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俘虏和降人,汉武帝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
汉武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汉武帝雄才伟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俘虏政策却很值得商榷——优待俘虏也应该有限度,即使天下都是你的子民,那也要分个远近亲疏呀。阵亡将士的遗孤还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汉武帝却开始举全国之力优待匈奴了。在如何处置匈奴俘虏和投降者的问题上,大汉之一诤臣汲黯两次质问,汉武帝每次都被怼得哑口无言。
咱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汉武帝刘彻与汲黯的故事,并有请读者诸君一起来讨论一下:汉武帝刘彻对俘虏和降人的优待政策,是不是有点好得过头了?
一、汲黯其人: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皇帝
作为汉朝最有骨气的九卿大臣,汲黯的心里从来就没有畏惧二字,眼里也从来就没有他不敢怼的人。
武安侯田蚡斗败了魏其侯窦婴,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但是有汲黯不惯着他:“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张汤是汉武帝驾前头等红人,汲黯在朝堂上一言不合就开骂,而且骂得十分难听:“公以此无种矣。”“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
大将军卫青既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也是汉武帝的姐夫,汲黯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分庭抗礼,也就是平等行礼)。”
卫青是个厚道人,他知道汲黯这是为他好,所以“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汲黯胡子眉毛一把抓,逮住谁怼谁,好像没挨过汲黯的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比如那个极其圆滑的丞相公孙弘,也曾被公孙弘指着鼻子揭老底,弄得灰头土脸,而汉武帝坐在上面微笑不语:“这老汉爱骂人,我还是别惹他!”
汉武帝这个人不太讲礼貌,这可能是跟他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学的,他的的姐夫兼小舅子卫青,对此也只能不怒不言(不敢怒)。刘彻“踞厕而视之”,也就是坐在马桶上听卫青的军情汇报。
可以不尊敬自己的小舅子兼姐夫,但是却不可以不尊敬汲黯:“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汉武帝之所以敬畏汲黯,是因为这老汉啥话都敢说,一言不合就怼的皇帝大人下不来台。
有一次汉武帝招来一帮笔杆子,准备研究一下上古治国安邦的道理,那意思是想把自己与尧舜禹汤相提并论。汉武帝刚一开口还没能进入正题,汲黯就挺直了身子(汉朝君臣议事,都是席地跪坐,直立起来表示庄重、愤怒和尊敬,这叫长跪,也叫长跽):“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正准备发表长篇大论的汉武帝一下子憋住了,把脸都憋成了紫茄子,最后一言不发爬起来就走。跑回后宫的汉武帝怒气未消,但也知道不能处罚汲黯,只好为自己解嘲:“甚矣,汲黯之戆心!”
这个戆字有两种读音,读作“杠”的时候意思是傻、笨、鲁莽,读作“撞”的时候,意思是憨厚而刚直。能把汉武帝气出倒装句,在汉朝除了汲黯,还真没有人能做得到。
二、汲黯把汉武帝怼得一头雾水:怎么宰了你就有马了?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征,把匈奴打得分崩离析——匈奴人虽然残暴,但并不全是夯货,也知道打不过就投降,于是他们拖家带口来到汉匈边境,要求“内附”。
所谓“内附”,就是想要一张大汉子民的绿卡,享受中原百姓的待遇。汉武帝是比较喜欢摆谱的,于是在匈奴浑邪王前来归降的时候,准备派两万辆马车前去接运。
读者诸君都知道,汉朝也是比较缺马的,刘邦当皇帝的时候,想找几匹毛色一致的御马都难。汉武帝要征调两万辆车,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马,就只好跟老百姓借:“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所谓县官,在西汉时常用来称呼朝廷和皇帝,不是县令也不是县长,至于“贳”,就是租赁和赊欠。
老百姓一听朝廷想拿自己的马车去迎接曾经极其残暴的敌人,自然是十分抵触,于是大家牵着自己的马躲了起来。被扫了面子的汉武帝恼羞成怒,要宰了长安县令。“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在天子脚下当长安县令,那人肯定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眼看着长安县令就要人头落地,汲黯怼兴大发:“你杀长安县令不解决问题,还是把我宰了吧,宰了我,你就有马了!”
汉武帝被怼得一头雾水:“怎么宰了你就有马了?”
当然,汉武帝没有讨论过有马还是无马的问题,他是皇帝,要啥有啥。而且汲黯也没给他思考的机会,一路怼了下去:“匈奴畔(背叛)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疲)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汉武帝根本就不接茬儿,因为他知道吵下去也是自己输。于是“上默然”,也就是刘彻率先息兵罢战,一看对手不接招儿,汲黯也只好愤愤离去,汉武帝还是大肆铺张把浑邪王接到了都城长安。
三、汉武帝的优抚政策,招致汲黯再次狂怼
其实浑邪王之所以投奔汉朝,首先是被揍得没办法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个杀神,年年往北边跑,而且越跑越上瘾,丁壮杀光、牛羊抢光、帐篷烧光,匈奴的日子没法儿过了。
卫青见啥抢啥,抢来的两米肉食吃不完,放一把火烧光,霍去病下手更狠,连人家的祭天金人都不放过。卫青霍去病来一次,大漠里的耗子都要饿死一半。
打不过就投降,越残暴的人越怯懦,这句话用在匈奴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这帮降奴除了要大汉身份证,而且还想开店做买卖。读者诸君都知道,汉朝是重农抑商的,特别是跟异族做买卖,那属于资敌。于是长安城里跟匈奴人做买卖的五百个小商贩都被抓起来了要砍头(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很奇怪汉朝城市管理部队居然不抓匈奴商贩。
一听汉武帝对匈奴人如此优待,对自己人却如此残酷,自然是火冒三丈:“穷得穿不上裤子的蛮夷胡虏来到中原,凭啥享受超国民待遇?难不成还让地方官和书院大儒下命令,给每个降奴配三个美女不成?”
汲黯气哼哼地闯进汉武帝的皇宫,指着鼻子又是一顿狂怼:“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汲黯这段话怼得铿锵有力,如果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幸而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读者诸君,看古文都不成问题。所以笔者只需概括一下汲黯的主要观点:不管是抓来的还是主动投降的,只要是匈奴人,就应该分发给牺牲将士家去当奴婢赎罪;匈奴人随身携带的财物,也应该全部没收充公。现在你把逆子当娇子,这事儿干得太不地道了!
汉武帝情知自己理亏,还是照方抓药当没嘴葫芦,但是却知错不改:“上默然,不许。”汉武帝当面不敢跟汲黯辩论,背后却说怪话:“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四、汉武帝的优待政策,是否埋下了下祸根
粗略翻阅一下《史记》和《汉书》,我们就会发现居然有三十四个降奴受封为侯爵,这些人侯爵大者万户,小者千户,比很多大汉开国功臣的食邑还多。读者诸君请注意一点,这些降奴侯爵,获得的是大汉土地,收取的是大汉子民的赋税——他们的封邑大多数都在河南、山西、山东、河北一带,而且以河南颍川郡居多。那些匈奴马刀砍不下来的土地和财富,就被汉武帝的“优待政策”拱手相送了。
这些降奴受封之后,过了几年舒坦日子之后就开始作妖:有的逃回匈奴,有的就地造反,还有的使用“巫术”诅咒,很少有降奴侯爵能老老实实世代相传。
读者诸君如果熟悉苏武李陵,那么就应该熟悉一个叫卫律的匈奴丁灵王。那厮就是降奴之一,他是跟随他父亲一起投奔的汉朝,但是熟悉了汉地山川地理之后,又跑回了匈奴,成了汉军很头痛的对手。
逃跑的卫律带回去了详尽的山川地理图,匈奴人再次进犯,可谓轻车熟路:“太初(汉武帝第七个年号,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三年,其秋,匈奴大入云中、定襄、五原、朔方,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坏光禄所筑亭障。又使右贤王入酒泉、张掖,略数千人。其明年,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死去)什(十分之)六七。”
古人常说除恶务尽,今人相信宜将剩勇追穷寇,打蛇不死,自遗其害。汉武帝对匈奴的优待,并没有换来敌人的感恩戴德。直到后来陈汤发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把匈奴打得漠北无王庭。
看起来,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从汉武帝刘彻和汲黯的争论中,我们似乎能琢磨出一些说不出(或者不可说)的道理来。不知读者诸君对汉武帝的优待俘虏政策如何评价,反正笔者认为:死了的蛮夷胡虏才是好的蛮夷胡虏,汉武帝的优待政策,或者给与降奴超过大汉子民的待遇,有点像把冻僵的蛇揣进怀里……