汉献帝时说道:“在下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后汉献帝命令手底下的人去查看族谱意外的发现论辈分刘备竟然还是自己的叔叔,从此“刘皇叔”这个...

韩信统领军队时能够抗衡其他两人 韩信为何没有能三分天下

韩信统领军队时能够抗衡其他两人 韩信为何没有能三分天下

还不知道:韩信统领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选择三分天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什么道德、忠诚之类的鬼话,只有鬼会相信。真正的原因是,韩信并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韩信打仗是天才,这不假。一个时代,产生两个军事天才,“既生瑜,何生亮”,真是上天弄人。除了军事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